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4
中国拥有强大的国家治理能力,能够选择正确发展方向,持续制定合理发展目标,能够高效动员全社会资源确保目标完成,这是中国之治的突出优势。五年规划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长远布局、渐进调适、持续推进,现代化是一以贯之的主题,同时在具体目标上与时俱进,不断进行适应性调整。每个五年规划都有延续指标、调整指标与新增指标,有的规划调整幅度比较大,大多数规划都是小幅调整。这种兼具延续性与调适性的长期主义优势是西方国家难以比拟的。200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恩格尔对此评价说,“当中国为下一代制定五年规划之时,美国只能规划下一次选举”。
五年规划编制将顶层设计和问计于民统一起来,将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统一起来,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体现。五年规划编制过程中,“先民主、后集中,再民主、再集中”,不但政府各个部门、各个层级共同参与,通过政治引导、规划衔接等机制,引导地方、部门与中央规划对标对表,研究机构、专家也广泛参与研究和论证,同时以多种形式听取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从“十四五”开始,我国首次在五年规划《建议》编制阶段,通过网络公开征求意见。“十五五”又将此项工作提前了近3个月,以便能够更广泛、更充分听取人民群众意见,已累计收到网民建言超过311.3万条。五年规划开门问策、集思广益,通过一轮又一轮的征求意见,找到最大公约数,凝聚最大政策共识,集中体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发展愿景。

“十四五”期间,我国航天事业实现历史性、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航天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图为2025年10月11日10时20分,我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在山东海阳附近海域使用引力一号遥二运载火箭,将搭载的吉林一号宽幅02B07星、数天宇星01—02试验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飞行试验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以“十四五”规划为例,我国专门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形成了包括分解、评估、考核与监督等环节的一整套目标责任制来落实规划。规划通过之后会出台规划实施分工方案,明确任务分工;在规划实施不同阶段,会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动态监测、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同时将约束性指标纳入各地区各部门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对重大工程项目建立台账、倒排工期;监察机关、审计机关对规划实施情况开展监督。我国还形成了支撑规划实施的资源、制度和机制的有效保障机制。“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要素跟着项目走”,人财物等资源向规划确定的重点项目和工程集中配置。综合运用经济激励、法律规范、宣传动员,引导经营主体的行为,强化要素支撑和政策协同,保障规划目标实现。
言必信,行必果。在五年规划的强力推动下,我国实现了一个又一个发展目标。例如,“十四五”规划虽然受到世纪疫情、国际环境不确定性等影响,但仍然高质量完成规划目标和任务,指标进展总体符合预期,其中8项指标进展超过预期,17个方面重大战略任务、102项重大工程、5000多个具体项目全面落地。同时我国认真履行“双碳”国际承诺,“十四五”前4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累计下降11.6%,相当于减少11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这是中国国家治理能力的集中体现。对比西方选举政治,政党提出的各种目标往往只是政治动员口号,事后评估发现大多是为吸引选票作出的空头承诺,并不是真正要实现的发展目标。
来源:求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