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敦和· 竹林论坛” :聚焦学术前沿 共话慈善研究

来源:公益慈善学园

中慈联副会长兼秘书长刘福清、副秘书长刘佑平,敦和基金执行理事长兼秘书长陈越光、副秘书长孙春苗,《公共管理学报》主编米加宁,《中国行政管理》杂志主编解亚红,《国家行政学院学报》副主编葛卫等出席论坛。来自全国多所高等院校、多学科领域的近百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用思想与智慧来观照公益慈善的现实发展。

 

中慈联副会长兼秘书长刘福清谈到,敦和基金会成立6年来,共资助传统文化、慈善理论研究等423个项目,资助金额近9亿元,其中竹林计划先后资助139人次,形成了一些对中国慈善事业有一定推动作用的研究成果。中国慈善事业缺乏理论体系的支撑,不能盲目照搬西方理论,而是要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上推动本土慈善理论的构建和创新,引领实践发展。她寄语青年学者,做慈善研究不能身居“象牙塔”,要深入了解慈善事业,了解当前中国社会的现实情况,寻找解决社会问题的途径,这样研究成果才具有更大的价值和意义。

敦和基金执行理事长、秘书长陈越光先生做了“中国慈善文化研究与青年学人”的主题发言,陈越光表示,敦和基金会倡导加强慈善文化研究,有三点原因:1、《慈善法》的要求与领域的梯级滞后现象,即从慈善行业来看,慈善文化落后于慈善组织的发展;而在慈善文化领域,慈善研究又落后于慈善传播;慈善研究领域中,深层面的心力意识与伦理哲学如何支撑慈善环境、治理、行为等方面的研究,又滞后于慈善历史与现状、慈善项目手段等研究;2、未来趋势中的文化动因,即过去由在问题面前寻找方法,到现在需要在方法背后探讨文化;3、慈善文化结构中的内生动因。当前公益慈善机构大多从中间层(行为层)入手,到外层(物质层)结果,最后期望在内层(意识层)来验证成果。陈越光认为注重内层对中间层的支撑将是未来的趋势。

中慈联副秘书长刘佑平致辞

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人文志业发展处主任、慈济大学副教授何日生发言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宪政法学教研中心主任刘培峰发言

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主任金锦萍发言

敦和基金会项目官员唐山,介绍了敦和竹林计划的整体情况,并公布竹林第三期资助计划。除了延续之前的资助重点,三期还将在三方面升级优化:1、议题导向:围绕慈善文化的系统知识体系开展议题资助;2、培育人才,将重点资助一批青年杰出研究人才;3、生态搭建,通过竹林论善、竹林雅集、竹林社区、资源链接等多种渠道推动慈善文化研究进入行业视野。

下午的三个平行分论坛 ,共有24位获邀青年学者做主题发言。“慈善文化研究”分论坛由《国家行政学院学报》副主编葛卫主持,议题包括:传统义庄制度的演变及策略、当代社区慈善文化的生成及培育、国外志愿服务研究的脉络梳理等。

“公益慈善跨学科研究”分论坛由《中国行政管理》主编解亚红主持,议题包括:新兴的社区基金会研究(包括南京的政府主导型、顺德的企业主导型)、社区社会组织精英被动持续参与的行为逻辑、慈善募捐和慈善捐赠的区别及比较等。

《公共管理学报》主编米加宁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高翔发言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田蓉发言

湖北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钱玲发言

“敦和·竹林计划”是由中慈联与敦和基金会共同发起,旨在支持青年学术人才开展慈善研究,重点鼓励慈善文化研究,包括提供研究课题资助、国际会议支持,搭建竹林社区、竹林论坛、竹林雅集等交流平台。自2016年以来,“竹林计划”已开展两期,累计已资助课题研究100个,竹林学者社群达约150人左右,同时也带动了学术界、媒体和行业其他的资助型基金会更加关注慈善文化和慈善研究。“竹林计划第三期”预计将于2018年秋季正式面向全社会发布,敬请关注。

 

© 中国慈善联合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400264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