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野垂穹木棉歌—2015海峡两岸暨港澳慈善论坛参访活动系列五

2015-06-08

2015海峡两岸暨港澳慈善论坛参访活动系列五:

星野垂穹木棉歌

松禾成长关爱基金会秘书长王芳

2013年9月,我正式接受松禾基金会秘书长这根接力棒,自己的主要时间致力于主理“飞越彩虹”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的美好事业。进入公益界近两年,参加行业会议却属首次。

本次由中国慈善联合会组织主办在台北召开的“2015海峡两岸暨港澳慈善论坛”,概可以“规模大、规格高、讲专业、抓务实”十二字形容之,参会人员超过两岸四地200余人,四个平行分论坛分别为:文化与传承、抗震救灾、社区营造、社会企业,兼具理论探讨与实务交流;短短五天,论坛交流热烈,行程更至台北、宜兰、花莲三地,参访点包括慈济医院、慈济大学、台北甘乐文创、宜兰县的二结社区和白米瓮社区。

在过往的岁月间,与台湾相关的人和事的交道,打得不算少,但双脚踏上这片在概念、意识里自诩谙熟的土地尚属首次。既然已经过文艺小清新兼热血沸腾的年龄,更兼对政治一贯的不敏感、不关注,更兼赴台前两天还在大西北行旅匆匆,思绪一直处在不安宁的当下,因此,当飞机在台北桃园机场降落,心情并未出现意念中所应期许的某种海峡的激动,或者感动。

其实在紧张的神经间尚有某刻的感动,脑子里云海般忽闪过我在知识与文化上所认识的台湾,除了历史里学到的国民党的退守,文化艺术上绵延的胡适、余光中、白先勇、林怀民、三毛、琼瑶、席幕蓉、侯德建、罗大佑,大学现代代文学里讲述的70年代绵延的乡愁与去国、异化等主题,民谣、温良恭俭让;80年代初以人文情怀与表现启蒙整个中国大陆广告界的《中国银行》的电视广告片,最近在深圳文博会的深圳书城分会场上,还有与诚品的发起人廖女士,与黄永松的《汉声》事业有近距离交道。台湾的人与事,都是人文情怀的、馨柔敦厚的、细腻温情的。

自然也堆积了不少台湾的负面,比如坊间传盛的“东莞”情色行业的兴盛,比如保险、日用品产品领域的过度营销,比如在我这类个人主义旗帜高扬者眼里看起来的谨慎与唯诺,在所接触的一些台湾人和事身上,都是我内心所不喜的“台湾风气”。而亲自走上这片土地,用脚步丈量,带眼睛看,带心感受,此番台北七日,如同去拜会一位闻名已久的老朋友,去面谒,去同呼吸,去风物相亲。无数感受纷涌入心,聊笔以记。

既是慈善公益论坛,话题自然需从善始。

台湾岛上之善,源于传统文化与佛教。

在论坛首发的“文化与传承”版块中,理论研究界的五位演讲嘉宾分别是来自大陆北大与人大的张颐武和康晓光教授,港大陈丽云、澳门理工学院娄胜华教授,台湾旺旺中时基金会的赵忠杰博士,而文化传承公益践行界的我和台湾原生教育机构的廖阿贯老师,分别主理的“飞越彩虹”和“原声教育”,都不约而同选择了民族原生态童声合唱作为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

慈善(公益)之源的探寻,是中国当前该领域热议的课题。西方宗教是慈善之母,而由于意识形态的独特性,在中国大陆更广阔的民众社会生活中,基于自秦以降在中国社会生活居于主流的儒家文化的世俗性与传统士大夫的“入世”文化,从传统文化中探寻根源,自然成为必然之路。

张康二位教授都立足儒家学理义理,厘清、陈情中国大陆当下慈善(公益)领域的现象与贤者的致力。颐武教授富于激情的演讲,晓光教授关于“君子社会——儒家文化与公民社会的融合”的推论,都给听众留下深刻印象;无论香港丽云教授始于儒释道哲学精神止于非营利组织管理思想剥析,还是娄教授以学者视角对于澳门独具一格的慈善社团的观察与结论、忠杰博士基于大数据对于慈善公益未来20年态势的预测,都让人感到这次论坛的高规格,一个行业成熟与飞跃的标志在于理论界深度而鲜活的介入与引领,中国大陆非营利组织发展迅猛蓬勃,我所知所见的高校纷纷成立院系展开对社会“第三部门”领域的探究,这是我这两年所亲历与见证的事实。

