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15年专题 > 2015海峡两岸暨港澳慈善论坛 > 演讲嘉宾 > 正文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院长张强

2015-05-21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院长张强


  张强先生现在但任国际应急管理学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助理主席,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理事,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理事兼理论研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基金会培训中心专家委员,中国公益金融创新计划秘书长,UNDP/UNESCO/UNV 相关领域咨询专家。 目前研究领域涉及公共管理、应急管理与灾害治理、基金会发展战略、 社会创新与志愿服务等。

 


 

  演讲题目:社会治理变迁中的社会组织应灾机制

 

  演讲全文:

 

  各位朋友们,上午好。今天是个很特殊的日子,因为今天是我们的儿童节,我想在这里聚会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希望给我们的未来带来的不仅仅是快乐、健康,最重要的前提是安全。很遗憾的是,我们有一个小妹妹在前几天遭受不幸,在这个过程中间我们其实一直在想,对于灾害这一件事情来说,我们为什么会在今天会有这样一个讨论,究竟跟我们的中国跟全世界的发展有什么关联。

 

  大家知道,如果回顾我们中华的历史,这几千年来应该说是无年不灾,无年不荒,如果你去看历史,讲荒震这个概念,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不能有效应对灾害,你不能够维持基本的安全,(人民生活就)很难。

 

     今天我们感谢四平教授,我们今天的讨论是在一个脉络上的,我今天介绍的主题是说,一叶知秋,怎么样看待在这样一个社会治理转变中间,我们的社会组织应对灾难的治理体系。当然它跟我们什么样的关系,什么样的制度因素推动这些。

   

  这是今年我们在日本仙台联合国世界减灾大会,形成了一个全世界的共识,大家可以看共识中间有几个很重要的讨论,其实跟我们的思路很相关。第一经验教训,一定是说需要我们说公共组织部门和私营部门以及我们的社会组织要协力。那这个协力其实跟我们今天讨论的社会治理的观念是息息相关的。其中两个条原则都在说,我们需要控制这些灾害风险减少,那就需要全社会参与伙伴的关系。而且这些其实是需要所有利益相关方要有关联,这意味着,我们该怎么落实2015年至2030年全球框架,优先事项一共有四项。

 

    其中有一项我们需要加强风险灾害治理。那你可以看到其实这些近些年里我们在灾害应对中间,无论是研究还有实务界非常重要的趋势,也就是说我们今天讲的灾害不仅仅是应对,不仅仅讲灾害管理,我们用的一个词叫灾害治理。也就是说我们今天需要讨论说其实来跟各位分享,四明教授台湾宝岛经验,对于大陆来讲怎么去想这一件事,大家都听说我们最新的策略是说,在中国大陆发展上最重要的策略是我们现在走入了一个社会治理创新的关键的时代。那怎么样推动大家其实可以用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作为一个老人服务,在社区你要进行推动的时候,我们怎么样建立一个多中心的治理框架,其实看起来很复杂,其实也很简单。中间这个核是说我们原来传统的项目怎么执行的全过程,那么外面这个其实你可以看到,越来越多这是一些什么,我们实际的一些多元救灾备灾行为,最后这一圈就是我们的所有参与组织。

 

     你可以看到,除了你个人之外,除了政府之外,我们还有很多今天我们需要关心的企业和社会组织。对于我们来说,我们怎么样去看待这些组织,你看我们这些内地,大陆现在蓬勃发展的社会组织有三个类型,一个是我们讲的社会团体,一个是我们的民非,一个是基金会。大家可以看到这个曲线是向上,我们基本上属于一个非常蓬勃的发展阶段,可这个发展中间我们怎么融合进来,这个中间有很多讨论,在学术上有很多讨论。我们有很多方法,无论是这些我们是关于支出平衡这些提出的方法,其实无外乎说,你看我们俩是什么关系?我们是怎么样亲密?还是说我们有冲突和抵抗。是补充,还是一个协助,还是说我们是一个相对竞争的关系。

 

