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8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面贯彻网络强国战略,把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服务,推动政府数字化、智能化运行,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近年来,山东省民政厅紧紧围绕健全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的目标,以困难群众需求为导向,优化社会救助服务流程,积极探索数字化背景下社会救助改革创新的方法路径,通过“爱山东”政务服务网、山东省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爱山东”APP,构建以“一网覆盖、一平台协同、一终端服务”为支撑的社会救助高效联办服务体系,实现了从救助申请、经济状况核对、救助金发放、动态监测到社会力量帮扶的全流程业务整合,织密扎牢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
做法及成效
一是聚焦便捷办,推动救助申请一网通办。会同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部门联合印发《“申请困难人员救助”主题集成服务工作方案》,将城乡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医疗救助、就业救助等7类单项救助服务事项整合为申请困难人员救助一件事集成办理,形成数据跑路、部门协同、整体联动的救助服务模式。编制《“申请困难人员救助”主题集成服务场景服务指南》及综合表单,形成一张表单、一套材料、一次告知、统一反馈的事项流程标准,推动户籍、车辆、公积金、养老保险等20项申请材料实现无证明申报。充实省、市、县、乡、村五级社会救助服务力量,线上充分利用“爱山东”APP和山东政务服务平台,实现7类困难人员救助申请“一网通办”;线下依托1826个乡镇(街道)社会救助服务窗口,进一步畅通困难群众申办渠道,推动救助服务事项就近办。建成全省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在办理社会救助业务时,工作人员可直接调取申请人及其家庭成员的身份证、残疾证、居住证、户口簿等电子证照材料,有效减轻了基层工作人员和申请救助群众的负担。
二是聚焦精准办,推动经济状况一键核对。先后印发《社会救助信息共享和数据利用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健全完善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为全省各级民政部门与相关部门开展数据对接提供制度保障。将来自省级21个部门的56项核对数据源与市级22个部门的134项核对数据源整合为一个综合体系,实现了全省范围内家庭经济状况信息一键核对,进一步提升了社会救助对象认定精准化水平。加强与各救助职能部门工作对接,利用技术开发数据接口,将核对业务模块无缝嵌入司法、教育及工会等相关的救助帮扶业务系统中,为精准认定司法援助、教育资助、工会帮扶等救助业务提供数据支撑。
三是聚焦高效办,推动救助保障精准透明。将涵盖12个救助领域的低收入人口全部纳入动态监测体系中,依托山东省一体化大数据平台,及时向相关救助职能部门精准推送低保对象等低收入人口信息,构建全链路救助资源融合体系。从进入、拒止两个维度设置因生病、教育、残疾、待遇重复、生存校验等21类场景137条监测预警指标,借助大数据比对技术,实时触发预警信息,为基层工作人员开展救助工作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撑。全面推行并规范救助领域补贴资金到账短信提醒,困难群众可通过短信提醒第一时间掌握救助金发放的类别、金额等信息,让资金发放更加透明、困难群众更加放心。
山东省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总览图。
四是聚焦多元办,推动救助服务因人施策。高标准建成全省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将低收入人口数据库、监测预警系统、“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系统、民政救助系统和经济状况信息核对系统深度融合,汇聚28个部门的77类社会救助数据资源,实现各职能部门救助信息的无缝对接与高效联动,让数据资源集成化、人员管理标签化、监测预警数据化、主动救助便捷化。畅通慈善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救助渠道,建成省级慈善救急难信息服务平台,积极推行“救助+慈善”救助模式,组织开展 “慈善救急难双百行动”,满足困难群众多元化救助帮扶需求。威海市、日照市、滨州市及肥城市被民政部、财政部纳入全国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单位;淄博市等4个地区的“物质+服务”救助项目,成为全省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实践项目,进一步推动了社会救助工作提质增效。
思考和启示
社会救助数字化改革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系统性工程,既要具有科学性、系统性、整体性的“大视野”,也要有深入调研、吃透民情、满足群众期待的“底层视角”,还要在场景应用中,用数据打通业务边界,实现管理服务智能化、全程化和精细化。要坚持以服务困难群众为出发点,统筹制度、数据、流程、服务等多要素,协同发力,充分发挥信息化对救助事业的技术支撑作用和倍增效应,提升社会救助的精准度和覆盖面,持续推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向精准化、智能化、温情化迭代升级。
一是坚持制度先行,筑牢改革基础。制度建设是有序高效推进社会救助数字化改革发展的基石。在推进改革过程中,要及时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文件,压实各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分工,简化救助服务流程,压减证明材料,缩短审核确认时限,确保数字化转型有章可循、稳妥推进。
二是整合信息资源,提升救助效率。救助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是提高救助效率的关键。通过建设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不断完善低收入人口基本信息,打通有关救助事项申请及办理结果的数据端口,实现社会救助大数据的互联互通和共享应用;通过采取跨部门、跨层级数据交叉比对分析,以“大数据+铁脚板”的方式,提高救助精准度。
三是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构建多元协同格局。以数字化手段,推动慈善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救助工作是优化救助服务的重要内容。将慈善组织等社会力量嵌入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由平台按照困难群众的帮扶需求和慈善组织设定的帮扶条件自动匹配,辅以人工手段补充,实现救助需求与救助资源的有效对接,满足困难群众多元化、个性化的救助需求。
四是加强宣传引导,提高群众知晓度。多渠道宣传社会救助数字化改革,是提升社会救助工作实效性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利用各类媒体资源,通过发放宣传手册、新媒体平台推广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政策宣传活动,介绍数字化救助申请流程及注意事项,提高群众对数字化救助的认知度与接受度,让改革成果惠及更多困难群众。
五是注重人文关怀,实现协同统一。建立与困难群众的情感沟通,是着力提升社会救助水平的重要举措。民政部门在社会救助数字化改革中既要积极作为,又要注重人文关怀,通过数字赋能,救助管理部门实现救助资源快速配置与追踪,建立与受助者间的情感联系,及时对救助对象进行情感慰藉、心理疏导等救助服务,进一步增强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来源:中国民政杂志)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