从小学到中学,中华传统的国学根基是台湾“国民教育”最基本的内容,四书五经、诗词歌赋熟读是常态,所以,孔子与曾点“暮春之志”和孟子的“养浩然之气”,儒家仁义礼智信的信条与故事,是为孩子们自小开始注入的文化血液养份。此行的接待人员、导游、参访社区讲解员,每人言语都无不充溢引经据典,由此可窥儒风之继。因此,“仁者,人也。”真真切切地关注人、关注生命,成为台湾社会善的根基。

在台湾,佛教是理所当然慈善之源的另一端,慈济在台湾社会的组织与行动力之强,在慈善领域充任的先锋角色,已蔚然成风,行程中四位台湾导游之一的大蔡,自陈作为慈济的捐赠人和志工,一做就是十年。慈济在抗震救灾的迅捷自然是组织力强大的征示,然而志工们(志愿者的台湾词汇)在无怨无悔地莅临灾难现场中展示出的对于生命的尊重、心中的虔诚,很难想像不是在宗教信仰之光引领下的行动。

在慈济总部,我这组导览的师姐退休前从事教育,今年六十四岁,她提及2008年到汶川地震救灾的切身感受:“我曾经一直认为我是一个好人,努力工作,与人为善,领薪水,过日子,但只有到了灾难现场,看到暴雨中做饭和排队领饭的人们,我才顿悟感恩,我才感恩自己拥有的一切。”

在我断章取义的关于宗教思想的认知与领悟中,“感恩”概念在以离苦、以色空为根本的佛家绝非主流,更似取源《朱子家训》的“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儒家俗世教导,而此概念更直接的对应,是基督教(天主教)的“感恩主之恩典”的教义。

在慈济总部的大半日,慈济医院、慈济大学,证严上人的《静思录》,都有近距离接触与阅读,证严法师因三位修女的劝引而出家,对佛教实施的以行经代替诵经、以慈悲济世为信众积善消业法则,宗教形式上无庙宇无佛像无香烟无摩BAI,替之以禅坐的精舍、形式与基督教堂颇为类似的静思堂,不知算不算佛教史上一次巨大的改革。或许凌晨三点赶至证严法师晨课、与上人促膝谈佛法的各位能够更深度研讨。

令我此程最感震撼而且巨赞的,是慈济医院解剖医学里实践的“大体老师”,将道德伦理关怀、人文教育和科学精神如此严丝合逢地融汇一体的慈济志工遗体捐赠所促成的慈济医学院学生的第一堂解剖课,完全消解医学解剖学面容的冰霜,让金属雪亮的手术刀拥有了人文的温度,我以为这是西方医学与东方人本文化水乳交融的伟大创举和里程碑。

或许据观察可以推导出大胆假设性结论:行至二十一世纪的台湾岛,以慈济为主流的行经派佛教教义与经教育系统习得的儒家文化血脉的相互交融,共同成就台湾社会的“善文化”根基,理论文化义理明晰,民众践行亦步亦趋,文化自庙堂而乡野,跟随山林血脉律动,已然内化为每一个台湾人理性自觉的自我实现的律令与追逐。

宝岛的美丽,和想像中的无二。二百多万人口的台北城市充满人文气息与秩序感的繁华,乡村原野清新美丽的宜兰与花莲,都让我亲眼看见台湾之美。

花莲在台湾东部,海岸线沿着浩瀚婆娑的太平洋绵延。台北和花莲中间隔着中央山脉,所以细致的行程安排者从宜兰到花莲,是大家搭火车前往。这也是我大赞此次工作组安排细腻之所在。纵贯线,将台湾连成一个整体,继而在流行音乐界成就为一桩非常知名的大牌男歌手组合和有影响力的文艺事件,以至于短短的两程火车,成为这一程靓丽非常的景色,而其间尽其极地欣赏到台湾自然风光之美。

在说纵贯线行段之美前,我不得不再提及台北的捷运。捷运是台北地铁称谓,整洁、有序、安宁,是捷运的特色,换乘路线之简易,是我在大陆无论哪个城市地铁里所无法想像的事实。我自然可以找出人口少、好管理等诸多理性原因解释这种美与宁静,但这不是问题的核心。令我震撼的是在搭乘捷运时,对面镜框里的POST,是2015台北文学季的宣传海报,一笔飘逸的硬笔书法撰写台湾名诗人痖弦的这首《上校》:

