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联合会动态 > 新闻动态 > 正文

中国慈善联合会五年发展规划

2022-04-29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慈善法》的相关要求,加强中国慈善联合会(以下简称“中慈联”)的内部建设,充分发挥行业组织职能,特制订本规划。本规划将明确2021年至2025年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作为工作的行动指南和年度计划的主要依据。

一、形势与现状

中国的慈善事业随着经济增长和改革开放的步伐一同前进,在参与脱贫攻坚,救助弱势群体、补充保障体系,加强社会治理、推动文明建设,促进科教文卫体事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社会捐赠快速增加,涌现出一大批爱心企业和企业家;社会组织稳步成长,目前已超过90万家,其中基金会8400家;志愿服务蓬勃发展,我国注册志愿者人数超过1.2亿人;慈善法规陆续推出,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行业机构不断涌现,出现了一批学术研究、人才培训、品牌传播、法律咨询、会计财务等支持机构,丰富了行业生态链条。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事业,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一段时期内慈善社工事业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新时期慈善事业的目标是:充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聚焦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积极参与社会治理、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提高民生福祉水平中发挥作用。

当前,慈善事业发展还面临很多挑战,如慈善资源的整合亟需加强;慈善行为的自律还需规范;慈善人才队伍建设还较为薄弱;慈善文化的氛围更需营造等等。这就需要政府部门、行业组织、行业各主体共同努力,形成组织体系完全、法治体系完善、行业规范完备的慈善事业发展格局。

中国慈善联合会是全国性慈善领域行业组织,具有站位高,资源多,联系广等优势。成立六年来,在助力脱贫攻坚、抗击新冠疫情、弘扬慈善文化、促进事业发展、维护会员权益、推动行业自律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得到了民政部及有关部门与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

中国慈善联合会有五百多名会员,具有一定的行业代表性。近几年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获得了4A级评估等级、联合会经社理事会咨商地位、全国性社会组织第三方评估资质;扩展了脱贫攻坚、中国慈展会、中国慈善年会、中国年度慈善捐助报告、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行业人才培养、助力脱贫攻坚等一批有影响的品牌项目;承担了民政部中华慈善奖表彰活动的基础性工作;吸引了部分素质明显较高的员工。中国慈善联合会向心力、凝聚力不断提升,形成了比较好的发展基础。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事业、慈善事业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为根本遵循,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唐承沛会长、詹成付副部长在第二届会员大会上的讲话要求,推进依法办会、服务强会、人才兴会,下大力气解决慈善行业的重点、难点问题,充分发挥行业组织职能,引导慈善行业自律、规范、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

坚持围绕大局,引导慈善力量参与党和国家中心任务;

坚持主责主业,为行业建设提供基础服务,引领行业走规范化、专业化、职业化道路。

(三)总体目标

到2025年,内部治理能力明显提高,服务水平显著提高,机构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幅增强,党组织对于机构的引领作用充分体现,行业影响力、会员凝聚力、社会公信力全面提升,塑造政府信任、会员满意、行业支持的全国性行业组织。

(四)总体思路

形成七个重点工作:

一是以政治思想建设为重点,完善党建工作的领导体系。

二是以法人治理为重点,建立高效运作的管理体系。

三是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为重点,联合会员干实事、解难题。

四是以人才培养为重点,全面提高慈善行业人才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水平。

五是以标准化建设为重点,加强行业自律,引导行业遵纪守法。

六是以数据统计和行业研究为重点,为行业提供高质量研究成果。

七是以大型会议、活动为重点,搭建行业交流平台。

三、具体目标

(一)全面提升内部治理水平

完善理事会决策机制,充分发挥理事、常务理事、副会长积极性,主动参与决策、贡献力量;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并确保执行到位;加强秘书处力量,提拔部分有理想、思进取、敢担当、努力干事的年轻同志进入秘书处工作决策。

(二)获得与机构发展相适应的资质

争取获得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申请全国性社会组织等级评估并力争获得5A级;争取每年中标成为民政部全国性社会组织评估第三方机构。

(三)行业自律体系初步建成

加强行业标准化建设,争取在民政部业务主管司(局)、国标委的支持下,成立全国慈善事业和社会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慈善分技术委员会并承担秘书处职责。制定和完善行业标准化体系,每年制订、发布不少于三项团体标准,配合民政部制订、发布行业标准。研究慈善行业当前存在的违反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等问题,制订慈善组织或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准则,提出规范性要求。

