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15年专题 > 2015海峡两岸暨港澳慈善论坛 > 新闻资讯 > 正文

社区营造的主体与路径:台湾大二结社区探访记录

2015-06-24

2015海峡两岸暨港澳慈善论坛参访活动系列三

 

社区营造的主体与路径:

台湾大二结社区探访记录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院长张强

 

自从1994年台湾文建会提出“社区总体营造”的政策,“社区营造”如火似荼地在台湾各地展开。二十年来的台湾社区营造经验已经成为社区建设发展领域一个重要的里程牌和参照系。

 

在2015海峡两岸暨港澳慈善论坛的会议期间,社区营造也成为伙伴们关心的热点领域。大会特别为此设立了名为“社区再造构筑慈善文化”的专题分论坛(整个论坛期间仅有四个分论坛)。其间,台湾社造联盟理事长卢思岳以“人造社区,社区造人——以社区参与为主轴的台湾经验”为题系统回顾了台湾社区营造的二十年经验(1994-2014年)。他不无感慨地指出,社区营造是“一项以公民社会为愿景的社会工程、一场被视为宁静革命的社会运动”。

 

在社区营造的推动中,台湾注重政策导向、资源挹注两个方向,希望能够营造社区的终身学习机制。另外一位台湾伙伴是来自国立联合大学创意统合设计研究中心的主任王本壮,以“从社区一家到全民社造——下一个社造3.0的运作模式”为题对台湾社区营造政策实施进行了较为量化的回顾。在这样的宏观视角之后,大会组织方又于6月3日专门组织与会代表实地探访了宜兰的大二结社区和白米社区。这里记录的主要是大二结社区基金会理事长林奠鸿的现场分享。

 

大二结社区谷仓的改造、纸厂的记录都体现出这一社区的营造思路,如何从社区共同的历史记忆出发寻找新的联结和发展路径。林奠鸿理事长在社区服务中心给我们做了题为“大二结社造的轨迹”的分享。奠鸿理事长已年逾花甲,可看起来只是四十壮年的模样,而且发言中气十足,思路清晰。他从大二结社区营造的“萌芽”、“茁壮”、“深耕”、“扩散”、“永续”等五个发展阶段进行了全面的回顾,简要记录如下。

 


第一阶段:萌芽


 

究竟如何把握社区营造的切入点?重点要选择公共议题。上个世纪90年代初,奠鸿等事业有成回到家乡大二结社区,就结合当时的讨论热点作为切入点:是否要保存1929年初建、1969年改建的二结王公庙?他们在讨论中意识到,社区营造重要的是保存社区民众的公共生活记忆,因为在现代发展中消失的重要部分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以及社区的骄傲,需要通过这些建构社区生活的连结。

 

为此,1994年筹备成立了大二结文教促进会,这一组织成立的目标不仅是能力的汇聚,而且是强化了立场,即社区主体性的存在。当时,台湾的乡村都设有作为政府体系延伸的社区发展协会,这一组织已经成为了政治“桩脚”(台语)。社会资源大部分为政府所垄断。为此,文教促进会成立过程中,特别强调了政治干扰的排除,即所有参加政治选举的人士都不能担任促进会的负责人。当然并不排斥与政府的合作以及政府相关资源的利用。

 

 


第二阶段:茁壮


 

从议题的开启又该如何深入到社区的生活中呢?大二结社区从二结王公庙的公共讨论继续延伸到日常的环境建设。文教促进会带领大家展开了环境空间调查,针对二结圳项目,组织村民进行了九个区段的不同规划。在20年前就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希望政府在实施相关公路的改造中能够有效连结过去的社区记忆。开始时公路局等政府部门并不认可这一想法,为此,文教促进会就组织村民经常拜访相关单位的负责人,用了3年时间说服,最终公路局“不甚其烦”,于是同意了该项建议,1998年有移步换景之感的二结圳生活步道开始启用。

 

从千人移庙的二结王公庙改建到二结圳的成功游说,这一过程其实改变了大二结社区居民的传统观念,增进了社区参与意识和能力,在此基础上,促进会又针对社区文化保全开始了探索。当时的一个重点项目就是二结谷仓,他们听说业主要拆除谷仓进行房地产开发,于是开始了倡导行动。为了防止业主提前拆除,这一行动前期都是秘密进行,组织大家整理了大量谷仓资料并结合相关政策,向政府部门申请古迹保护。

 