那纯粹是另一种玫瑰

自火焰中诞生

在荞麦田里他们遇见最大的会战

而他的一条腿诀别于一九四三年

他曾听到过历史和笑

什么是不朽呢

咳嗽药刮脸刀上月房租如此等等

而在妻的缝纫机的零星战斗下

他觉得唯一能俘虏他的

便是太阳

捷运上遇到的这首诗征服了我,短短十句诗,诗翼已覆历史、抗战等宏大题材,而笔锋又如此峰回路转、自然而然地转至每个人都不可抗争的日常、庸常与生之艰辛,更让我几乎瞬间热泪盈眶的是诗作者心怀的那种温暖,从起句“玫瑰”意象所传递的致敬,到终句主人公对太阳温暖的终结,句子凝练、意象的跳跃与其中蕴含的悲悯与爱。

捷运遇到诗歌于我的震撼,除了诗作本身,诗作所呈现的形式(硬笔手写书法、镜框装置)、他所置的场景、环境(捷运火车车厢内),镜框下一位黑衣的少女正侧首闭目,宁静小憩,很文艺,很安宁,此样相遇堪称奇迹。

痖弦,50年代台湾名诗人,与洛夫、张默创办过“创世纪诗社”,大家更通俗好懂的一个掌故是,在他主持《联合报》副刊时,多次指点席慕蓉改诗。

如果说捷运的诗歌打动了我,宜兰与花莲更像此间天地所撰写出的一篇美到极致的散文,随意无拘地融化了我。台湾山岭的郁郁葱葱,是每个莅临者从下飞就能够开始领略的风景。台湾的森林覆盖率高达58.5%,位居中国之首(资讯源于百度)。所以,在台湾,街道之外,便是满眼的绿意。从一段清翠葱郁的山中穿行之后开始沿海岸线行驶,从宜兰到花莲不到两个小时的火车之旅,满足了我们小时候,对远方、对于站台、对于沿途宁静的海的所有美与安宁的想像。

每个站台都在不远的前方静静地等着,没有鸣笛声,没有喧嚣,没有火车站最常见的紧张、赶路,从进站剪票开始,一切都从容不迫、以一种缓缓的节奏流淌着。山、云、和山云掩映的夕阳,很奇妙,以研究思想文化见称的康晓光教授在此程行旅中也终于抑制不住他的文艺爱美情怀,在朋友圈里写道:“花莲的海、山、缠绕着山的云,还有淳朴的人,以及在我们乘坐的穿行在海与山之间的火车……让我流连忘返。”

这段海岸线至美,旖昵层叠的绿绿蓝蓝,以平行线的方式向天空推演,云儿更是自由烂漫,我信奉自然和生活,我无比先验武断地认定,这样美好的自然里,必然蕴育出同样美好的人心。我在某个子夜在台北诚品敦化店(24小时营业)中盘桓的三个小时里,翻阅到几本关于宜兰和花莲的非纯粹旅游书,行文都美而散,作家以文学的笔、以情感和爱记录的人文之淳、风光之美。风景,文字,人心,三者之间,在这里当真将相互匡扶的梦想证为事实。

始于仁,成于人

宜兰县五结乡的二结社区,是我们在台第三天的社区营造的首抵参访点。

无巧不成书,在两天后BAI访台湾原声教育协会办公室时,碰到公益平台基金会的一位姑娘正是二结人,我问:“为什么叫二结呢?”姑娘不好意思地摇摇头,当即立志要去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家乡,彻底搞清楚。就望文生义而言,结者,缔也,含聚集的意思,或许与保、里相通,聚人群、部落聚集之意,有五结、有二结,至于还有没有三四结,是一个新问题。

二十年来,推动二结社区保护传统、发展在地旅游产业的,是二结文教基金会。理事长为参访团队做了长达一个小时的报告和讲演,讲述二十年前,从保护王公庙的初衷开始的,对于二结社区拥有传统共同记忆建筑、文化的保护与营建的全历程。对游客开放的中兴纸业手工纸坊的存留,谷稻仓博物馆(文化馆)的开放与营运,都让我感受到与这片土地相依为命的传统文化强烈而明确的在场。中兴纸业出产台湾“国家货币”的指定用纸,可见其行业地位,而陈列室中的小本泛黄手造纸缝线而成的、由退休职员所书写的企业文化引起我的兴趣:

