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15年专题 > 2015海峡两岸暨港澳慈善论坛 > 演讲嘉宾 > 正文

杭州市上城区明德公益事业发展中心主任阎军楠

2015-05-21

 

杭州市上城区明德公益事业发展中心主任阎军楠
 

  阎军楠先生是杭州市明德公益事业发展中心创始人、亲民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创始人、至善社会组织评估中心主任、杭州上城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常 务副主任。

 


  演讲题目:“三社”模式助推社区社会组织发展

  演讲全文:

 
   
今天下午有几位前辈的分享,我是排在第三个。第三个其实这个位置有很大的压力,再加上前面李丽的分享,让我看到在大陆的很多社区营造方面做的特别棒的城市,后面卢老师介绍整个台湾的系统的分享,让我更胆怯了,所以站在这里诚惶诚恐。

 

  主办方之前给我的一个题目是关于社会组织培育的,当然我看了我们今天下午的论坛的主题是社区营造跟慈善文化的,所以昨天晚上我把这个题目稍微做了一个调整,结合之前给我的社会组织培育的这个发展,社会组织的发展让我们的社区更美好。实际上后面还有一句,社区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因为谈到社会组织,因为今天主要是从内地过来的一些领导、同仁和朋友,所以我想说一下,社会组织在中国内地跟现实我们谈的社区建设有什么关系,我自己的一个判断。

 

  因为我在做这个之前,我是做公益组织培育孵化的,到内地的第一个公益组织的孵化器在上海,我当时在上海工作六年,我主要的工作就是在北京、上海、深圳、成都各地做孵化器。但是在做孵化器的过程当中,我就发现很多的问题就出来了,可能跟内地的一些体制有关。所以我在这儿想做一个小的分享,第一个就是内地的社区建设从政府角度来讲已经进入瓶颈期了,近30年经济发展使得我们很多社区居民的这种需求,他日益的多元化、专业化、常态化、系统化的需求越来越多,使得原来政府要在社区层面关注社区公共服务的这样一些挑战供给量越来越大。

 

  第二个社区服务的供给的主体,包括能力、资源和渠道严重的不足。在过去政府体系内,在公益组织这块,尤其在基层层面主要依靠社区居委会,居委会我们知道今天我讲的三位一体,社区居委会、社区党委还有一个是社区公共服务站,原来在社区回应居民的需求的主要的抓手就是社区公共服务站,当然这个公共服务站很明显,它的资源也好,人员能力也好等等都很难得到一些及时的认可。另外居民参与社区服务的社区公共事物的意愿、行动、诉求是越来越强烈。比如原来在社区里面,你要想修一个绿化带,那很容易就给它修了,现在你要想修绿化带是很难的,没有这些居民的参与,没有认同,将来在社区会埋下很多矛盾的根源。还有一个基层社区现有的体制机制已经对弊端越来越风险,所以现在政府角度来看,在社区建设方面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瓶颈,对于政府来讲他们也特别希望用另外的方式,或者疏导的方式来看看在这个上面有怎样的一个创新的途径。所以就归纳下面这四个词,就是归位、赋权、增能、激活。归位是要归政府、市场和社会,应该社会、市场做的事,政府就不要参与了。

 

  另外,归位社区层面根据政府的街道、区,再往上这个行政的层面,哪些在社区里面应该要做,或者哪些在深层面要产生的,一定要有个准入,不能用各种行政的方式全部塞到社区里面来。还有一块就是赋权,赋谁的权呢?一定要让所有的居民知道这个社区是我的,过去人家讲,社区是我家,卫生靠大家。然而很多时候看到社区是我家,但是如果是我家的话,我就应该有这个话语权,应该有很多事情我有参与权、知情权等等,但是很多时候是没有的。所以再有就是增能,增谁的能?不仅增社区居民的能,你还要包括社区的基层干部,包括政府部门,甚至一些领导,所以在这里面,我觉得增能它也是一个多元化的概念。包括激活,就是最大限度的激活基层活力,这里面基层活力包括体制,包括各种多元体都要参与进来。所以政府尤其是在最近的四五年,五六年期间,在社区建设方面,政府越来越重视这个事情。这是在社区建设方面。

 

