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4
在第十个“中华慈善日”,北疆红山处处涌动向善暖流。为深入贯彻民政部等七部门关于推进慈善文化“五进”(进机关、进企业、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工作要求,红山区以“五进聚爱·益路同行”为主题,精心谋划、精准发力,将慈善理念融入社会肌理,用实际行动凝聚起“人人可慈善、处处有善举”的社会合力,为区域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写下生动注脚。
一、慈善文化进机关:以先锋之力筑善基,以数字平台践初心
以“践行慈善初心,先锋服务为民”为核心导向,将机关作为慈善文化传播的“排头兵”,通过“政策赋能+平台搭桥”双措并举,推动党员干部从“认知慈善”向“践行慈善”深度转变。一方面,政策培训强认知。特邀中民社会救助研究院执行院长宋宗合教授,围绕《中国慈善事业的生态:环境与发展格局》开展专题授课。课程以“案例剖析+互动答疑”形式,深入浅出解读慈善政策法规,帮助机关干部精准把握慈善工作定位与要求,累计覆盖200余人次,切实筑牢“以善为责”的思想根基。另一方面,数字平台促实践。创新研发“微心愿”线上小程序,设置“需求发布—心愿认领—帮扶进展”全流程功能模块;同步在机关大厅、楼层梯口等关键区域摆放宣传展架,清晰公示小程序使用指南及独居老人、困境儿童等困难群体需求清单。截至目前,已促成干部主动认领“微心愿”50件次,实现“精准对接、即时帮扶”,让机关慈善从“口号”变为“行动”。
二、慈善文化进企业:以担当之责聚能量,以联动之策谋长效
聚焦企业“社会责任”与“慈善动能”的双向激活,以赤峰市新华书店有限公司专场活动为切入点,构建“企业+社区+乡村”慈善联动模式,让企业成为慈善事业的“主力军”。一方面,定制帮扶暖民心。组织辖区10余家企业与3个街道社区、2个行政村建立“一对一”结对关系,针对困难群体需求提供定制化服务,为困难家庭捐赠米、面、油等生活物资,为留守儿童送去图书、文具及“爱心书包”,累计捐赠物资价值超2万元,让企业慈善精准滴灌到“最需要的地方”。另一方面,座谈联谊激热情。邀请企业负责人、爱心企业家代表开展慈善座谈,既有企业慈善实践案例分享,也有专业人士解读“企业参与慈善税收优惠”等政策红利。现场新增7家企业承诺设立“企业慈善基金”,计划长期帮扶辖区困难群体,推动企业慈善从“阶段性参与”走向“常态化深耕”。
三、慈善文化进乡村:以服务之实固根基,以互助之网暖乡邻
紧扣乡村振兴战略,以“慈善暖乡村,共筑振兴梦”为主题,通过“专业服务+互助体系”双轮驱动,让慈善文化在乡村落地生根。一方面,“三助”行动解民忧。组建由钢铁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赤峰森普人力资源有限公司工作人员等组成的“慈善志愿服务队”,深入东南营子村开展精准服务,为高龄、行动不便老人提供上门义剪、义诊(测血压、健康咨询、慢性病用药指导)服务60余人;链接专业心理咨询团队,为儿童提供个性化心理疏导;对接技能培训学校与辖区企业,开展家政服务技能教学及岗位招聘,提供就业岗位80余个,实现“慈善助农、服务惠民”。另一方面,互助体系强保障。用“方言土语”向村民讲解救助政策与慈善流程,确保政策“听得懂、用得上”;在东南营子村设立“乡村慈善互助点”,由村民小组长担任专职联络员,负责衔接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并对政府救助后仍有困难的家庭,及时链接社会资源补充帮扶;鼓励村民成立“邻里互助小组”,形成“谁家有难、大家相帮”的良好氛围,已促成村民互助10件次。
四、慈善文化进社区:以互动之趣聚人气,以精准之策惠民生
以“社区慈善圈,温暖千万家”为目标,通过“多元活动+固定平台”双向发力,让慈善文化融入社区日常,成为居民“看得见、摸得着”的温暖。一方面,慈善嘉年华添活力。在赤平路社区举办“社区慈善嘉年华”,设置三大功能区,慈善捐赠区接收居民闲置衣物、书籍、家电300余件,经消毒整理后捐赠给困难家庭;志愿服务区联合辖区医院、理发店,提供义诊(测血糖、健康讲座)、义剪、家电维修等服务,惠及150余人次;慈善知识问答区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要点、本地慈善项目为考题,通过“必答+抢答”形式增强互动,参与者获慈善主题小礼品,让居民在趣味中提升慈善认知。另一方面,社区慈善点固阵地。依托社工站设立“社区慈善点”,由4名社区工作者、30名志愿者及爱心居民组成,将每月最后一个周五定为“社区慈善日”。通过社区微信群、公众号定期推送慈善小故事与需求信息,建立“困难群众需求台账”,经定期走访排查精准对接资源:为残疾居民链接辅助器具捐赠,为困境儿童匹配“一对一”助学资源,目前已精准帮扶10人次,让社区成为慈善帮扶的“固定驿站”。
五、慈善文化进家庭:以传承之美润家风,以细微之举育善念
以“慈善入家户,美德代代传”为核心,从“亲子实践+日常引导”入手,让慈善理念在家庭中生根发芽,实现“教育一个家庭,带动一片邻里”。一方面,亲子实践植善根。桥北街道社工站在周末组织20余组家庭开展“亲子慈善实践”,带领家庭参与社区清洁(楼道清扫、绿化养护),走进养老院为老人表演节目、陪老人聊天、整理房间。通过“沉浸式体验”,让青少年理解慈善的意义,培养社会责任感,让“向善”成为家庭成长的重要一课。另一方面,日常引导育氛围。龙头山社区以“知识普及+故事分享”形式,邀请居民以家庭为单位参与活动,发放《慈善手册》,解读慈善政策、困境儿童关爱案例及邻里互助技巧;通过社区微信群推送“家庭慈善小故事”,引导家庭成员从“小事”践行慈善,营造“邻里互助、家庭向善”的和谐氛围。
六、成效与展望
此次慈善文化“五进”活动,累计覆盖机关、企业、乡村、社区、家庭超1000人次,不仅扩大了慈善文化的传播半径,更搭建了“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多元联动”的慈善实践平台,让“人人向善、时时行善、处处可善”的理念深入人心。
下一步,红山区将持续深化慈善文化“五进”成果,重点完善“乡村慈善互助点+社区慈善点”两级网络,实现困难需求与慈善资源的“精准匹配”;重点培育“企业慈善基金+家庭慈善小队”两类载体,推动慈善参与从“阶段性”向“长效化”转变;重点打造“红山慈善品牌”,策划“慈善公益月”“邻里互助节”等特色活动,推动慈善事业与乡村振兴、社区治理深度融合。同时,持续优化慈善服务生态,依托“微心愿”小程序升级打造“红山慈善云平台”,整合困难群众需求、爱心企业资源、志愿服务力量三大数据库,实现“需求一键发布、资源精准匹配、服务全程追溯”,打通慈善帮扶“最后一公里”;深化与高校、专业社会组织合作,开设慈善管理、志愿服务技能等专题培训,精准培育专业化慈善骨干人才,提升慈善服务的精准度与专业性,构建起“政府引导有力、社会参与广泛、服务专业高效、群众受益直接”的全民慈善生态。让每一份善意都有回响,每一次帮扶都有温度,真正让慈善成为红山高质量发展的“温暖底色”,为建设幸福红山、和谐红山凝聚起生生不息的向善力量。
(来源:红山民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