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政府 > 正文
17部门联合部署标准化改革,构建全链条质量治理新体系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关于加强标准制定与实施监督工作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引发行业震动。这份由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17个部门联合印发的纲领性文件,首次构建了覆盖全类型标准、贯穿制定-实施全流程的新型监管体系,标志着我国标准化工作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型的战略升级。
一、顶层设计:标准化法治体系的四维重构
◆ 《意见》以《标准化法》为基石,通过四大维度重塑标准治理框架:
◆ 1.强制标准法定化:明确将强制性标准严格限定于健康、安全、环保及基础经济社会管理领域,要求涉及人身安全的指标"应强尽强",建立动态调整的"负面清单"机制;
◆ 2.推荐标准公益化:推动非采信类推荐性标准全文免费公开,打破信息壁垒,预计3年内实现全平台覆盖;
◆ 3.行业地方标准化:建立地方标准立项双重审查机制(技术必要性+公平竞争审查),明确行业标准转化国标后自动废止程序;
◆ 4.市场标准规范化:针对团体标准"编号乱象""付费署名"等顽疾,建立"双随机"抽查+第三方评估的淘汰机制。
二、监管革命:从"结果监督"到"过程管控"的范式转变
◆ 文件提出的"三同步"监管模式(制定监督、实施监督、信用修复)彰显治理创新:
◆ 1.制定环节:建立标准起草利益回避制度,禁止技术委员会以排名收费,要求70%以上起草成员须来自非利益相关方;
◆ 2.实施环节:推行"标准实施效果白皮书"制度,重点监测涉及公共安全的标准执行率,对电动自行车新国标等热点标准建立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
◆ 3.信用修复:对违规主体实施"黑名单"公示+整改退出机制,形成"监管-修复-提升"闭环。
标准参编制定
标准优势
三、重点领域突破:五大标准体系的深度变革
◆ 1. 国家标准:安全底线的法治强化
以GB 17761-2024电动自行车标准为例,文件要求建立"提出部门-监管部门-执法部门"三方联动机制,预计将使该类标准实施到位率从68%提升至90%以上。
◆ 2. 行业标准:市场竞争秩序的清道夫
针对行业标准存在的资质捆绑、地方保护等问题,《意见》要求建立"行业标准影响评估"制度,重点清理设置市场准入壁垒的条款。
◆ 3. 地方标准:特殊性的回归与边界重塑
文件剑指"泛地方标准化"现象,要求建立地方标准技术审查专家库,确保80%以上专家来自非本地机构,防止利益输送。
◆ 4. 团体标准:市场自净能力的激活
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团体标准开展"技术先进性+合规性"双维评价,预计两年内淘汰30%以上低质量标准,推动形成"良币驱逐劣币"的市场生态。
◆ 5. 企业标准:创新引领的法治保障
针对"领跑者"制度异化问题,建立"申报材料区块链存证+现场核查"双重验证机制,对虚假申报企业实施三年禁入。
实施挑战与未来展望
◆ 《意见》落地需突破三大难点:
◆ 1.利益协调:如何处理技术委员会与标准使用方的利益平衡;
◆ 2.执行协同:跨部门联合监管机制的常态化运作;
◆ 3.技术支撑:全国统一标准信息平台的智能化升级。
◆ 但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改革的深化,我国标准化工作将实现三大跃迁:从"政府主导制定"向"多元共治"转变,从"静态文本"向"动态治理工具"进化,从"国内合规"向"国际规则对接"升级。正如文件所强调的:"标准既是技术规则,更是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基础设施。"这场标准化革命,或将重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底层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