在谷仓陈列室,脚底透明玻璃之下是日据时期的传输带,两侧由传统文化推演至的在地米制美食推介、文化节等,我体会到和中国大陆广布于闽粤客家围屋等谷仓所截然不同的文化。日据殖民时期输入的工业文明和大和文明在台意识形态社会生活延续至今的影响,这是另一个研究台湾不可或缺的重大课题。

理事长讲述二结社区的文化传承,始于迁庙,护旧庙,建新庙,超过千人的村落,家家说服,形成社区自发的传承力量,而谷仓建筑的保护、河道的再清洁等桩桩件件的推动与落实,二十年间点滴艰辛溢于言表,二结社区当前的呈现,和林理事长坚毅的自我塑造密切相关,我体会到“强人”在“立功成事”之举中的力量,而去政治、去人事是必然之路:“二十年里,我超过一百次问自己,我是不是要放弃。可是每次,我都坚持下来了。”这是最真实的心言心路,同心者自感心有戚戚。

爱思青年的周有亮提了一个一针见血的问题,年轻人是否、怎样参与社区营造的问题。乡村村落空心化,不是中国大陆的典型案例,在台湾经济腾飞的年代同样经历了年轻人出到台北工作,村落留下老弱病残,林理事长本人,便是四十岁后、拥有自己企业的创业成功经历后,午夜梦回,机缘所至,投身到二结社区营造的事业中来。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理事长的回答相当合乎天道:“我也正在开始在思考我的接班人问题。不过没关系,要出去的就出去,总有一天,他们都会回来。”这个无不锵铿的答案中,蕴含着一种对于青年人故乡回归必然性的自信,而回归故乡这一文化的源头,应当是“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打开二结社区基金会的网页,“促进社区详和,推动社区公益”跃然而出,我摘录下最新的活动条目:社區樂活 : 亮在紙上的光;文化活动:宜蘭村落美學--百年古厝?詩意的追索;社區樂活 : 第20屆王公杯社區籃球錦標賽;社區樂活 : 103年大二結王公藝術研究所;社區樂活 : 二結穀倉稻農文化館-餐飲售價調整;文化活动 : 102年度學童文化館教育活動;社區樂活 : 6/12端午節,二結穀倉稻農文化館休館一天……

乐活社区、文化活动,这是我任广告设计公司职业期时,帮房地产做策划时,每天都要用到的词汇和绞尽脑汁的设计,但止于纸面词汇、销售噱头,至于是否最终转化为居民最真实的日常生活,那已经超越我的职业范畴,而在二结,亲眼所见、亲耳所听、亲身所感,一切都是那么真实的存在。

林理事长演讲终结主题篇名“永续”,致力于将传承与营造渗透入社区居民血脉、让青年人领悟到故乡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对于自己身心最真实的意义、从而让文化传承、环保意识、社区经营进入每一位居民的日常生活与意识,每一个人都有责任、有义务去建设(营造)自己的土地与社会,这样才真正完成在“仁”的教育下成就的大写的“人”,人心再造,是社区营造的根之所系。

这些年,中国大陆的旅游村落去过不少,都名之为“中国最美村落”云云,但没有一个能够具备二结给人以知识、思想启迪和精神注入的心灵触动。两岸人文旅游村落的开发与再造,从出发点与意识、领袖与执行力、达成路径与方法上,还横着一道深深的海峡。

传承 创造 DIY

木屐村“吱吱吱吱”作响的故事,很久就听过,从这个意义上,白米瓮充满趣味。带我们的姑娘确实幽默有趣,把团队当作小朋友实施趣味管理。后来才知道,她当过幼儿园老师,现在当白米瓮村的导览与讲解。

先是DIY,每人做一个袖珍的小小木屐当钥匙环扣,再参观木屐制作的全程,再到博物馆。诗仙《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为木屐找到正本清源的祖先。这是憎恨殖民时代民众寻求一个村落符号时追求的正义性体现。

经溪流冲刷,白石散落,聚合如瓮。这便是白米瓮村落聚合和名称的由来。路边几个卖冰棍、烤肉串的摊位,面容上都是一种非商业的热情,而更多一种分享美食的欲望:“来,试试烤香肠,很好吃噢。”这是见惯商业性伪笑的我的很真切的认知。博物馆坐落的小平房很秀美,内设图文俱佳,有一个宏大的步行(或脚踏车)计划,预计2060年完成,当真了得。

