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标准 > 国法行规 > 正文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 为企业、社会组织、社会工作等创造广阔参与空间

2023-02-15

2月13日,新华社受权发布《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这是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20个中央一号文件。

 

意见强调,必须坚持不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全文共九个部分33项内容,包括: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健全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强化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

 

于企业及社会组织等广大社会力量来说,哪些领域值得重点关注并且可以深度参与?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意见要求,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压紧压实各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责任,确保不松劲、不跑偏。强化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对有劳动能力、有意愿的监测户,落实开发式帮扶措施。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做好兜底保障。

 

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根本要求,把促进脱贫县加快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更加注重扶志扶智,聚焦产业就业,不断缩小收入差距、发展差距。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消费帮扶,持续推进消费帮扶示范城市和产地示范区创建,支持脱贫地区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在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实施一批补短板促振兴重点项目,深入实施医疗、教育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更好发挥驻村干部、科技特派员产业帮扶作用。

 

稳定完善帮扶政策。落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政策。开展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发展成效监测评价。深化东西部协作,组织东部地区经济较发达县(市、区)与脱贫县开展携手促振兴行动,带动脱贫县更多承接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深入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

 

事实上,在助力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进程中,以企业和社会组织为代表的社会力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022年4月,民政部与国家乡村振兴局印发《民政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关于动员引导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到,在中央设立的5年过渡期内,要按照“四不摘”的要求,保持社会组织参与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推动社会组织工作重心从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逐步向助力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转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引导全国性社会组织、省级社会组织集中面向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开展帮扶,实现“一对一”或“多对一”的全覆盖帮扶。

 

2022年10月,国家乡村振兴局开展社会力量参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征集工作,遴选出首批36个具有创新性、代表性和推广性的典型案例,涵盖了东西部协作、中央单位定点帮扶、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工作。其中,沪滇携手动员引导社会组织参与东西部协作,字节跳动、阿里巴巴等企业,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友成企业家乡村发展基金会等社会组织的经验做法都得到了充分肯定。

 

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是参与沪滇携手动员引导社会组织参与东西部协作的基金会之一。据记者了解,2022年,该基金会参与了“上海乡村振兴163百万行动”,助力上海对口帮扶地区云南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秘书长郑依菁在接受《公益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乡村振兴涵盖的领域非常广泛,且和很多社会组织的业务方向非常一致,如乡村儿童、医疗卫生、乡村教育等议题。“作为社会组织,我们在这些领域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社会资源。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实现乡村振兴要发挥乡村的主体性尤其是广大农民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对社会组织来说,充分调动公众积极参与、设计出一些具有科学性和可持续性的公益项目,也是我们的一大优势。”

 

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涉及多方面内容,为企业及社会组织参与提供了广阔的参与空间。

 

如,意见提到加快发展现代乡村服务业,发展乡村餐饮购物、文化体育、旅游休闲、养老托幼、信息中介等生活服务。

 

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实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工程,推动乡村民宿提质升级。深入实施“数商兴农”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鼓励发展农产品电商直采、定制生产等模式,建设农副产品直播电商基地。

 

在这方面也有很多成功案例。

 

2013年,针对欠发达地区乡村发展落后的现状,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原中国扶贫基金会)发起实施“百美村庄”项目。在有实施项目条件的村庄,通过整体规划和专业设计对传统村庄、旧民居进行内部改造,对村庄和周边生态环境进行维护整治,开展乡村旅游促进三产融合,培养乡村致富带头人和年轻人回乡就业创业。截至2022年5月,项目在河北、河南、甘肃等12省(自治区、直辖市)29县(区)31村落地,成为助力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之一。

 

在产业形态发展方面,电商直播助农成为支持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高效途径。以新东方等为代表的企业,通过直播带货、打造农产品电商平台等方式增加农民收入,同时也发挥了其在培训和在线技术方面的优势,多途径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及乡村人才发展,持续助力乡村振兴。


扎实推进和美乡村建设

 

推进和美乡村建设涉及乡村环境、基础设施、教育医疗以及老年人、妇女儿童等各方面内容和细节。其中有很多领域都不乏公益慈善力量的参与。

 

意见提出,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加大村庄公共空间整治力度,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推动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持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持续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推动数字化应用场景研发推广。加快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推进智慧农业发展。落实村庄公共基础设施管护责任。加强农村应急管理基础能力建设,深入开展乡村交通、消防、经营性自建房等重点领域风险隐患治理攻坚。

 

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推动基本公共服务资源下沉,着力加强薄弱环节。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升农村学校办学水平。做好农村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层层压实责任,加强农村老幼病残孕等重点人群医疗保障,最大程度维护好农村居民身体健康和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深化农村社会工作服务。加快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建设,推广日间照料、互助养老、探访关爱、老年食堂等养老服务。实施农村妇女素质提升计划,加强农村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健全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关心关爱精神障碍人员。

 

以助力农村地区疫情防控为例。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很多企业及基金会通过捐赠防疫资金及物资、开展乡村医生培训、设计公益项目等形式,帮助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的农村地区平稳过渡。其中,一直坚守在为民服务一线的社会工作者,充分发挥了桥梁和纽带作用,将来自社会的关爱落实到“最后一米”,其专业价值也日渐凸显。

 

健全乡村治理体系

 

此外,在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社会力量也有广阔的参与空间。值得注意的是,“社会工作”也再次被提及,成为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支持力量。

 

意见提出,加强乡村法治教育和法律服务,深入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机制。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深化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组织开展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创建。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化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县级融媒体中心等建设,支持乡村自办群众性文化活动。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深入实施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加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办好中国农民丰收节。推动各地因地制宜制定移风易俗规范,强化村规民约约束作用,党员、干部带头示范,扎实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推进农村丧葬习俗改革。

 

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组织引导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社会工作、精神文明建设等领域人才到基层一线服务,支持培养本土急需紧缺人才。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开展农村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提高培训实效。大力发展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实施乡村振兴巾帼行动、青年人才开发行动。

 

“这是新世纪以来中央连续出台的第20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再次表明党中央加强三农工作的鲜明态度,发出重农强农的强烈信号。”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在介绍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有关情况时表示,今年的文件聚焦狠抓落实,突出工作部署指导性、政策举措针对性,既是明确全年工作重点的“任务清单”,也是指导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操作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