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际交流 > 交流活动 > 正文

中美慈善交流3.0学员孙春苗:精准的美国慈善

2015-07-23

中美慈善交流3.0活动合影(摄影:章小怡)

2015年6月14日至24日,由中国慈善联合会与老牛学院携手斐蓝赛咨询(波士顿)公司、TPI慈善顾问公司共同打造的“中美慈善交流3.0”访学活动顺利完成。此次项目为期11天,共有20位成员,走访了美国的波士顿与纽约两座城市,开展了19项主体学习活动,7项社区文化体验;此次“中美慈善交流3.0”项目主要是测量评估为主线,募款为辅线,参访了基金会、非营利组织、研究机构、老牌、新锐并存;项目采用讲座、交流、参观、体验等多种形式,此行中最大的亮点在于开启了“中美慈善交流3.0模式”,定制的“China Connect”环节,有基金会圆桌讨论、NPO挑战分享、中国项目展示、中国慈善与全球慈善对接等形式,为了展示此次项目的交流成果,学员们撰写了美国之旅的感受与思考,我们陆续会推出,与大家分享!


精准的美国慈善

学员孙春苗

今年6月,我参加了“中美慈善3.0”访学之旅,虽然只有短短两周,但是可谓精华荟萃,收获颇丰,学习、交流、参访、体验各种形式完美结合,不仅有知识上的进步,也有心灵层面的升华,可以说是一次完美的访学之旅。

这次出访,我们不仅从美国同行那里学习到了很多,同时也得到了平等交流、展示的机会。合办方还特意安排了圆桌讨论、展示酒会等形式,并事先进行了多次培训和演练,给了多家机构以国际展示机会,让美国同行了解了中国慈善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对中国慈善的跨越式发展表示有了突破性的认识,我们也感到很自豪。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四家主办方的用心安排。

圆桌讨论:基金会的战略和影响力 (摄影:付海涛)

一、核心发现和收获

在这次访学中,通过与美国同行、专家学者的沟通交流,我的核心发现和收获有三个:

(一)以价值引领作为驱动,找准机构定位

始建于1630年的波士顿,是美国最古老、最有文化价值的城市之一,是美国非营利部门的枢纽,具有全美最完善的慈善生态系统。而纽约则是典型的现代化大城市,号称“世界的十字路口”,具有浓郁的大都会风格,各类慈善组织的视野广、触角深。我们这次所接触的访学接待机构,包括基金会、社区服务组织、研究机构、咨询公司、行业枢纽等各种组织类型,美国同行的专业化、职业化之路,让我们印象深刻。这些机构工作领域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以价值引领作为驱动,各自找准机构定位和市场缝隙,以精细分工、互相支持作为理念。

美国机构相关负责人在做机构介绍的时候,往往是首先强调机构的宗旨和价值,然后再介绍机构围绕宗旨和价值所做的主要措施,这些措施往往是该机构最擅长的、实施效率最高的,而具体的金额、数字及成果则往往一带而过。那些与机构宗旨不符或者偏离的事情,则往往选择不做或者其他机构来做。同样的,Kristen McCormack女士(Kristen McCormack,波士顿大学商学院助理院长,非营利管理与领导力学院、波士顿食品银行等非营利机构创始人)在关于“非营利部门的领导力和个人发展”的讲座中,所提到的FOCUS(学会聚焦) 、NO(学会说不),其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拜访纽约州健康基金会的时候,该机构的项目经理Brian Byrd说到,对于前来申请资助的所有公益组织,他都进行了100%的反馈,尤其是那些无法获取资助的组织,Brian会逐一与他们通话,告诉他们获得资助的概率,帮助这些组织分析项目申请书,组织存在哪些优势、劣势。这些工作其实并不是Brian的工作职责,占用了他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其实是对于草根组织提升能力、促进纽约整个健康领域的发展,都是有帮助的。

我还观察到,很多美国的慈善组织很注重与自己业务领域内其他组织进行横向的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比如以资助型居多的基金会和提供具体服务的社区服务组织,共同去推动某项议题的深入开展,这种合作既有战略层面的,也有具体活动层面的。这也是美国慈善业态良性发展的一个体现。

(二)重视数据和评估,科学的做慈善

近几年,评估成为美国非营利部门的一个热门词,而2015年在国际慈善领域被称为“评估年”。评估不仅仅是提升绩效和影响力的工具,也是战略规划和募款的工具,更是学习型组织自我提升的工具。我们所接触的美国慈善组织,不约而同地注重“科学地”做慈善, 注重数据在项目管理乃至筹款中的重要作用。

比如Citizen Schools(公民学校)注重科学地做慈善,将项目数据进行积累、挖掘、提炼和分析,对项目的社会成果进行客观评估,吸引不同捐赠人群的参与。仅举一例,右边两张图就是公民学校对于项目成果的数据化、图片化呈现的典型样表,有了类似这样的数据和图片,社会效果的呈现、争取更多捐赠等,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公民学校对于项目成果的数据化呈现(图片来自公民学校机构介绍PPT)