     那这些大家还有一些讨论,我们究竟是在同样的策略下我们怎么样去合作。还是服务的机制上我们去建立新型关系,这是全球的挑战。那在这个挑战中间,其实大陆的思路已经非常明确。所以你可以看到我们讲社会治理创新的时候,其实另外一点我们确定是说政府在社会服务体系,社会递送的战略中间,我们要去资源外包,我们去购买这些服务。我这个地方举一个例子,我们中民中心做的报告你们可以看到,我们这些年,中央政府,从中央层面出的钱,那毫无疑问在现在各地的地方政府也都在大力推动这些政府购买服务。举个例子,在我们这一次在2013年芦山地震之后,重建规划中间有1.5个亿专项资金,专门用于省级的购买服务。

 

     所以你可以想象这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些另外一个关系,刚才我讲的是政社关系,另外还有一个是我们跟企业,因为我们讲的,实际上这是一位教授整理的关于政府和企业期间怎么应用政策工具去应对,你可以看到我们其实有很多方式,除了刚才讲的这些(政府购买服务的)合同之外,其实我们还有很多方式,包括在税制上的,这些其实都在说,我们今天在大陆非常重要的一个新的议题,我们怎么样建立PPP,也就是公私的合作伙伴关系,这一点也就意味着在你推动社会服务的时候,其实企业也是非常重要的合作伙伴。

 

     这些都是在讨论一个宏观社会治理创新的几个纬度,也就是说政府本身的公共政策变革,以及政府怎么样去调整?政府和社会、政府和企业的关系。那在这个中间我们其实要回到我们今天讨论的主题,我们讲灾害为什么跟这里有关,我们为什么说在灾害前提的下,灾害其实带来很多直接的经济损失。OK,这个时候大家形成共识,这是远远不够,这其实对于大陆来说灾害的直接经济损失,那这些其实并不是我们最重要,其实最重要灾害还是一个什么?它其实是一个社会的事情,它是具有社会性,就是说它其实是一个反映你社区和社会分层非常重要的社会现象。

 

     换句话说,其实有一张图大家可以看到,这是我们做的大陆的一个分布,这是城市圈,就是我们东西部,这条线区分了东西部。因为大家可以看到这些城市圈是说,我们在进行着城镇化的推动,怎么样去影响中国最基本的城镇化发展。可是遗憾的是你看到这张图,其实你也可以看见,这是我们地震的震级风险预测分布,所以你看这个红球越大,也就是地震的风险越高的,这张图和我们刚才这张图是高度的吻合,那也就是说什么意思呢?其实这个球更多的说明它的风险很大,也就是说备受灾害侵袭可能性最大的地方是谁,是那些发展中地区,还有我们的宝岛也是一个重要的风险。

 

     你要知道这里和我们这里的差别是什么?这里是广大的发展中地区,对于台湾来说,经济的基础是完全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其实我们今天想说,其实这对于我们来说,今天讲灾害它不仅仅是一个经济的问题,也不仅仅是一个我们现在讲的社会服务的问题,也是一个今年最热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所以你可以看到今年我们在说,联合国的全球减灾救灾框架中间,都在期待我们灾害和2015年以后发展框架怎么建立有一个非常紧密的关系。

 

  今天我用几个简单的路径跟大家报告一下说,我们在大陆发生了什么?我想有三个纬度,从治理角度,第一政社合作的关系新的格局变化。第二其实跟刚才四明教授分享是有一致性的,就是社会组织,我们这些伙伴们有一些什么样的变化,因为这个变化也意味着能力的提高,也意味着广大公民意识的变化。

 

  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是说,我们社会组织和企业有哪些变化。现在我们用一张简单图可以看到,第一我们在合作格局上,我们现在政社合作越越来越密切。那当然我们说这个前提是说,背后的意思是说,社会组织参与从简单的救灾和应灾,已经走向了减轻灾害风险,这意味着全过程、全方位的防范风险。我们做的不仅仅是灾后,我们要做灾前,我们要做防灾社区,这些对我们来说都很重要。

