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15年专题 > 2015海峡两岸暨港澳慈善论坛 > 演讲嘉宾 > 正文

贵州乡土文化社创办人/主任李丽

2015-05-21

贵州乡土文化社创办人/主任李丽  
 

  李丽女士于 2003 年踏入发展领域,以志愿者、兼职等方式参与贵州最早的 NGO 创建和实践,逐渐成长为致力于推动社会变革的行动者。2008 年创办贵州乡土文化社,专注于文化视角的乡村发展,以及乡土价值的发掘与传播,协助苗、侗、瑶等少数民族村寨立足于本地 知识和资源,开发生态友善的生计方式并增进自我认同。经过6年深耕陪伴,文化社积累了一些适用于本地的协作经验,凝聚和培养了一 批扎根乡土的在地青年社工。

 


  演讲题目:文化再造与乡村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演讲全文:

  

  谢谢大家,其实站在这里我心情很激动,因为其实对台湾市敬仰已久。我在贵州是一个中国的西南段一个山地省。我们跟台湾其实也有很类似的地方,是因为我们也是一个多族群聚居的地方,我们有16个少数民族。那今天站在这里讲,我的题目是文化再造与乡村发展的实践与思考。我今天来其实说是交流,其实更多的是学习,我觉得我有一点像一个学生,然后好像开始做一点作业,今天带到这里给老师们看一下。

   

  今天我想带到这里的是三个村寨的故事,今天上午老师们在说中国是叫什么,叫修身治国平天下,但中间缺了社区,但是我觉得我可能有一小点点不同的意见。我觉得其实在我们的村寨,乡村就是一个社区,特别是在我们比较属于边缘的少数民族的村寨而言,其实有可能在久远的历史时期,其实更多的就是个人,然后就是一个群体,然后就是社区。所以当我们今天说我们需要补上社区的这个环节的时候,其实我们也可以更多的从村寨里面来吸取我们的智慧跟营养。我们今天讲的这三个村寨都是我们贵州的村寨,一个苗寨、一个瑶寨和一个侗寨。

 

  这个是雀鸟,雀鸟是雷公山自然保护区身处核心区的一个村寨,大家看到它是非常美丽的一个寨子。这个村子它有非常丰厚的自然资源,它的人均的拥有的土地,而且它因为生态非常好,它的森林里有拣不完的野生的蘑菇,还有板栗,还有割不完的拌叶笋(音),吃不完的甜鱼,360多种可以应用的中草药,家家都有果园和茶园,他们喝的是矿泉水,吃的是有机食品,呼吸的是365天百分之百的优良空气。他们的社会资源也并不匮乏,他们历史上是乾隆辽宁起义最后的古战场。所以我有同事就是村寨长大的孩子,说他们小的时候,就是到后山去玩的时候就能拣到文物,就是那些古战场上使用过的兵器。村民也精通农耕、苗药、古割、刺绣,非常丰富的传统的技能。他们现在也通路通电通wifi,全村有40多条的wifi的接口,全部都是用起来的。

 

  最近五年他们考出去40多个大学生,对于我们非常边远偏僻的小山村来讲,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最近十年,政府其实投入了数百万的扶贫资金给这个村。但是大家可能刚才看到的那两个场景会想象,这是一个世外桃源,但其实它仍然是一个贫困村,至少现在他它仍然是我们的黔东南州的州长对点扶贫的村寨。父母仍然希望孩子能走出去,不要再回来。这样一个巨大的反差,其实我对它的一个解读是这样的,就是有一些贫困的定义是叫被贫困了,就是这些村民们的生活未必像外界以为的那么匮乏,但是我们用一个单一的经济指标去看他它,所以就把它视为非常的贫困。

 

