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15年专题 > 2015海峡两岸暨港澳慈善论坛 > 四大分论坛 > 四大论坛介绍 > 正文

联动与合作─海峡两岸暨港澳分享救灾经验

2015-06-02

6月1日上午,2015海峡两岸暨港澳慈善论坛分论坛“联动与合作─海峡两岸暨港澳救灾经验与联合响应机制”在台北王朝酒店隆重召开。会议由四川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灾后重建管理学院执行院长顾林生主持,来自台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台湾普救关怀协会、台北慈济医院、深圳壹基金等高校以及社会组织的专家、学者参加了论坛,分享了他们在救灾联动、政社合作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会上,台北大学研发长、公共行政暨政策学教授张四明做了主题为《台湾民间组织因应大型灾变之资源整合策略》的发言,为大家介绍了台湾在救灾联合方面的先进经验。

在救灾服务中,慈善组织的优势在于行动迅速,熟悉环境,反应灵活,拥有丰富的救灾经验。但是慈善组织在救灾过程中,外来组织与当地组织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组织文化差异、目标差异等也造成了慈善组织间救灾协作能力不强,信息互通不畅等问题。因此,这种“资源竞合关系,具体反映灾难管理亟需导入联盟机制的必要性”。

张教授讲,从台湾921大地震开始,到512汶川地震,再到莫拉克风灾,台湾社会组织不断加强在救灾过程中的联合联动。通过信息共享、物资配送、倡议倡导等方面不断加强协作。

通过对台湾莫拉克风灾的救灾服务联盟情况的调查,72.1%的慈善组织选择加入服务联盟作为回应灾害的首要策略,其次是协助资源联结,占比65.6%。可见在台湾,随着几次大型灾难中,通过赈灾救援行动的不断磨合,慈善组织间已经逐步成立了救灾联盟,形成了协作的惯例和机制,而救灾联盟也在联合救灾力量,共享救灾信息,协调救灾资源方面,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超过半数的慈善组织肯定救灾联盟的积极作用,选择运用服务网络整合,这符合民间组织之间的资源整合策略。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院长张强做了主题为《一叶知秋—社会治理变迁中的社会组织应灾机制》的主题发言。张强院长从社会创新治理的角度分析了大陆社会组织参与救灾的模式。他提到:在社区服务中,除了传统的项目之外,社区层面有很多主题角色的加入,如社会慈善组织、社区社会组织、健康服务机构、企业、社工、在地居民等等,社会创新治理是多元主体参与下的治理模式。

在灾害发生时,多元主体该如何理性参与救灾,并体现各自特色,发挥各自优势呢?张强教授分析了大陆当前形成的多元协作救灾的创新模式。从2003年非典事件开始,国家建立应急体系;2008年汶川地震中,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的社会组织参与模式初步建立;到2013年雅安地震,政府与社会合作模式形成雏形。

如今,社会组织参与救灾已经形成常态化机制,整个救灾和灾后恢复过程中都能看到专业化的社会组织的参与。大量社会组织的参与救灾,为社会创新治理打开了一个新的突破口,而灾害应对也就成为了社会创新治理中新的机会窗口。

 

来自台湾普救关怀协会的张慧芳理事长为我们分享了《非营利组织的的救灾物资管理》,介绍了她在救援物资管理方面非常专业的管理经验。

对于国内救援物资的管理,建立灾难应对物资储备机制非常重要。首先,要设立决策中心,在灾害到来时能够迅速进行决策并进行物资调配,所以需要专业可靠的网络和通信设备;其次,设立储备仓储站,要根据灾害地域情况进行选址,尽量离灾区车程在1小时以内;再次是建立医疗站,尽快使伤者和灾民得到卫生有效的治疗,医疗站应建在车程30分钟之内。

对于物资的分类也非常重要,按照不同类别,不同使用进行分类。张理事长分享了台湾普遍采用的物资分类和标识情况:红色—救援类、蓝色—医疗类、绿色—通信类、白色—后勤类。

对于国际救援物资的管理,张理事长说,速度是最重要的标准,主要体现在:准备救援物资快;通关流程快;抵达灾区运送快。所以在物资选择上就要进行相关分类:尽量选择免检疫,免税的货物;不可运送生鲜、烟酒、易腐烂的食物;也不能运送国家列入管制的物品。另外,在国际物资运送过程中,对物资的信息一定要明显,准确,完整。明确标明物品名称、数量、重量,并将相关材料向海关申报,让物资更加快捷的送达灾区。

 

 

来自台北慈济医院的赵有诚院长分享了慈济参与到尼泊尔大地震的救灾经验。慈济参与尼泊尔地震救灾并不是第一时间参与到物资发放和搜救工作,而是发挥自身专业的医疗志工的优势,提供专业的医疗救助。

 

接下来,来自台湾赈灾基金会、深圳壹基金、温州苍南壹加壹民防救援中心的代表参与了主题为“应对灾害的回应机制建设”的对话环节。

台湾赈灾基金会副理事长陈宗良说,在灾害的联合相应机制中,信息平台建设非常重要,尤其是政府信息对民间信息的公开,信息的对接与共享。而台湾赈灾基金会目前正在进行信息平台的搭建。

来自苍南壹加壹民防救援中心的张炳钩分享了该机构的灾害反应机制。他们的特点在于联合当地的各种企事业单位、民兵民防参与到救灾中。如当地的出租车司机,发挥其对道路熟悉,汽车运输方便的优势;如与动力伞飞行俱乐部,发挥机动灵活,高空巡视的特色。这种社会组织联合各类专业志愿者参与救灾的模式也非常值得借鉴。

来自深圳壹基金的副秘书长李弘与大家分享了壹基金在救灾联盟方面的经验。壹基金是大陆最早进行联合救灾机制的组织之一,从建立全国性的救灾联盟,发展到地方性救灾联盟和协助,如今,壹基金正在积极建设全球性、国际化的救灾联盟机制。主要是通过灾时信息共享、统一调配、资源对接,平时进行能力建设、经验分享、交流协作,推动救灾组织整体能力的提升,促进救灾的有效性和迅捷。

最后,与会的专家和学者分别从自身角度对上午的论坛进行了总结。救灾联合机制的建立功夫在平常,常态化的交流和能力建设做的好,在灾害发生后,其联合应对灾害的能力便会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