建立行业评估体系,重点开展慈善项目、慈善组织内部治理、区域慈善事业等行业评估。

建立诉求反映机制,定期收集行业诉求,畅通诉求反映渠道,积极向有关部门提出政策建议。

(四)行业服务能力明显提高

全面完善会员服务体系,完善会员管理制度和会员服务清单,建立会员数据库和信息平台,向会员提供完善的信息服务、政策辅导、业务咨询、资源对接、人才培养、关系协调等定制化、专业化、多元化的服务。

全面建成行业交流平台,根据行业需求,按规定举办论坛、研讨会、交流会、沙龙等活动,每次活动都做到有共识、有产出。

初步建成行业研究智库,探索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慈善理论研究、第三次分配研究并形成可运用的成果;开展相关政策研究、实践研究、专题研究,形成正向引领。

(五)行业引导作用充分体现

引导慈善力量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继续组织慈善力量在“三区三州”和罗霄山区等贫困地区,开展各类慈善项目,救助困难群众,服务特殊群体。

引导慈善力量参与乡村振兴。引导慈善力量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重点在教育帮扶、产业振兴、能力建设、乡村文化、生态环境修复等方面开展慈善项目。

引导慈善组织参与社会治理,为各类慈善组织在提供社会服务、创新社会治理等方面提供人才培训、业务咨询、资源对接等服务。

引导慈善力量有序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大自然灾害的应急救援、款物筹集、资源对接、灾后安置等;

引导慈善力量宣传慈善文化,向全社会宣传慈善法律法规,推广慈善文化,讲好慈善故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慈善正能量。

(六)国际交流合作初见成效

与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等单位密切合作,支持慈善组织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建立国际交流合作平台,与部分国家和地区高校、研究机构、慈善组织建立密切联系;积极参与联合国事务,履行特别咨商地位的权利义务。

四、重点任务

(一)全面加强党组织建设

进一步夯实党的核心领导作用,修订完善《党支部工作制度》、《党风廉政建设制度》、《三会一课”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等制度,将加强党组织建设作为完善治理结构、规范业务流程的重要手段,建立党组织对联合会的重要事项、重要活动、大额收支等进行审核把关的相关制度,积极发展党员。注重发挥工会作用,开展文娱体育、救援逃生、身心健康、“送温暖”等活动。

(二)打造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项目品牌

继续动员会员在遂川、莲花两县开展慈善项目,帮助两县巩固脱贫成果。按照民政部援疆援藏会议要求,组织会员在西藏自治区、四川藏区、新疆南疆地区等深度贫困地区开展慈善项目。

联合慈善组织深入参与乡村振兴,开展面向“新农人”的人才培养项目,为慈善组织开展农村社区营造、弱势群体照顾、文化宣传、就业创业、生态环保等项目提供政策咨询、需求调研、执行方选择、项目评估等服务。

对慈善组织参与扶贫和乡村振兴进行数据统计、案例分析和经验总结,形成研究报告并提交有关部门。联合各大媒体传播慈善扶贫的先进经验、优秀成果和感人故事。

(三)向会员和行业提供专业服务

1.建立会员和行业服务制度。健全会员管理服务办法,完善服务流程,制订服务清单和服务标准,提升服务人员的专业能力。

2.提供咨询服务。组建由内部员工和外部专家组成的咨询团队,重点为会员提供政策解答、法律咨询、内部治理、资源对接、关系协调等服务。

3.提供信息服务。改版内部刊物《慈善之声》,逐步缩短周期,由每月一期扩展至每周一期,增加原创内容,提高信息量和时效性,形成行业内的知名刊物。每两年编辑《慈善政策法规汇编》,向行业提供政策查询工具。

4.提供联络服务。组织会员之间不定期开展互访交流,开展联合党建、文化倡导、普法宣传等活动,增进会员感情,增强会员凝聚力。

(四)建立行业自律机制

1.深入推进行业标准化建设。制订从业人员行为规范、慈善项目管理、慈善档案管理等多项团体标准,并进行宣贯;积极申请民政部行业标准立项;制订标准化战略,组建标准化团队,建立标准化专家库;与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国家认证认可委员会等单位开展深入合作。

2.做好全国性社会组织第三方评估工作。制订工作制度,明确工作程序,严格纪律要求,确保评估过程顺利、结果客观、对象认可;培养一批社会组织评估专家,形成专家梯队;,积极开展社会组织评估相关研究,提出政策建议。

3.开展区域慈善和慈善项目评估。继续开展全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调研并出具报告,每年为部分城市慈善事业开展评估,总结发展经验;开展慈善项目评估和研究,丰富慈善项目案例集。

4.参与社会组织信用体系建设。通过发布倡导、制定活动准则等形式引领和规范行业行为。强化对会员信用的监督,宣传《中慈联会员公约》,切实成为慈善组织和慈善从业人员的基本遵循。制定《慈善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等行规行约、诚信守则,引导会员和慈善从业者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恪守职业道德、社会公德。