在成功申请之后,人们又开始了从保存到活化的发展思考,于是不仅改建谷仓成为博物馆,而且还开班传统米食、腌制文化等本地知识的课程,还利用现代手段进行基于文字和影像的记录。在这些基础上,促进会还注重通过举办重要节庆活动来促进村民的新传统的形成。例如已经成功举办了16届(16年)的社区青少年成年礼,3年前专门成立大二结传统艺术研究所并于每年立冬举办传统艺术节。

 


第三阶段:深耕


 

这一阶段重在建立一个社区文化平台,从而长期参与到社区的营造过程。为此,2000年大二结社区成立了二结庄生活文化馆,依托这一平台开始社区文化的创新与传承。其中不仅有日常的文化活动,还结合当年的纸厂专门推动了手工纸文化活动等。

 


第四阶段:扩散


 

这一阶段重在推动二结老街的闲置空间的活化工作,即可以从一些特定的活动和特定的时空向社区生活的日常空间进行扩散。

 


第五阶段:永续


 

这一阶段目标是让社区营造回到生活。一方面大二结社区成立社会企业等来保持社区的独立和可持续性,同时,2011年在组织层面也实现了从文教促进会到社区基金会的转变。此外,还通过大二结天才计划等来培养社区志工发展。这些发展过程,最重要的长远目标就是推进社区公民的养成,从而迈向一个成熟的公民社会。

 

林奠鸿理事长的分享激起大家的热议,讨论不仅是社区营造的模式,还涉及到其中个体的成长。在最后的互动中,奠鸿理事长也坦承当前的压力,即如何选定接班人。在政社合作上,他认为政府掌握了大部分的社区营造资源,要和政府建立伙伴关系,而非简单的从属关系。在社区营造过程中,奠鸿理事长特别指出,一定要有阶段性的目标设定,例如大二结社区希望在五年内找回当年的“锣鼓声”,十年内找回当年的“虫鸣鸟叫”。

 

关于如何平衡个体发展和社区营造,林先生的回应较为坦率,必须是以个人经济基础为先。20多年来参与大二结社区营造的核心伙伴都是事业有成,他自身也是工厂主。在几十年的推进中,林先生也常常遇到来自政治圈和社区民众的误解和委屈。但他常常念及大家期待的眼神,并提醒自己,如果有人妒忌,就说明此前的工作颇有成效,于是坚持到了今天。

 

最后的时候,林先生不断强调社区营造需要时间。想来也是,这一段故事其实浓缩了大二结社区二十多年、很多人的集体探索。社区服务中心内的四壁上挂着当年推动社造的口号,这里也一一录下以供大家了解大二结社区的社造路径:

 

“端正宗教礼俗,革新社会风气”

“发挥团队精神,完成社区建设”

“运用社会资源,带动地方建设”

“推展全民运动,促进全民健康”

“增加福利生产,建立安和社会”

“培养社区意识,激发爱国情操”

“发挥组织功能,担当社区重任”

 

随后参访的宜兰白米社区,虽社区营造的路径有所不同,但内核其实也是高度一致。一来都是深挖社区的路径,从历史上的社区公共生活联结来开始社区营造。大二结社区是从二结王公庙等入手,白米社区是从传统的木屐制作开始。按照白米社区林瑞木理事长的分享之语,都是循着“挖宝—惜宝—展宝”的路线开展。二是,社区营造要与社区可持续生计相结合。无论大二结社区还是白米社区都十分强调文化的产业化,既注重社区产业与社区营造相结合。大二结社区的谷仓、纸文化馆都强调对当地就业和志工参与的推动。白米社区的经济效益也十分明显,2001年成立木屐博物馆以来,平均每年有十万人左右来社区旅游,建立的合作社从创设的50万股金已经发展到665万。三是社区营造要与社区的生态环境再造紧密结合。大二结社区的建设发展中生态环境已经成为重要的公共议题,白米社区已经开始了生活区、生态区等环境规划与再生计划。

 

在短暂的交流学习中,我们深刻体会到社区营造对于台湾社会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回观大陆的建设历程,大家都在问究竟该如何学习台湾经验?我想,从宏观的设计到微观的操作确实有很多的问题值得观摩借鉴,其中有几个重要的基础之问特别需要深入思考:

 

一是关乎社区营造的目的。经济的扶贫还是公民社会的培养?

 

二是社区营造的主体。政府还是社会组织?外来的精英还是本地“乡绅”式力量的主导?

 

三是社区营造的路径。社区的文化保全、环境保护还是经济建设?亦或一个逐步的渐进路径。

 

以上这些无疑也将是我们社会治理体系创新建设的重要内容。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