销售木屐也是,并无太多强销,让客人试上脚,或袅娜或英武地走几圈,合心则落订。订鞋面的师傅一直在旁边坐着看,有客人订货就叮叮当当开始制作。木屐更开发出减肥直立版、运动游戏版,生意和产品开放间浸润人本关怀。

从带领每位客人DIY开始,到导览、讲解社区沿革与致力,白米瓮和此前到访的新北市甘乐文创社区,路径相同。

甘乐文创,一批在台北工作的年轻人,突然发现家乡的河流里流着黑色的水,垃圾飘浮,惨不忍睹,于是结伴回到家乡,亲力亲为,推动社区再造。河道清理,传统扎染工艺的旅游产品化,在地青少年的人文与环保教育项目的启动,都是台北各个文创社区正在上演的故事。教扎染的看店姑娘在教大家做手帕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开心就好。”创意放飞,自由自在。

我尝试稍做梳理,在程序上,1、在地核心传统元素的再发现和价值塑造,2、旅游产品化再设计是两个相互依存的环节,而3、本地人意识的启迪,4、在地青少年知识、意识的引导与心智启迪,无疑是文创社区营造的四个核心要点。学术概念上,表述为共同记忆物理载体的寻获,以及在现世代接受旅游学的再造。

让世界听见玉山唱歌——台湾原声教育协会

于我而言,此次论坛绝妙的安排,莫过于将松禾成长关爱基金会和台湾原声教育协会作为文化传承的践行案例,在题为“继承与发扬”的文化版块中双双分享。原声音乐的廖阿贯老师讲演句句生动,PPT更做得不是一般的专业,楞是吸引与会嘉宾们在饥肠辘辘的时间点坚持听完,个个抱以热烈的掌声。

不得不回溯万事皆缘。2014年下半年一部题为《看见台湾》纪录片风靡业界,而这部片子在深圳非正式演播的引入与推动者,正是松禾基金会两位发起理事,片中结尾处,站在玉山山巅歌唱的那群身着民族服装的孩子,正是原声协会致力于发展的南投县信义乡来自11个部落的布农族孩子们所唱——这个事实,则是我从阿贯老师的讲演中得获的重要资讯——瞬间激动得浑身起了鸡皮疙瘩,深感天意。

阿贯老师后来告诉我说,在我讲解松禾基金会“飞越彩虹”项目“发现分享 传递 以童声合唱传递民族文化之美”的理念与宗旨时,她就一直在和身旁的摄影师老牌志愿者同仁说:“我们做的是一样的事情。”松禾“飞越彩虹”项目基于中国大陆幅原辽阔、民族众多,展开了多个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并行,而原声协会立足于台湾中部民族部落,因为这个部落马彼得校长的机缘,以歌唱为钥匙,开启文明教育之路,最终以改变台湾中部原始部落中至今犹存甚至愈演愈烈的一些如村民酗酒、懒惰、与现代文明相去甚远的颓废习俗。

《马校长的合唱团》,是一部在广告界相当有美誉度的广告片。短短几分钟,马校长排除万难,让一所原住民学校的孩子们在歌唱中找到真正自信和自我的故事。松禾基金会同事去年翻来覆去看过多次,也是一团让我们深感海峡两岸血浓于水、同道不孤的火,激发出持之以恒的力量。万没想到的是,广告片里马校长和合唱团故事的原型,就是原声音乐阿贯老师口中所述发起与坚持的“四人帮”之布农族在地的小学校长,一切都是天意。

台湾有16个民族,此程接触的有布农族和花莲的阿美族。原声协会的工作模式是周六周日组织志愿者上山,驱车近四个小时,为孩子们带去音乐和音乐之外的课程。“就算如此,六年下来,合唱团里不少优秀孩子都考上高中到台北上学,能够有一技之长,但部落里依然有太多太多不信任的眼神和表情,几百年来他们上汉人的当实在太多了。”阿贯老师说。

玉山,位于台湾中部的南投县信义乡、高雄县桃源乡及嘉义县阿里山乡交界之处,主峰海拔3,952公尺,为玉山山脉中最高的山,也是台湾第一高峰(百度资讯)。因此,玉山可视之为台湾的意象,玉山的歌,便是台湾本土最纯正的歌。为此,我迅速改签机票,只为周六能够和阿贯老师原声协会深入交流,同时探访布农族在台北高年级的孩子们——高度职业自觉。