  另外一方面我们的观察,因为我们自己过去十多年,最早在NTI,就是做这个公益组织孵化之前,也是在北京一个能源建设机构。结果发现社会组织这些年的整个发展是越来越,我写了一个叫春天近了,我自己因为是搞民间NGO的,我并没有感到春天的气息,但是它一定是越来越近了,所以为什么近了?我也从这几个层面做了一些小的分析。就是政府企业改革跟社会主义发展占了很多的空间,还有对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资源渠道,当然还有非公共机能的发展,还有就是30年改革开放过程当中公众他们的口袋有钱了,他们有这样一些捐赠方式的基础,包括一些教育学科,现在在内地,我是学社会工作的,当年毕业的时候,很多院校是没有社会工作硕士的,最近在内地几十家,几百个院校都有这样的一些社会工作的专业,这种精神的广泛发扬,包括社会问责的这种倒逼的公开透明等等,这一系列的一些我们观察到的因素,让我们有个最基本的判断,不管你信不信,也不管政府有没有意愿,社会组织发展一定是个趋势,而且离春天越来越近了,这是第二个观察。

 

  第三个就是说,在当前政府也看到了社区的发展,要依靠一些社会的力量,但是政府做哪些事情,大量的建了很多社会组织服务平台,就是各种各样的社会组织培育基地,各种各样的社会组织的孵化器就开始出现。这里面当然有很多是政府的一些行政的方式推动的,也有一些是民间的力量发起,自己来做的。在这个里面,我们的判断,这是我个人的判断,因为在座可能有做类似的工作的,不代表其他的一些什么。那么越来越多的公益组织的孵化器是满足政府的需求,政府要建立的需求。第二个越来越多的服务平台只是提供硬件,你会看到一栋一栋的孵化大楼盖的越来越好,硬件投入越来越多,实际上都是很难。

 

  我曾经就陪一个省厅的副厅长去参观一个地区的公益组织孵化大楼,当时去参观的时候人很多,人一走马上关门关窗,所以很多这样的一些现象让我们自己的观点是什么?就是社会组织服务平台需要一个系统的解决,包括观念的转变,政策环境,包括落地的渠道,能力建设,持续的资源,包括公共空间等一系列的问题。所以这样就是来看整个浙江,因为我是来自于浙江杭州的,我看了杭州,我除了对杭州的西湖风景很漂亮之外,我想最大的一个感觉就是它的市民社会基础相对是比较完整的,就是保留相对比较好的,它运用了大量的包括宗俗礼教,乡俗情怀等等,这样我觉得虽然浙江来看,现在相比较江苏、上海周边的这些城市,可能还没有特别的发展,但是它一定是一个异军突起。

 

  因为浙江整个的它的文化的底蕴就是特别的务实,包括政府也特别创新,很多东西它可以走在比较超前的。这样的话,就关系到社会组织的社区建设方面,我们得出一个观点,社区建设主体是本地的社区,不是一些外来的组织,像四川地震,很多人进到四川,是因为资源在,进到里面去了。当然资源两三年后没有了,那些人就全部撤走了,对当地的社区没有一个很好的东西。所以事件的主体是本地的社区,包括当前体制下在中国大陆,建设发展不能抛开政府单独来做的,包括社区治理不仅是政府的事,更需要多元的去参与。包括社会领域需要创新,不仅是这个模式,各个模式。所以我们就提出一个社会组织而言,尤其在城市社区组织而言,一定要顺势、优树、明道,得社区者得天下,这是我们的一个判断和观点。

   

  我们在社区里面,关于做了哪些社会组织的社区建设方面有一个思考,我们是这样的。我们所有的工作以需求为导向,然后所有的东西在社区里面,刚才卢老师介绍的,实际上很多社区各种参与全部变成象化了,包括各种多元主体进来也全部社会化了,社会化后对象化,然后象化之后呢,进行社会资源的整合,实际上这个社会资源包括政府的,包括社区里面的,各个辖区单位的,社区多元单位主体的,它可能是货币,也可能是时间,也可能就是家里的一点点小的问候等等,我们都把它纳为资源。能力建设这里就包括要为社会主义建设,还跟政府的相关的,它是一个大的概念,所以在这里我们谈的社区不是行动化的社区。还有一个公共空间,要用社区里的公共空间,让这些社区和社会组织能够在这里边进行比较好的一个参与、融合,最后也共同发展,最后达到好的绩效。所以这是我们在这个里面跟内地很多组织不一样的,我们兼顾了两边,一个是社会组织,一个是社区发展,最终实现推动一个治理的概念。这是我们导图,接下来既然讲社区的营造跟慈善的构建,我就想讲两个小的案例,这个是昨天晚上调整的,所以没有更多的图片,但这两个故事正在杭州发生。

   