公民学校对于项目成果的图片化呈现(图片来自公民学校机构介绍PPT)

来自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的评估专家Ada Ocampo给我们详细介绍了该机构的评估机制,还特别回答了学员们关于评估成果如何落实的问题。Ada介绍说,评估报告完成后,会由权责更高一级的主管来统筹相关部门、落实相关的评估建议,如果具体的项目部门对于评估建议有异议,则必须书面陈述理由并获得上级主管认可;如果没有异议,则必须将评估建议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并进行正式反馈。所有的评估报告及相关反馈都会进入一个统一的资料库,让大家共享,以期共同改进工作。

(三)有趣好玩的志愿者管理

波士顿的访学,我们最后是以到“从摇篮到蜡笔”(Cradles to Crayons)这家机构体验志愿服务服务的形式来结束的。这家机构致力于为12岁以下的贫困儿童、孤儿等提供成长所需物品。在我们去的当天下午,至少有八九家来自不同机构和公司的志愿者,包括New Balance等大公司,分别被分在四个不同的团队。我们被集体分排在仓库里,做第一个环节,就是对捐赠来的旧衣服进行初步分拣,而其他三个志愿者团队则被分排在其他环节。想着这些旧衣服经过分拣和处理,就能帮到那些小朋友,我们一行20个人干的热火朝天,仿佛找到了投身公益的那份初心。

从摇篮到蜡笔 (摄影:孙春苗)

这次身体力行不仅很欢乐,我也间接学习到了该机构在志愿者的组织服务方面的小窍门,比如:(1)服务结束后让四个团队的代表分别介绍自己的工作,这样志愿服务的各个环节就自然呈现出来了,效果要比工作人员的官方介绍效果要好。(2)在服务结束后休息的间歇,工作人员进行快速统计,将四个组工作进行量化,让志愿者们非常有成就感。当宣布我们小组2个小时的工作成果可以帮助到145名孩子的时候,我们忍不住为自己鼓掌欢呼。(3)特别设计了有趣的蜡笔道具(与其机构名称呼应),让各个团队拍照留念,虽然仓库里很闷热,但大家拿着道具摆pose合影,特别起劲儿,让我们对这次服务和这家机构进一步加深了印象。

从摇篮到蜡笔志愿者体验活动合影  (摄影:付海涛)

二、访学之旅的巅峰体验

(一)交流学习的内容丰富、活泼

1.项目的立体展现。这次我们参访的机构都非常典型,很具有代表性。比如,波士顿基金会这种项目体系成熟、运作资金庞大的百年老店,应用最新网络信息技术来引导和服务NGO和捐赠人; Life Is Good(美好生活)基于理念的互相认同,将企业公益和专业公益密切合作,找准市场定位,提供精准的优质服务,即使在美国也是非常新的发展模式。

波士顿基金(摄影:孙春苗)

参访“life is good” (摄影:章小怡)

2.课程安排张弛有度。10天的时间里,我们跳脱了国内培训封闭集中课堂式教学的窠臼,高效参访了十几家机构。除此之外,还在美丽的百步森大学、波士顿大学,当面聆听当地慈善领域的专家Neil教授、Kristen教授的授课,受益匪浅;除了波士顿基金会、纽约州健康基金会等本土化慈善组织,我们还进入到联合国内部参观,与联合国的工作人员进行互动交流,可谓国际范儿十足。尽管行程安排十分紧凑,但是节奏适度,我们反而觉得意犹未尽。

(二)行程安排的量身定制

这次访学在“评估”这一主题的贯彻下,美国主办方事先以电话访谈的方式逐一与学员进行了沟通,还发放调查问卷,就参访机构等征询大家意见。到美国后我们发现,参访日程已经根据我们提出的需求进行了调整,比如:我在问卷中提出想与联合国儿基会(UNICEF)进行沟通交流,实际行程中就分别为我们安排了UNICEF-美国在波士顿介绍kidpower筹款项目、UNICEF总部在纽约介绍评估机制两个行程,收获特别大,真的有一种梦想成真的感觉!也特别感觉到了美国慈善咨询公司工作的绵密、用心和细致,基于学员的需要实现了真正的量身定制。这也给了我启发,做慈善首先自己要俯下身子,以服务的姿态去工作,才能把工作给做到位、做出色。

总的来说,这次中美慈善3.0访学之旅堪称完美,衷心感谢牛根生先生和老牛基金会的慷慨资助,感谢中慈联、中民慈善、斐蓝赛、TPI的精心安排,感谢访学团学员们的照顾和启发。再一次,能量满满的出发,奔赴在慈善的征途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