周六一天的行程相当丰富而精彩,阿贯老师专程做了一个《跟着阿贯东奔西跑》的WORD文档,安排细腻与专业无处不在。让我在几个小时的浮光掠影中真实地触摸到原声协会的脉动。协会和项目发起者阿贯老师和秘书长孙蓝蔚老师,二位是台北市建国中学的退休老师。

建中建于日治时期,至今已有110岁,校长说我去前一天是校庆日,红砖砌成的略具巴洛克风的红楼教学楼前的雕塑是搞怪版蒋中正,旁边大白条幅上书写:“自由是牛奶,纪律是杯子,牛奶要装在杯子里。”原来这是校庆日学生会趣味雕塑设计作品。

阿贯老师领我走进的会议室,是建中高一、高二学生的志愿者,正在准备周六、周日上山去给部落孩子们上课的教案研讨会,我听了三个同学的教案说明,分别是玩经济、物理和政治三堂课,教案做得相当完备,立定价值,精求细节与趣味,而组织会议的干部(上过三次山带过课的同学有资格升任志愿者干部)也条理分明、安排有度,非常不一般的这批孩子。

后来和老师聊到,这是原声教育协会推动的“双向教育”的课题,在给山上部落孩子带去有益理念与课程的同时,让志愿者的同学们认实最真实的台湾:“我们经常说若是马哥当初曾经做过这样的社会实践,那他的政策制定就会不一样了。”老师们开玩笑。而“双向教育”的理念与模式已然推动到台湾大学同学,到玉山部落教习的社会实践课成为必修课之一,大学生们要自己走进部落,去完成原声协会交给他们的任何任务:“他们的走下去至关重要,因为未来,他们会成为制定政策的人。”不得不为老师们的深谋远虑而慨叹。

跟阿贯老师探访两拔布农族孩子,一批是在歌唱训练,几个从山里考学出来的高中孩子组成的人声阿卡贝拉,歌单包括英语歌《AMAZING GRACE》(奇异恩典)、布农语的《拍手歌》、国语的《牵手》,老师是台湾阿卡贝拉人声合唱的佼佼者,几位同学的唱,合声效果很棒。同学们不无羞涩,但通身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另几位是参加美国原声联盟组织的海外游学团,正紧张地排练节目。

培养部落领袖,是原声音乐教育致力的目标。从马彼得校长的个案上,致力于为原始部落培养一个拥有文明意识的领袖,从而实现部落原住民内在自发的选择与改变,这是原声教育所瞄准的终极标的。联想到二结社区理事长二十年的致力,对于这种理念我深表认同。同样的道理,“飞越彩虹”项目延请当地民族艺术传承人,对本民族孩子进行口传心授,典型再辅以知识、素养领域的系统性提升,“在地化”是必由之路,“自生长“是终极目标。这样的标的,在社区营造领域亦是当仁不让的目标。

负责文化论坛组织者、也是本程亲爱的室友周杨姑娘高兴地说:“未来发动一场两岸民族童声合唱的交流,那是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呀。”每年3月,由原声协会推动的“玉山星空音乐会”已经举办六届,2016年将迎来第七届,这在马校长、阿贯老师们的推动下,已经成为台湾最具影响力的而同样具备高音乐水准的、在玉山原生态部落里举办的户外音乐会。

我顿时闻言生意:“我回去一定致力于推动、促成大陆民族地区的孩子明年参加玉山星空音乐节。”两岸相惜,君子重诺。我将乐意于看到,中华多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这道缤纷靓丽的彩虹,飞越海峡,让孩子们在缤纷多元的文化艺术间,欣赏他人的同时,发现自己独特之美。

木棉和茉莉在燃烧——民歌四十年

6月6日(7日),星期五(六)两晚,台北小巨蛋,民歌四十年音乐会。

无心插柳成荫的极致,十年一度的台湾民歌盛会,居然让我赶上。

在参与论坛、参访的全程,我一直在思考一个严肃问题的答案。之前五天之所见,台湾可以归类为励志型社会,而励志型社会的个体,必然以个人奋斗为己任,慈善公益界的奋斗,更兼推动一个更好的社会为宗旨,社会的塑造者,必然是公民自身。