  第一个是一个叫彩霞岭的社区,这个社区是一个老小区,因为在杭州,大家知道杭州的城市不太大,很多的城市社区也非常老,没有新的大楼,全部是一些老的小区,老的小区里面这个社区有什么特点,它是有三个企业,三个国企退休工作的员工,他们在这里,三大片居民区规划成一个小区,那这个小区里面问题来了,原来你是这个工厂的,我是这个企业的,大家彼此老死不相往来,大家都是相对比较独立的三块。要想让这个社区里面的这些三块能够打破他们内部的界限,变成一个共同体的话,是需要做工作的。所以我们开始做了很多的调查,我们就发现这个社区里面很多人喜欢种点花花草草,社区里的绿化搞的不错,所以后来我们又开始跟组织这些人员讨论,比如说这里面哪些工作我们是可以参与的,我们也搞了很多比赛。刚才卢老师介绍的一些方法我们也做了很多尝试,最后特别棒的一点,就是说目前这个小区里面三分之一的绿化是由这些居民自己做的,而且他们自己开始去募集一些社区的资源,把他们那些小的原来搞的不太好的绿化带用隔栏隔起来。他们还在淘宝中买了比较募集一些小的挂件,最后我们把政府,包括还有居民,还有辖区的很多相关单位组织起来一起来讨论,最后大家取一个名字,我们把这个社区当成一个小镇,而且取的名字特别好,就叫公益小镇,其实我们最开始叫新生态社区,这里面我们发现有自然的生态,人文生态,包括像工业生态的四种生态。当然后来政府相关部门人员参与进来以后,他说这个可以当成一个小镇,所以目前看到,将来在这个地方将会变成一个景区,现在我们正在社区里面招募一些社区的叔叔阿姨,他们将来能够成为社区的这种导游,将来再去看欢迎各位能够进到我们小镇,而不是我们社区了,所以这是小区的一个规划图。它中间的这条道已经被讨论过了,大家一起参与了,叫彩虹大道。包括有个小的很多健身器材,叫体育公园。这里也有很多小广场,他们叫人民广场。所以包括他们也讨论自己应该遵守的一个公约,在小区入门的地方有个小镇公约,在这个里面,他把整个社区已经看成一个景观内容来汇报。所以我们就发现后来这些居民参与越来越多,所以后来也验证了在中国内地,在城市社区其实我们只有一个比较好的点,激发社区里的活跃之后,它是可以自己运作的,很多事情问题是可以自己修复的。

   

  第二个案例是这样,也是见证了台湾的营造的一些理念和方法。就是刚才卢老师讲到的人文地产景的这里面,这个地方也是在杭州,也是在主城区,它是什么呢?它是钱学森的故居,中共第一党小组的纪念馆,还有毛泽东的一个故居,太平天国天王府的一个故居,在那个周边有小的景区。但是最开始的时候这些房子就是些平民的平房,当时这些老百姓特别希望政府把这个房子拆掉了,因为拆掉了可以给一些经济上的补偿,但是政府死活就不拆。因为这个地方是白墙灰瓦,虽然一个小院子住着五六户,但是是不能拆,因为还是觉得有些文化的东西在里面,文化可以保留的东西。这个时候问题来了,在这个社区里面有三千多户居民,所有的居民对这个……。我的时间是不是到了?能再给我一分钟把它讲完好吗?这个最开始老百姓对所有的工作非常不满意,全区有五十四个社区,他们的排名是四十六名。我们进去以后做了一个整体的规划,把这个全部变成景区了,这个非常可喜的是,2014年我们把它变成一个3A级的红色旅游景区,这个景区的管理、运作全部是由这些社区居民参与的,目前这里面有32个社区居民,这些场馆都他们免费在管,全部是向市民开放的。所以在最新一个数据,政府是委托第三方专业调查公司做的,他们满意度在全区排名第四,两年的时间整个老百姓满意度全部起来了。所以这样的话,就是说这个小案例。

 

  关于我们机构是什么呢?我自己有时候也很困惑,所以在这里最后30秒插一个小广告。我们这个机构它不是专门做社区营造,不是专门做社区事务的,就像我刚才前面分析的一样,相关组织的发展一定是系统的东西。所以现在我们大概六个机构,这六个机构是不同的功能分布,这是社区基金会,已经注册成功了,这个是通过社会公众协会,撬动在职的这些社区工作者向我们转变的,这是社会组织登记入册的,就是将来登记注册不用到政府里面去了,全部委托他们就可以了。他是可以认定以后,政府就直接发证了。那么这里呢,是专门搞能源建设的,这是做评估的,这是做社区实物的,所以现在这两大类都是社会工作领域在做,所以我们自己把我们建成类似说,让我们社区更加美好。我们的定位是推动城市社区发展的一个支持性的群,这是我们一个小的分享。谢谢各位。

 


  现场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