 

  在合作格局上你可以看到,除了政社之外,我们刚才讲到社企协同,而且在本身的能力上也有变化,我们强调的技术创新,我们最近最大的讨论是:互联网怎么去运用在社会信息的分享?我们在做救灾地图,包括在尼泊尔我们怎么样去做在地和后方指挥的联动。当然还有很多专业性组织涌现,就刚才我们说壹加壹的张炳钩,还有一些,比如在大陆的平安星,因为需要这些能力,我们需要有能力去整合它。

 

  当然很重要的说,我们在社会组织之间也有很多变化,我们有一个研究:从联合到联盟。我们用战略联盟这个商业的框架去研究它,我们社会组织为什么要走在一起,另外我们怎么样去协同?跟大家报告,其实这些事情都在非常快速的发生。因为我们正在讨论,我们有了一个基金会救灾协调会,应该说对于大陆来说非常具有突破性的一件事,这是在基金会层面,另外中慈联正在讨论成立一个救灾委员会。

 

  第三,刚才说我们正在讨论,我们跟日本,我们跟美国协同,在中国建立这样一个联合防灾减灾救灾的机制,而且好消息是说,我们有关政府说,今年要出台相关的政策。

 

  当然今年还有一件事向大家报告,我们开始协同进入尼泊尔,我们不仅仅在自身灾害的应对上发力,我们也开始走向国际。当然其实这是我们另外一项研究是说,我们可以看到跟大陆的经济发展轨迹是息息相关的。

 

  因此我们看到,每一次震惊的变化除了这些焦点事件带来的一些变化,我们还有这些基本政经制度的变化,带来救灾治理的制度上的变化。这些变化中可以看到,我们如果去比较,我们在资源层面,从2008年汶川到2013年芦山,其实有越来越多的资源开始走向社会组织,我们当然想说这是非常可喜的变化。

 

  而且政社合作,你会看到2013年以后,我们政社在政府层面成立了去响应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的一个服务中心。这意味着在政府的政社格局上已经成为了一个雅安模式,而且成为了非常重要的制度设置。当然这远远还不够,在这些平台上,你可以看到服务中心有很多很多,大家有一些听说过,有一些是在救灾过程中涌现的组织。那这些组织其实它不仅仅帮助我们这些社会组织去呈现很多社会组织的功能,你可以看到无论是说这边比较硬性的,技术性的参与之外,我们还有心灵、文化,我们的能力建设、我们的信息服务。这越来越说明,我们正从一个原来硬实力的参与,走向一个软实力的参与。

 

  这些其实还远远不够,这种变化也是我们自己在重新整合资源,我们有一些联合,在2008年之后我们就有一些。其实在后面我们应该说我们要走向联盟,当然联盟意味着什么呢?也就是说我们现在不仅仅可以去抱团取暖,我们还要志存高远,我们还要去协同,原来我们的更多是在资源依附的驱动上,现在我们更需要转型,在战略行为驱动,最重要的,对大陆来说我想很重要,还有组织间学习驱动。

 

  这些研究这是我们基于对壹基金联合救灾联盟,还有我们正在启动的尼泊尔救灾的这些社会组织联盟中间的调查,我们遍访中国各个区域的这些组织,当然在我们伙伴们的支持下,我们做了几百个组织的调研,我们希望说用什么样的模型去揭示它,所以很高兴看到这样一个趋势,我们不仅仅在社会组织这样一个发展层面上有成长,我们的能力、我们的数量也在增加,而且我们在用创新的技术发展。更重要的,我们在形成一种文化氛围,也就是说我们在推动着社会发展,不仅仅靠的是直接服务,所以这些对我们来说都很重要。当然我们还有另外的合作伙伴,大家可以看到企业,企业参与一直在不同的领域中重构着社会的发展。传统上有很多例子,我们企业是怎么样发挥出救灾过渡安置和灾后重建的功能。那今天其实这又在变化,上面这个图其实是我们今天说,在大陆有一家非常知名的国际公司,叫英特尔公司,他们的创新,也就是说传统上不仅仅支持这些资金、技术、人员,我们还去支持助力创新发展,希望本地的组织得到能力发展。

