2025-11-24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充分调动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着力解决干部乱作为、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问题。”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建议》提出:“严管厚爱结合、激励约束并重,激发干部队伍内生动力和整体活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绝大多数党员干部冲在前、干劲足、作表率。但也有个别人错把“平安”当“平庸”,为了“不出事”宁愿“不作为”。
“平安”与“平庸”一字之差,其内涵则有云泥之别。平安,主要表现为发展过程中动态协调的有序状态;平庸,则表现为以消极回避的心态应对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矛盾和问题,甚至宁可让事业停滞不前也不愿担出事的风险。个别党员干部以牺牲改革锐气和发展活力为代价,换来所谓的“平安”,实则是一种消极懈怠、不负责任的庸政懒政。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三者辩证统一、缺一不可。如片面将稳定视为唯一任务,为了一时一事的稳定而忽视或放弃推动改革发展的良机,无异于缘木求鱼,最终只会因发展停滞而导致矛盾多发、埋下不稳定的祸根。党员干部必须杜绝以“平安”之名行“平庸”之实的想法和做法,坚决摒弃“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当“太平官”的心态,在守牢安全底线的基础上敢闯敢干、担当作为。
从想干事到能干事、干成事,不仅需要担当的勇气,更需要成事的本领。个别党员干部之所以为所谓的“平安”而甘于“平庸”,并非完全出于主观懈怠,有时也由于面对复杂局面时的“本领恐慌”与“能力危机”。他们担心改革举措不当会引发风险,顾虑发展决策失误影响稳定,于是选择“躺平”以求自保。这种“不会为”导致的“不敢为”现象,问题出在知识储备不足、工作“工具箱”空虚。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建议》提出:“我国发展处于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在这样复杂的背景下推动改革发展,如同在风高浪急中驾驭航船,既需要迎难而上的魄力,又需要精准施策的智慧。只有以知识储备扩容来提升科学决策能力,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党员干部才能精准识别问题的本质与症结,对改革中显现和潜在的矛盾问题有预案、有对策,做到心中有数、手中有策。
党员干部保持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不断提高干事担事的本领,说到底要明白发展为了谁、依靠谁的根本问题。“太平官”所追求的所谓“平安”,究其实质只是个人官运的平安,而非广大群众的生活安康。真正的“平安”绝非“平庸”的遮羞布,而是“有为”的成绩单。党员干部只有将人生价值的实现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始终坚持以群众的口碑为标尺,将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作为改革的发力点、着力点、落脚点,将群众的满意度作为工作成效的试金石,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义无反顾去闯、去干,才能既保一方平安,又促一方发展,真正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
《 人民日报 》( 2025年11月24日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