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15年专题 > 2015海峡两岸暨港澳慈善论坛 > 四大分论坛 > 四大论坛介绍 > 正文

中华传统文化与全球慈善格局分论坛举办

2015-06-02

6月1日上午,2015海峡两岸暨港澳慈善论坛分论坛“继承与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与全球慈善格局”在台北王朝酒店隆重召开。会议由中国慈善联合会副秘书长刘佑平主持,来自北京大学、香港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旺旺中时基金会、澳门理工学院、松禾成长关爱基金会、台湾原声教育协会的专家学者们,围绕传统文化与慈善之间的关系阐述了各自的见解。

中国慈善联合会副秘书长刘佑平主持分论坛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从中国的慈善传统、当下中国的慈善趋势,以及全球伦理的角度,与大家分享了全球化、市场化和现代性对中国文化和慈善事业的影响。他认为,以“不忍之心”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国人看待自己与他人关系的态度。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精神,让我们感受到了自我存在、自我幸福和自我超越,这也正是中国慈善精神的所在。当中国的慈善传统,遇到经济的腾飞,遇到中产阶级的崛起,遇到互联网的飞跃,遇到8090后年轻人财富观念的变革,中国慈善事业无可限量。同时,中国慈善事业不像西方,有着原罪和救赎的色彩,没有任何历史负担和对世界的负债,具有合理性和正当性,中国慈善事业必将走向伟大的历史进程,不仅会改变中国,更将改变世界的伦理和价值观。

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系主任陈丽云教授用理论和实践跟大家分享了中国哲学在ngo中的作用。她认为儒家“仁”的精神,佛家的终极关怀和道家的自然精神,是中国NGO发展的思想根基和价值观。NGO要打破条条框框。我们不缺乏工具和方法,我们需要价值观的重建。

中国人民大学非营利组织研究所所长康晓光教授从中国的君子文化谈起,深入分析了传统文化对和于构建公民社会的巨大作用。他认为,给予人性本善的中国文化,为个人追求公共利益提供了可能性。君子文化中的公共利益大于个人利益、修齐治平的利他主义原则、以及平等、忠恕、忠信、能群、和而不同的人际交往准则,能够使人得到内心的安宁和幸福,能够使大我和小我相平衡,能够使公民社会融入儒家文化,并加以校正、调整和适应,对于我国慈善事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旺旺中时基金会副执行长赵忠杰先生通过大量的数据,从慈善事业未来趋势的角度,提出了非常独到的观点。他认为,目前NGO发展迅猛,但也出现了慈善市场化的趋势,甚至可能会有慈善托拉斯的出现,这种过热的苗头应该暂缓一下,让NGO们更多的思考现在和未来。他还认为,NGO要做到理性和感性,专业和热情兼具,才能有更大的发展。

澳门理工学院公共行政高等学校课程主任娄胜华教授以澳门的慈善模式为例,为我们展示了中国传统慈善的典型模式,澳门人均捐款在两岸四地居首,澳门慈善组织可任意在街头募款,没有监管,设置没有自律机制,其治理结构表面非常民主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但实质是父权化治理,靠人情管理。即便如此,澳门并没有出现很大的问题,反而慈善组织密度最高,其原因就是凭借中国传统的亲缘关系,邻里关系来建立基本的信任和合作。这对于两岸四地的慈善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松禾成长关爱基金会秘书长王芳

台湾原声教育协会执行理事廖阿贯

最后,深圳基金会的王芳女士和台湾原声教育协会的廖阿贯女士为我们带来了文化传承方面的经验分享,她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原生态的音乐保护和教育,她们用饱满的热情、丰富的经验让我们了解了普通慈善工作者不平凡的工作。谢谢她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