  另外一个是这么多年的以外面为主的一个扶贫思路,其实也让村民对自己的内在,就是他们对自我的自我评价会越来越低。在这里我想讲它的两个小的案例,一个是曾经在这个村里,就是刚才提到他们家家都有果园,这些果园怎么建起来的呢?其中一个是种梨子。当时因为政府也是希望这个村的村民尽快的脱贫,所以给了他们项目,然后也组建了合作社,也种了很多的梨子。等到这个梨子长大以后,突然发现它是卖不出去的。所以这个村种的果园以后,他们现在每年秋天就多了一个节目,就要把周边的亲戚朋友全部请到这个村,来吃梨子,其实所有吃梨,不可能只吃梨子,还要吃吃喝喝,吃肉喝酒,因为苗族的风俗是这样,我的这个家庭的亲戚,他来到我这个村,不能只在我一家人吃,要把我整个村全部吃完了才回去。所以这个果园现在其实某种程度上来讲,它成了村民的一个负担,就是因为只有我们这个村有梨,别的村都没有,所以我们要分享,然后就演变成一个村民另外的一个负担。

 

  另外的故事是养羊的故事,也是类同的一个扶贫项目了,那村民听说有免费的羊子可以养,所以他们过来领羊子。一个星期以后,羊子们都死了。村民就开始来吃涮羊肉,也是一样,也要请周边的亲戚朋友一起来吃。那这两个故事其实他背后村民是非常勤劳的,其实也是非常顺从的。那当有一个外部的资源来的时候,有总比没有好。但是当他们比较盲目的接受了这个外部资源以后,他们在这个过程里面是不断地丧失他们发展的自主性,也在不断地缺失他们的自信,这个就与乡村的文化和经济的标的其实是互为因果的。在目前来讲,在刚才讲了一个雀鸟苗寨的故事。那接下来呢,再讲一个白兴瑶寨的故事。

 

  在这个白兴瑶寨曾经有一些标签,它是国家的贫困村,它的受教育程度是相当的低,就是如果用学历教育的话,他它的村民是只上到小学的水平,更多的妇女是大概只有两三年级,而且是年轻一点的。它也是边远干旱,年轻的人纷纷出走。我们关注到这个村寨的时候,这个村寨的人是这么自我描述的,说你到我们这里干什么啊,我们又没有钱,我们也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东西,我们也没有文化,我们也不懂信息,我们一无所有,其实我们这里是没有希望的。我们作为一个做农村发展的机构,我们开始去和村寨一起工作,我们是从会讲故事的产品开始,协助这些妇女做她们自己最擅长的事情。为什么从妇女着手呢,是因为这个村寨当时我们到村的时候,村里面真的只剩下一些妇女跟老人。所以我们问她们说,你们能做点什么事?她们说其实我们觉得我们什么都做不了,但是其实她们非常的有才华,是因为这些妇女她们每个人都身怀绝技,她们会做很精美的刺绣,还有一种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叫风织染。在整个贵州省只有两个村庄可以做这个风织染,这个村寨就是其中之一。这个村的妇女慢慢的,她们就开始成为一个互助的小组,她们做她们的产品,我们帮助她们寻找一些订单,就开始留在家里,但是也能够挣到一点的收入。下面这一排妇女就是互助小组的一些核心成员。

 

  其实更多的变化是在慢慢发生的,现在这个村寨,它已经有了一个经营手工艺互助妇女的小组,还有一个男性的小组叫25人小组,这个男性的小组更多的是涉及手工业之外的,其他村寨的公共的事务。那从2014年的春节开始,已经有一些年轻的夫妇开始返乡,去年在我们一个合作伙伴的共同的努力之下,白兴的妇女她们种植的非转基因的黄豆,成为环保部出访韩国携带的礼品。这个村庄的妇女组跟男性的小组也开始合作,他们在开始做接待深度体验的旅行。现在的村庄其实是有一个蛮大的变化。这个村寨从我们最初开始他们的自我评价很低,到现在他们每个人都可以侃侃而谈,特别是你到他们村寨的时候,他们会带你去逛寨子,然后告诉你说我们有红豆沙,我们有山泉水,我们的水的分配跟管理是非常好的,能够照顾到公平,又能够可持续的利用。

 

