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1-22
台海交流再进一步,通过花莲慈济医院“海峡两岸医疗转介平台”,经过三百一十九天的努力,成功地让一位“极重度先天性膝反曲”的女孩站起来了,她是陈团治,家住厦门同安。是项平台也在苏州启动,据苏州慈济门诊部表示,从二O一四年九月启动以来,至目前为止,已转介五十六例医疗个案至台湾慈济医院,分别受到很好的照顾。
女孩接受治疗前
来自台湾的慈济基金会,二OO八年获民政部审批登记为全国性非公募基金会,于全国开展慈善公益活动;二O一二年在苏州,慈济基金会推动预防医学,责成医疗部门以「治未病」为方针,通过体检、健康管理、健康促进及中医养生,守护大众生命。二O一三年六月,与厦门医学会合作,在十一家医院成立十三个“人文·关爱合作试点病区”,推动医学人文建设,让医病之间有如家人。
也是根于慈善和医疗互信的基础,今年二十六岁的陈团治,经由“海峡两岸医疗转介平台”,于二○一四年三月九日前往台湾花莲慈济医院接受治疗,该院的特色手术包括:关节置换手术、帕金森DBS脑起搏器手术、伽马刀非侵入性脑部手术、骨髓干细胞移植、癌症治疗以及人工生殖等特殊医疗服务。但最为称道的是视病犹亲的精神,不仅止于慈济志工,皆能提供「五全」的服务,包括全医疗团队也在发挥专业时,用心用爱照顾病患。即如护理团队照顾团治,不仅是病房中的医疗层面,连生活细节、衣装打扮都兼顾到,护理师甚至利用假日,陪伴至七星潭看海,因为,团治的愿望是向着大海吶喊。
针对团治的“双膝反曲”与双踝“马蹄足变形”,前后进行七次手术,团治熬过了每次手术的疼痛与不舒服,更用乐观的态度,积极复健。
和院长手牵手
主刀医生,也是慈济医院名誉院长,陈英和表示,打开中西医学文献,极重度先天性膝反曲的个案极为罕见,全世界医院的病例报告仅出现过二例,伴随踝关节有极度严重的马蹄足变形,则是行医生涯当中第一次见到,这些复杂的因素导致治疗计划更加复杂。
为了让团治的人生彻底改变,陈院长不仅为团治打造完整的治疗计划,更在每次手术后,视术后结果逐步微调,结合康复科治疗团队,给予最好的照顾。
与太平洋合影
从小都是用膝窝走路,但是,要用二十六年来从未使用过的腿部肌肉来练走,其中的疼痛可想而知,团治总是咬牙撑着,眼泪含着,也绝不偷懒,一天下来,有时会加码,做到三次以上的复健,即使练到双腿发红、发黑仍是笑笑地说,“没关系,练完再冰敷就好,能多走一步,我就要多走。痛才会进步,进步了,我才能快快走路回家!”
曾经,慈济基金会创办人证严法师这样问过,“痛过吗?会不会感觉害怕?”
团治点头承认,做完手术时是痛的,但过一下就好了,隔天就不觉得痛了。她说“手术让我很安心,我不会害怕,因为院长像爸爸一样。”陪同前往的陈英和院长则笑着补充,“团治从头到尾都是大手术,但没给过脸色看。”
被证严法师称赞“模范病人”,一旁的徐佳俐康复师也证明,过程其实一定会痛,但陈团治面对拉筋长肉的痛楚,眼泪只有在当下才流,不会把脾气撒在康复室。且为她所设计的康复课程,都是为了训练她可以独立上下楼,将来可以正常回归职场。
“事实上,手术前看似行动便捷,但团治像膝上截肢的病人一样,必须借着双手大力的甩动,进而摆动躯干、骨盆、大腿才能往前进,对于团治来说,是变相的消耗体力。”院长陈英和强调,“这样的行进方式,对于正值青年的团治,或许还能负荷,但是过了十年、二十年后,行动力会随着年纪增长渐渐衰退,可能不到四十岁,就会因为身体无法支撑这样夸张用力的行走方式,漫长的余生只能靠着轮椅行动了。”
从三月十二日至九月三日,完成七次手术,经过咬牙忍痛的奋斗之后,如今的团治,终于如愿的站了起来,步伐也越来越稳健,就在春节之前一月二十日出院,二十二日将回到她朝思暮想,亲友声声盼望的美丽家乡厦门。
在花莲的日子,笑容像小太阳般的团治,面对生命,有如厦门市花“三角梅”的顽强坚韧;即将出院,团治表示,因为各方的爱心与慈济医院的高水平医疗专业,让她可以实现站起来的梦想,未来,不但要更努力的把爱传出去,也要持续学习,充实自己,帮助、鼓舞和她一样身有残疾的朋友,携手并肩,一起反转人生。
顺利完成团治「站起来」的个案,慈济基金会感恩各界支持,未来,仍然秉持慈悲喜舍和诚正信实的原则,在慈善事业之外,积极推动公益事业,尤以两岸医疗转介平台的架构,同时祝福,需要帮助的人,皆有贵人相助。
新闻联系单位: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
新闻联系电话:
附注
2014/03/12第一次手术/右膝切骨矫正手术
2014/03/22第二次手术/左膝切骨矫正手术
2014/04/04第三次手术/左膝二次切骨矫正手术
2014/04/30第四次手术/右踝切骨矫正手术
2014/05/14第五次手术/左踝切骨矫正手术
2014/08/19第六次手术/右膝二次切骨矫正手术
2014/09/03第七次手术/右踝二次切骨矫正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