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16年专题 > 1609深圳论坛 > 文化案例 > 正文

陈雁雁

2016-09-21

大家好!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我们在这里做的这个项目叫传统公益的探索与发现,这个项目也是敦和基金会来支持的,在今年5月是由冯永峰(音)先生和故村之友发起人汤米先生联合创办的联合公益研究社群。现在有二十多位伙伴,有来自公益组织的,有媒体记者包括高校研究人员来参与。做到现在差不多有四五个月的时间,我们在做的这个事情其实更多的是实际的调研,我们现在对传统公益并没有一个严格学术上的定义,我们的初衷是说我们研究传统公益是学习古人怎么做公益和慈善的。下面的分享可能不是很成熟,有点像是民间乡野的想法,请各位指正。我先说我在福建培田,我们在那里待了一个多月,我们在研读吴氏族谱的时候发信在1904年有一个吴氏族谱公益社,这是我看到最早在中国的公益以文献来出现的,之前都没有。我们接下来讲培田公益这个例子。

先举一个例子李家大院,其实是善文化的代表。我们在说传统公益的时候,这四个字可能在以往的文献里是没有的,可能慈善是没有的,但是传统公益是很少的,李家人是奉行“商道酬善”,他们家族带有自发性、自觉性做善事,他们几代人一直接力,清代到1949年都在做,他们的事迹在当地都被人们铭记下来,例子很多,包括他们是开店的,如果遇到还不上账的,他们会把欠条烧毁。灾年很多施粥、治病,他们在很多领域不管是慈善还是公益都会涉及。行善是中华民族最原始的基因,善是一个非常深或者内化的一个品质。

在李家大院很有名的就是百善图,有一面墙,现在去山西习近平能够感受到很浓厚的善文化。

我们除了善文化还有一个很突出的就是义文化,这里是以无锡荡口华氏义庄为例,义庄有一个制度化、系统化的理念在。我们知道是北宋的范仲淹首创范氏义庄,规模发展非常大,曾经是江南第一义庄,而且是义庄群,都是在荡口这个地区,现在这已经成为了景点。我们现在回过头看义庄,非常值得研究。义庄的主要功能除了是做自己宗族内的互助或者说宗族内的一个济贫也好,包括他们自己的办学、义学等等,它其实是比较系统的体系,那它怎么来运作呢?义庄其实是有家族的始祖来捐出田产,这个田产专门用于族内的慈善事业,比如华氏义庄就专门有很多规则、条约和规约,这些规约比如说义田30%到50%是社会救济款,荒年收成不好的时候有佃户来代付种子费或者青黄不接的时候借给春耕的费用或者是秋季蝗虫灾害等等。义田还有一部分是学田,是专门给科举考试补贴,非常完善。义庄其实在赡养他们整个宗族,并且他们会把公益事业造福到他们的区域。因为有了华氏义庄,荡口地区其实是非常安居乐业的,也是成为了江南文化昌盛的地方。

我们说善和义,我们做一个简单的对比。我觉得在说传统公益的时候,可能这个话语体系里面特别是在善方面有特别多的体现,发善心、做善事、行善积德、乐善好施等等在语言体系里体现得非常丰富。在义里面也非不少,我们经常说义士、义举、急公好义、义不容辞等等。包括表现形式,我觉得善更是从心而发,它更偏重于个人的一个行为,它可能包括施粥、施药、济贫等等,更强调对于弱势群体、对处于困境中人的帮助,我觉得他们的特点带有一个自发性,也是一个零散。

善堂善会也是我们今后重点研究的,它同样也是救济对象,同样也是弱势群体,我们想说义文化更强调的是普惠性,相对来说是普惠性,它是针对于整个宗族或者整个村庄或者整个县,它会有一个制度化的,可以持续几百年。像义庄包括义仓、义田、义学是整个义文化的体系。

刚刚做了一个小小的区分,古人其实是把慈善、公益一起做的。我在培田的时候感到那个地方是公益慈善的宝库。在培田,你在村委会看到一个乐善好施的牌坊,这个牌坊的主人是吴昌同,他是当地的首富。他做了砌路修桥这些有利于地方的事情,在他过世之后是他的后人包括地方村民自发向朝廷为他请了乐善好施牌坊,里面有表彰他。

古人用传统公益的方式解决古代的社会问题,这是有我们细微的理解,在我们这几个月了解的案例中包括最朴素的或者说最原始的传统公益,我们觉得是修路铺桥,就是公共交通这块。因为在古代交通不便真的是很大的社会问题,像在江西婺源有一个浙岭古道,现在还能通,我们现在去爬这个古道依然能感受到当时古人修路特别不容易,他们是花了好几年的时间来完成这个事情,我们觉得在整个过程中整个当地的村民,大家一起出力、出料包括出工等等,包括出钱来完成这个事情,最后所有人都是受益者。

我觉得最具具生命力传统生命力的公益就是义仓,最开始的义仓是在隋朝的时候提出来的,到现在应该有1400年左右。义仓跟义庄其实有点像,只不过主体不一样,因为义仓当时也是为了储粮,那时候在丰年的时候就把粮食存到一起,建立义仓。在义仓发展的过程中,它的作用不仅仅是赈灾,包括对自己济贫也好,包括助学也好,连宗族各方面的慈善都照顾得到,相当于是一个社会保障的体系。我们也去到了江西吉安县渼陂村,里面也能看到里面有存粮的地方、义学的地方。

培田村其实那时候盗贼非常猖獗,所以成立了培田社,目的是解决鸦片战斗后人心不古,盗贼猖狂的问题。大家做公益、做慈善是有很多记录的,包括功德碑、方名录,这些事情都非常的普遍。

最后讲一点点小小的发现,在传统公益中也是存在着差序格局的,就是我们的费老提出的,乡土社会其实是一个差序格局的结构,是一个根据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其实在宗族里面是亲疏有别的,华氏义庄里面,五族的待遇是不一样的,像宗族就会突破,像吴昌同就会做很多地方公益的事情,华氏义庄也是,外性子弟也可以入学。

我们觉得碑记这个事情非常有意义,希望能有更多的伙伴来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