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会员动态 > 正文

中国牙病防治基金会:精准定位需求 助力乡村振兴

2022-09-30

健康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保障,良好的卫生习惯是文明程度的指征。我国农村地区口腔健康问题严峻、涉及面广儿童乳牙的患病率是73%,治疗比例仅为3%,对儿童生长发育、全身疾病等都有重要影响。农村地区口腔医疗机构不足城市的30%,口腔人力资源匮乏,口腔健康服务能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与当地儿童口腔疾病高发矛盾亟待解决。

中国牙病防治基金会(以下简称“基金会”)在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的领导下,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和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决策部署,坚持预防为主、立足行业、突出重点、服务大众,自2019年开始实施“山中雏菊 筑梦同行”——关爱贫困地区儿童口腔健康项目。2021年,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基金会及时将项目重点地区调整为山区和农村,精准对接乡村振兴服务需求,从供方单一的“端菜服务”转型到供需双方合作的“点菜服务”,将工作重心向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移,取得了健康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三年来,项目在山西、青海、云南、四川、广东等地山区和农村服务儿童超过3万人次,有效提升了当地孩子的口腔健康水平。特别是在海拔3700米的青海玉树州囊谦县,180余名志愿者坚守93天,完成了当地5所学校小学生的全面检查和治疗,孩子每天刷牙比例从12%提升到74%。在福建、贵州的福利院和特殊机构,组织优质口腔服务力量,针对孩子们特殊的口腔状况,开展龋齿充填、窝沟封闭等定制化口腔保健服务。

三年来,项目逐步探索形成了“政府主导、机构组织、企业支持、家校动员”的社会路径以及“四个一”(一堂爱牙健康课、一次口腔健康检查、一层牙齿健康保护衣、一次专业技术培训)的技术路径。

一是因地制宜,一地一策确保项目实效。根据项目地区儿童主要口腔问题和口腔卫生服务能力,组织口腔专家、地方代表开展调研讨论,分别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策略和重点措施。在服务能力相对较好的地区,与当地口腔专业人员成立联合工作队,实施全流程的口腔健康服务;在服务能力相对匮乏的地区,组织专业志愿者,以口腔健康基础服务为重点逐步推进项目工作;在受益对象较多的地区,根据区域服务儿童规模确定志愿者队伍数量,不同批次志愿者之间“压茬”进驻,既保障了公益服务时长和受益面,同时也确保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专业支撑,建立口腔专家志愿团队。基金会理事长、我国现代儿童口腔医学的开创者葛立宏教授担任项目的总负责人,世界牙科联盟(FDI)公共卫生委员会主席荣文笙教授总体负责项目专业技术,北京大学、华西、上海交大、武汉大学等国内口腔院校的专家为项目提供技术指导并亲自参与服务活动。项目已初步建立了涵盖不同专业、区域的志愿者招募培训机制,400余人的专业志愿团队能力强、梯度明确、积极性高,形成了一支既相对稳定又持续有新生力量加入的专业人才团队。

三是关口前移,小干预解决健康大问题。项目采用的口腔健康教育、口腔检查、窝沟封闭、局部用氟等口腔专业技术,是经过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全国儿童口腔疾病综合干预项目实践并证实有效的干预措施。山区等地由于缺乏专业人员,重大公卫项目难以落地实施。项目通过延续现有的口腔公共卫生服务技术和管理模式,有效扩大了儿童口腔健康服务覆盖范围,成为了国家项目的有益补充。研究表明,项目干预措施可减少80%的儿童牙齿疾病,每投入100元预计可减少后续口腔治疗费用5000元左右。

四是整合资源,搭建口腔健康公益平台。一方面,基金会充分发挥业内号召力,广泛动员口腔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口腔相关企业等参与项目工作,借助口腔专业展会发出公益倡议,得到了专业领域的积极反馈。另一方面,以中华慈善日、“99公益日”“9.20全国爱牙日”等为契机,借助“互联网+公益”优势,向社会大众发起募捐,呼吁更多人关注农村地区孩子的口腔健康,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五是双向发力,提升口腔健康服务能力。从口腔健康的需求方,通过健康教育、口腔检查结果反馈等,提升儿童的口腔健康的知识水平,促进公众对口腔健康的重视程度,激发了儿童及家长对口腔健康服务或主动就医需求。从口腔健康的供给方,以“手把手”教技术、学管理的方式,对当地的口腔专业人员开展技术培训,着力提升当地的口腔健康服务水平。供需双方发力,群众口腔健康的需求和专业服务能力的提升逐步匹配,形成良性循环,保证了项目的可持续性,项目模式可复制可推广。

三年的不断努力,项目实施得到了各级政府、社会大众、专业内部的高度认可。2022年,“山中雏菊 筑梦同行”项目获得民政部“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立项,获得中国慈善公益项目大赛最高奖“五星优质项目”。项目已经成为口腔领域联系社会帮扶资源与广大群众的重要纽带、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重要平台、提升口腔疾病防治能力的重要引擎,探索出社会力量参与口腔健康工作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