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海峡两岸暨港澳慈善论坛 | 罗香珠:传统中华慈善与西方宗教慈善在澳门展现

2018-09-17

第五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慈善论坛8月27日在内蒙古开幕。澳门明德慈善会副理事长罗香珠在会上致词。中华慈善文化的源头来自儒家思想,并与道教、佛教的宗教教义,融合成中国古代的慈善思想。

明德慈善会副理事长罗香珠在第五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慈善论坛上致辞。

明德慈善会副理事长罗香珠在第五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慈善论坛上致辞。

8月27日,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慈善论坛创办于2013年,由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的慈善组织共同发起。据有关资料记载,论坛自创办以来,已在深圳、台北、香港和澳门举办了四届,有效促进了慈善行业交流与合作,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互信。

澳门明德慈善会副理事长罗香珠在会上致词。中华慈善文化的源头来自儒家思想,并与道教、佛教的宗教教义,融合成中国古代的慈善思想。

澳门是中西文化交融的平台,传统的中华慈善文化同西方的宗教慈善文化在澳门都同样得到充分的展现。在澳门华人社会,历史悠久、代表性强的民间慈善机构是镜湖慈善会和同善堂。作为葡萄牙人和土生葡人社会,仁慈堂历史更为悠久,至今仍在运作。在医疗、教育、扶贫救急等方面贡献着澳门社会,它们的服务对象都是面向全社会的。上述的三个机构,以及其他不同背景的慈善机构和团体,都体现着中西慈善文化的交融,而且都发挥了三方面的重要作用:第一,不分种族,不分宗教,不分背景,对不幸者和需要者付出救助与关爱;第二,稳定社会、促进社会健康持续发展;第三,激发市民的爱心,引导民众对社会付出关怀、承担公民责任,提升整体社会的道德水平。

澳门政府与民间在公益慈善、社会服务方面长期紧密的沟通与合作,是澳门慈善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澳门政府和民间社团,在发生大灾大难时,以政府民众合作的方式,共同开展赈灾扶贫。随着1999年回归祖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成立,澳门的政府民众合作越来越紧密。

澳门官方机构澳葡政府在1938年设立专责的救济部门“公共慈善救济总会”,经过数度改革,有关机构演变成现在的社会工作局。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急速发展,社会工作局的功能从救济性质为主转变到综合性的社会服务。目前,社会工作局同民间合作开展的各类型服务,涵盖了家庭援助、长者服务、儿童及青少年服务、精神康复和残疾服务、防治吸毒和问题赌博等多个范畴。

合作的模式主要为:政府提供硬件设施,修建托儿所、养老院、伤残院舍等,交由民间社团、机构管理;政府向慈善机构和社团自行开办的服务设施提供资助和专业指导;政府向社团或慈善机构举办的单项服务或活动提供财务上的资助。

澳门慈善文化在民间社团、慈善和宗教机构的带动下,市民慈善活动的参与率非常高。澳门日报读者公益基金会每年一度的公益金百万行,另外澳门明爱每年举行的慈善园游会。

澳门市民广泛参与的慈善活动,还体现在大灾大难的时刻。2017年8月23日,澳门遭受台风天鸽的正面袭击,给澳门带来十条人命伤亡以及城市建设、自然环境的巨大损坏,市面几乎陷入瘫痪的状态。根据统计,经济损失达至125.5亿澳门元。

风灾过后,澳门市民振奋精神,走上街头,参加到灾后的善后工作中去,清理和搬运堆积如山的树木和腐臭的垃圾。有大型企业捐出应急物资,有做自动售卖机的商人免费送出瓶装水。机械工程业界的商人,无偿出动发电机、铲土车等大型设备,协助清理堵塞街道的大型垃圾,争取尽快恢复交通。由于事出仓促,政府指挥和协调的救灾工作不能说没有瑕疵,但在大灾面前,澳门市民善良的人性光辉温暖了每个人的心,动人的好人好事数之不尽。

这次风灾后的义工,大部分是九零后、零零后的青年人。他们有的是在社团的号召和组织下参加的,也有的是看到在社交网站上发出号召,积极回应的。很多人为之感动,觉得这些年轻人是澳门的希望所在,澳门的慈善精神和社会良心在他们身上得到传承。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