  我们还有手工艺有很多很多,这些年轻的夫妇之所以有反乡,就是因为他们看到说,其实我们这个村寨真的是有希望的。刚才的妇女,我之所以把她放在这个地方,是中间的时候其实发生了一个蛮有趣的事情,这个村民手艺非常巧,但是我们刚刚认识的时候,她已经有很多年没有用自己的手艺给她的孩子做过任何的东西,为什么呢?是因为在她们的村寨很长一段时间,大家认为自己身上穿的这些绣花的东西是不好看的,是不美的,那什么才美呢?是那些从他们的丈夫从珠三角打工带回来的山寨那些东西,她们认为是美的。幸运的是,过了一段时间,就是2013年的夏天开始,龙四妹就用自己的手艺给她的孩子绣了一个刺绣的徽章,然后让他别在他的书包上,作为他的新学期礼物,带到学校去。龙四妹她会跟你讲,她说我觉得外面东西是挺美的,但是我们自己的东西也有我们自己的好看,我们各有各的好看。这就是白兴瑶寨的故事。

 

  我们现在还要再讲一个侗寨的故事。这个侗寨叫龙额,在这个村庄其实我们花了大概两三年的时间,其实投入很少,仅仅是四万块钱的小额的支持。但是这些村寨的年轻人,他们干了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他们从发现村寨的老照片开始,他们收集了从60年以前这个村寨所有的老照片,而且已经编辑成册,赠送给每一个村寨的家庭。而且他们现在已经开始在做老照片背后的故事。这些村寨的老照片不仅仅是收集成册,他们还在村寨做了图片展,每一次图片展之后都会有一些小型的讨论,说为什么我们这个村寨过去是这个样子,现在是这个样子,我们究竟经历了什么,发生了什么变化?那他们还拍了三个纪录片,一个叫《侗部》,一个是叫《我们的春节》,还有一个《到侗寨喝油茶》,那《侗部》是被2014年的中国影视人类学的年会上面去展播,并且获得了高度评价。秘书长邓卫荣女士说这是一部优秀的人类学的影视作品,其实这些年轻人从来没有接受过人类学的训练,他们甚至也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拍摄训练,他们完全就是出于一个村寨的主人的长远自信,用各式各样五花八门的设备来拍,拍完以后按照自己的理解来剪辑。这个《到侗寨喝油茶》也是在去年广西的叫民族影像志的双影展上面也拿到了一个第一名。

 

  现在这个村寨的年轻人正在做一个乡村影像资料库,还在拍更多的纪录片。从文化的记录开始,他们开始在启发变迁是怎么发生的?我们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我们有什么样的资源和潜力?我们面对什么挑战?我们可以做什么?怎么做?那现在他们这个村寨已经开始了,就是返乡青年开含有主题的客栈,妇女把侗舞燃起来,把额歌也唱起来。老人们就说我们过去有这个村寨是非常健康的村寨,我们从来不用什么化学药品,但是现在我们用太多的除草剂。所以老人们就觉得说,我们不能够这样下去,所以我们要想想怎么样就是不再使用除草剂。

 

  回到今天我们探讨的主题,就是什么是文化再造呢?我觉得文化再造就是文化主体的资源与发展。放在社区的层面,它就是我们的村寨,我们的村民他们自觉与发展,那我们自己的时间的总结,我们觉得他应该有四个环节。第一是自我认知,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经历了什么?怎么样成为今天的样子?我们有哪些资源、技能、经验和智慧?那我们就是前面做的会讲故事的产品,还有就是支持这些侗寨的年轻人拍纪录片、做老照片,其实都是在自我认知的这个阶段。第二个是学习自我选择,自主选择。在这个可见的变迁里面,我们想要什么,我们会拒绝什么?第三个环节是自觉行动,是我们可以做什么,怎么做。到了第四个环节是自我实现,就是迎接我们想要的家园与生活,成为我们希望成为的人。

 

  我是李丽,我是来自贵州,我是贵州乡土文化社的发起人,那贵州乡土文化社的使命就是发现乡土价值,传播乡土智慧,激发乡土的创造。那我们的时间就是协助和支持村民参与的社区调查,搭建交流学习与城乡互动的平台,植根于本地知识与资源的身体与生活的探索,再就包括手工业、农产品和深度旅游,传统知识在生活当中的重新运用,这些都是我们的策略跟方法。谢谢。

 


  现场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