 

  大家应该记得,长远策略是说外来组织和本地化组织合作,最主要的是人力经验的传递,让本地的组织能够去成长,去发生质变。最重要的是我们还要创新我们的模式,刚才讲的说,如果是大量的西部地区、贫困地区在遭受灾害的挑战,在一个缺乏发展、缺乏能力、缺乏人力资源的地方,我怎么样去建构一个基本的安全的防护环境,这其实是非常大的挑战。我们在寻求什么样的理念,我们怎么样去平衡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发展之间的关联,所以可以看到这些就是跨国公司做出的努力。

 

  这是一家中国本土的公司,叫加多宝,大家喝过的凉茶,这个加多宝公司,他们在做的一件善举很有名,就是在很多巨灾之后捐一个亿的现金,这其实对一个快销品公司也不太容易,我们喝多少凉茶才能有一个亿,这也不太容易。但是在这个不容易的背后他们还在探索,我们怎么样建立一个灾后建设扶贫行动,也就是说,我们不仅仅是提供这些信贷、提供资源的保证,我们希望说能够去授之予渔,能够帮助当地人民获得一种新的发展能力。

   

  所以他们在汶川、在玉树、在鲁甸、在雅安等等这些地震之后,都参与了很多这些重建社区工作。这些其实都在改变着我们三个部门的参与方式,应该怎样去进一步推动呢?我想说,其实灾难应对也是我们讲一个社会治理创新的机会窗口。这个月我有一本新书出来,叫《灾难治理--从汶川到庐山的中国探索》。我们希望,如果要建立一个风险治理,灾害治理的框架,有几件事很重要。

   

  第一点很重要是说,我们要去协同救灾,我们怎么样去协同共担?第二个是在救灾全过程中间,我们建立基本的制度框架是非常重要的。当然第一点其实我们刚才讨论了很多政策关系,其实背后的是我们要有一个灾害法制体系,我们怎么样用一个灾害的法治化思路说让它制度化,让它能够成为基本的行为进来。第二个是说我们其实要有一些战略的思路变化,我们要去记得,其实要去构建一个发展社会,很重要的是风险治理。当然这个其中需要的是说,我们要去变革我们的治理基础。我们要去变革我们的治理路径和我们的治理思维。

   

  我特别想提醒的是,其实这些年无论在政府部门工作,还是回到学界,其实很重要的一个,我非常担心的就像今天这样一个大会的召开,其实也是在这方面的努力。也就是说我们的社会在分层,在分化,其实很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建立一个社会学习机制。所以去年我们在联合国有很多介绍和讨论。所有的很多专家都很关心,他说请问你们有没有形成一个社会学习的机制,中国的经济现在正在快速增长,或者说我们的中华民族的发展是在处在非常快速的转型期,在这过程中间,如果我们要保持共识,我们要形成相对平和和稳定的基础化的环境,很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够去分享我们的理念。

   

  所以这一点对我们来说,其实远远超越于这样,我们在一起其实可以一起行动,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一起互相理解,可以去思考。那我刚才说到,其实今天是儿童节,这是一张图是来自于一些盲人的儿童对美好世界的期待。你看到什么?盲人的眼中这个世界依然是这么多彩,所以说你要相信,其实我们本可以有无限可能,如果我们有足够的勇气,足够的智慧,足够的信心和足够的这种,我们应该多一点天真,我们远远可以在一起共同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所以这一点需要我们不仅仅要有这样能力,我们更要有思维,我们要有开放的心襟。所以我也特别想说,其实我们这样类似的研究,类似的实践,每天都在发生,重要的是说,如果我们两岸四地,我们同根的这些社群,这些伙伴,我们能够放下,我们能够走在一起,我相信我们可能开创的世界会如此之美好。那谢谢。

 


  现场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