每一个问题都存在反面:按照此消彼长朴素的能量守恒原则,在一个时时向善、人人利他的励志型社会风气中,思想者、哲学家和我行我素的创造型天才出现的概率则理应下降——彼,我所不欲也。这个疑问,我抛给任中央研究院经济学教授的师兄,他略迟疑一秒,肯定地说,不会,这样的社会是一个好社会。他以少年聪颖负笈海外而留德博士而最终一入台湾中研院近二十年,这里自然有绝对吸引他研究的空气和土壤。

而在学术引领社会思潮最终导向社会塑造的轨迹中,我对于台湾当前社会励志型、求自我成就的文化主导,与胡适首任中研院院长和他一贯的“少谈些主义,多研究问题”的实验主义哲学颇感些一脉相承的感受,而先生对于独立人格、自由思想的坚持,在我眼中,更是已成台湾民众的心念——至少从我读过的书印证几天来观察到的实现,相当具备理实一贯性。如果说此程有所遗憾,是我到了中研院,却没到提出“兼容并包”的北大老校长墓前凭吊,这就算我下次再赴台北的一个重要因由吧。

如果说五天的慈善论坛参访行程让我领略到台湾民众贴地、务实的宏微奋斗,那么民歌四十年的音乐会现场,让我触摸到这座美丽岛的人民精神在飞翔的一种浪漫力量。四十年前十八九二十出头的民歌创作人和歌手们济济一堂,在重唱那个时代青春的歌曲时我恍觉时空穿越:《外婆的澎湖湾》、《龙的传人》、《小茉莉》、《秋蝉》等歌,所知的李宗盛、齐豫、万芳、潘越云等,发起的包美圣、叶佳修等,都是大陆这一代人青春期时候耳熟能详不需要调动任何细胞就能随口而出的歌谣,这是我们这一代青春期不折不扣的文艺养份。

当每一首歌都激发着小巨蛋内万人大合唱时,我忽然在音乐会星光闪耀的瞬间触摸到台湾这个励志型社会平衡的答案。社会的归社会,自我的自我;奋进的日,抒情的夜;尘归尘,土归土;宗教的、文化的、学术的、文艺的、行动的林林总总,都在合力塑造这个方圆3.6万平方公里土地上人民的文明、自信、坚毅与美好。

一首铿锵的《木棉道》响起,刷新我小清新印象,原来民歌里也有如此钢毅的作品:“红红的花开满了木棉道,长长的街好像在燃烧,沉沉的夜徘徊在木棉道,轻轻的风吹过了树梢……”,在这首歌里,我突然通感到台湾民众和木棉花相通的品质,在春天里用尽力气绽放与燃烧,和风相依,和阳光一起明亮,饶是花落花熄,也让行人在这大朵大朵的落花炫烂之美中,体会到生命无穷的力量。

而胡德夫领唱的《美丽岛》,去除掉与“美丽岛事件”相关的一切政治意义的附着,音乐和歌曲本身拥有无比坚定的传承与向前的力量:我們搖籃的美麗島/是母親溫暖的懷抱/驕傲的祖先正視著/正視著我們的腳步……我們這裡有勇敢的人民 蓽路藍縷以啟山林/我們這裡有無窮的生命/水牛 稻米 香蕉 玉蘭花

“贴地飞行”四个字瞬间迸入脑海,自觉找到很符合台湾社会民众当前气质的专属用词。再思中华文脉的传承,便在这一方星野垂穹之间,而木棉高昂的花朵,正是这座宝岛上每一个生命熊熊燃烧的不息的旋律,是为题:“星野垂穹木棉歌。”

后记

与两岸慈善界同仁聚首,完全刷新我对“第三部门”的认知。从论题设置、参访点安排、丝丝入扣的同行交流平台的搭建等诸多方面体现出大会组织者(中国慈善联合会)的高度和很强专业性,说句玩笑话,和“中”字头行业协会组织十分匹配。而在一路与我所陌生的救灾、企业创新公益等领域小伙伴的交流,更让我对中国大陆目前正在蓬勃兴盛、顺运而生的民间慈善公益力量感同身受,恕不能一一以记。

预感本次论坛充分交流与取经的因,必将开出推动中国社会向前的鲜艳花、丰硕果。衷心感谢每一位于我开拓视野和丰富知识的朋友与分享,因为你们的努力,我选择相信并、且和你们一起身体力行,为一个能够拥有更美好未来的中国而努力。

深圳松禾成长关爱基金会 王芳

2015.6.8 凌晨1:55 急就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