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联合会动态 > 新闻动态 > 正文

韦锦坚:厚植人文传统 擦亮“善城广州”城市名片

2024-01-15

“从古至今,重情重义的广州人,始终用自己的行动传递着这座城市的温度与文明。”12月27日,在中国慈善联合会主办的“中国慈善文化论坛(2023)”上,广东省广州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广州市慈善会常务副会长韦锦坚分享了广州市厚植人文传统,建设慈善之城,推动慈善事业新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从宋代建立我国最早有详细文字记载的慈善医院寿安院,到清末民初发展民间慈善机构善堂;从20世纪80年代开通全国首条志愿者服务热线,到如今慈善工作者活跃在城市街头巷尾……广州市的慈善文化源远流长。韦锦坚介绍,近年来,广州创建“慈善之城”,以其丰厚的人文传统,为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一是释放慈善活力,点亮身边“真善美”。一是坚持立法先行,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出台以来,广州率先出台了与慈善密切相关的三大地方性法律:《广州市社会工作服务条例》《广州市慈善促进条例》《广州市志愿服务规定》。立法确定创建慈善之城,探索建立慈善应急协调机制、慈善人才队伍建设机制、慈善文化弘扬机制等,为“慈善人人可为”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和政策基础。韦锦坚介绍,“多项广州实践列入了即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二是广开慈善渠道,打造各类慈善文化场景。一方面积极推动慈善与广府传统文化深度融合,通过慈善公益集市、慈善体验互动、慈善爱心义卖、慈善成果展示等,让市民在逛花市、逛庙会的同时参与慈善。另一方面积极推动现代生活与慈善元素深度融合,打造一系列慈善+运动、慈善+消费等沉浸式的公益慈善实践,“在千年古道上打造首条慈善街,让市民买买买之余,还能捐捐捐。”

二是搭建慈善平台,促进源头“活水来”。广州坚持科技向善,以技术支撑地区公益组织发展。一是大力建设广益联募平台,吸引472家公益慈善组织入驻,发布慈善项目1149个,累计筹集5.84亿元,全市共358个社区慈善基金通过该平台“善行”模块组队筹款,不断引导社区居民及社区慈善资源供给方深度参与。二是积极推动区级枢纽型慈善组织加强募捐平台建设,如广州市番禺区慈善会上线“慈善番禺”小程序、白云区慈善会上线“爱在白云 善在身边”小程序、从化区慈善会上线“如愿行动”微信公众平台等,为公众打造触手可及的线上慈善平台。三是加快推进慈善组织信息化和数字化捐赠,营造数字人民币等多个智慧慈善捐赠场景,全面推行慈善电子捐赠票据,开出广东省首张电子捐赠票据,让企业和市民能自主参与其中。

三是树牢惠民宗旨,解决群众“小急难”。打造“珠珠大病救助”平台,创新“慈善+保险”模式,实施穗岁康爱心保公益计划,精准守护全市6万多名困难群众。开展善美乡村振兴等慈善项目,鼓励引导慈善力量积极参与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大力发展社区慈善,“目前,全市2万个社区组织活跃在城乡社区,每个街(镇)建成1个社区组织联合会,每个城市社区拥有10个的社区社会组织,每个农村社区拥有5个的社区社会组织,为社区提供服务,反映诉求,推动共建共治共享。”韦锦坚表示,广州首创慈善空间概念,迄今打造了1079个慈善空间以及一大批社区慈善(志愿服务)工作站。

四是擦亮穗善名片,激活发展“新引擎”。广州把创建慈善之城纳入城市整体发展战略,一是将慈善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例如,将每年9月定为 “羊城慈善月”,吸引千万人次参与各类慈善活动,每年发布广州慈善榜,树立慈善榜样。二是将慈善纳入城市形象宣传的重要内容,开展“点亮一盏灯温暖一座城”活动,设计广州善城标识,谱写广州慈善之歌,推出慈善刊物《善城》,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城市公益慈善品格和气质。三是将慈善纳入学校和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中小学开展“读一本慈善读本、上一堂慈善文化课、做一件慈善事”活动,在广州市各大高校举办“校园善力量”慈善创意大赛,持续举办寻找“慈善家庭”系列活动,推进慈善理念深入家庭和市民。

韦锦坚表示,近年来广州立足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积极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慈善故事。早在上世纪80年代,广州就以慈善为纽带与粤港澳地区的爱心企业、爱心人士开展慈善人才培养、项目合作、文化交流等,打造了广州慈善医院等优质助学助医助困项目。2019年以来,广州积极发展引领作用,推动湾区慈善协同,连续举办粤港澳大湾区慈善盛典、粤港澳大湾区社会组织合作论坛等,推动粤港湾大湾区城市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深度融合和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