(五)深入开展数据统计和行业研究

1.理论研究。组织行业专家学者开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的慈善理论研究,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的慈善理论,充分尊重和把握慈善事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打牢慈善行业发展的理论基础,引导慈善组织更好发挥自身功能和独特优势。

 2.政策研究。针对慈善相关政策开展研究,形成研究报告和政策建议,反映慈善行业发展情况和行业诉求为政府相关部门,为科学决策提供咨询服务。

3.数据统计。重点对慈善捐赠和慈善组织相关数据进行统计,改进统计方法,扩大统计范围,发布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为政府和行业提供专业的数据来源,并推动国家层面建立慈善信息统计制度。

4.专题研究。结合政策要求和行业需求,开展社区慈善、互联网慈善、慈善事业参与社会治理、参与乡村振兴、提供公共服务、应对突发事件、参与教科文卫体环保事业等专题研究。

(六)加强行业人才队伍建设

1.推动社会组织人才纳入国家人才工作体系,推动社会组织人才职业资格、注册考核、职称评定等政策;

2. 推动成立中国社会组织人才培养学院;推动建立社会组织负责人能参加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培训的相关机制。

3.继续做好“老牛学院”、“竹林计划”等品牌培训项目;在部分地区设立人才培训基地,着重开展法律法规、财务管理、内部治理、筹资方法、公文写作、档案管理、媒体传播等基础类培训和慈善组织负责人的高层次培训。

(七)大力弘扬慈善文化

1.加强舆论引导。联合各中央媒体、网络媒体,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始终把鼓劲加油、正能量宣传放在首位,消除负面影响,推动营造积极向上的行业生态。

2.传播慈善文化。充分利用各类新闻媒体、网络视听平台、户外广告等,倡导慈善理念,报道慈行善举和典型人物。借助95中华慈善日等时间节点,推动慈善文化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让社会大众了解慈善、参与慈善。

3.普及政策法规。通过组织慈善政策法规宣讲会、举办慈善法知识竞赛、印制相关宣传小册子,并利用官网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向会员和行业解读最新政策法规。

(八)搭建行业交流平台

1.充分发挥深圳慈展会的行业平台作用。继续作为深圳慈展会的主办单位,深度参与展会规划、内容设计和活动组织,着重提升议题的前瞻性、展览的专业性和平台功能。

2.打造品牌论坛活动。办好中国慈善年会、中国善城大会、中国慈善文化论坛等活动,不断提升论坛专业性、引领性、实效性,成为慈善行业年度品牌活动。

(九)支持慈善组织开展国际合作

全面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为中国慈善组织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参与国际慈善格局搭建平台。

1.建立与国际多边组织、国际慈善组织、各国行业组织的联系机制,定期分享情况,引进国际先进经验和标准,输出中国慈善成功模式。

2.结合联合国经社理事会特别咨商地位,出席相关会议,每年提交咨询报告。

3.结合一带一路建设,为国内慈善组织提供政策咨询、行业规范、资源对接、项目合作等服务。

五、保障机制

(一)政治保障。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严格落实“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按期换届等制度,定期召开党员组织生活会,听取群众意见;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带领群众将业务做专、做实;发挥行业组织作用,组织会员单位以慈善项目为载体开展联合党建活动,提高慈善行业党建工作整体水平。

(二)组织保障。严格依据章程召开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完善理事议事制度,加强会员服务,发挥理事、常务理事作用,为中慈联建言献策、提供资源;发挥会长、副会长职能,明确决策程序,提高决策效率;加强秘书处班子建设,优化各职能部门,提升专业能力,建立各司其职、分工明确、合作紧密的架构;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形成层次分明、内容完备、可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体系,防控风险。

(三)资源保障。适度设立专业委员会,重点在法律咨询、财务管理、保值增值等领域设立;组建中慈联咨询委员会,为中慈联的各项工作提供专业支持;联合地方慈善联合会、慈善会等枢纽型组织,搭建协作平台,建立协调机制,为中慈联在地方开展业务畅通渠道、整合资源。

(四)人才保障。加强员工培养,定期组织业务学习以及公文写作、档案管理等综合能力培训,支持员工考取各类相关资格证书;加强人才引进,通过社会招聘和行业推荐等方式引进年轻人才,优化人才结构。

(五)财务保障。加强对副会长、常务理事单位、理事单位的服务,重点拓展项目评估、咨询服务、人才培养等服务收入项目;加强会费管理,形成以捐赠收入为主,会费收入、服务收入为辅,结构合理,相对均衡的资金来源。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控制不必要的支出,实现开源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