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15年专题 > 2015海峡两岸暨港澳慈善论坛 > 演讲嘉宾 > 正文

中国慈善联合会执行秘书长彭建梅

2015-05-21

中国慈善联合会执行秘书长彭建梅 


  彭建梅女士曾任《中国青年》杂志社副编审;《公益时报》常务副社长。 现为中国慈善联合会执行秘书长、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副理事长、主任。她多年来致力于慈善政策、慈善组织发展、慈善捐赠、社会创新等领域的理论和最佳实践研究。主持编制发布《中国慈善捐助报告》、《中国慈善透明报告》、《中国城市慈善指数报告》等系列年度研究报告,编制《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操作指引》、《慈善组织筹募实务》等专着。

 


  发言全文:
 

 

  我们第四个分论坛,我们的主题是社区再造构建慈善文化。我们有七位来自两岸四地的演讲人,我报一下他的名字,他们是李丽,阎军楠,周玉亮,来自台湾的卢思岳,王本壮,来自香港的吴水丽,来自澳门的洪伟东。我想请我们论坛的七位演讲人站起来好吧,大家给他们掌声。

   

  因为我们还有另外一个论坛没有见证他们的风采。我在短短的总结过程当中我觉得我真的,没有这个能力去展现他们的风采,他们不仅是思考者,他们也是实践者。我觉得他们也是敢于特立独行的找小路的探索者。我是很佩服他们的勇气。而且他今天他们带来的故事真的是很生动,也很感动。

   

  我在这里也是真的是特别敬佩他们,我也希望再次给他们掌声,谢谢你们。社区再造,这个词我觉得我们上午在讲到慈善文化的分论坛时候,我们说我们中国的文化好像我们从家,一下就跳到国了,我们这个跨度有点大。我们中间好像缺了一个中间的环节,就是社区的框架。所以我们想其实我的理解,其实我们是不缺的,我们传统社会是有家族,我们一个家族。在传统社会我们是以家族为中心生活在一起,我们有祠堂,那个是一个社区中心,我理解我自己生活的我们这个彭家的,我们就有一个祠堂。我们小时候就在那里长大,那里上学玩耍。重要的生日,婚庆,葬利都通过这个祠堂里进行;我感觉还是有的,只不过后来现代化以后,我们怎么样的所以我们今天这个题目社区再造,我觉得特别准确的。我们怎么样再造一个传统的熟人社会到一个陌生社会,我们怎么再造这种亲情,这种友情,回到我们像家一样的,像熟人的家族一样的陌生人的大家庭,这样一个概念。

   

  我们整个社区再造的,我们七位演讲人,其实传达给我们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就是说,我们社区再造,实际上是人的再造。这是我们台湾的我们社区,再造联盟的理事长,我们卢思岳老师给我们非常鲜亮的一个观点。内地给我们也是,在引领我们内地的社区营造。给我们带来很多的经验。

   

  社区再造为什么是人的再造?从我们七位演讲人来讲,其实也是我们社区重建的非常重要的目标。人的再造实际我理解,我从他们的演讲当中得到的一个启迪,实际上是人的,也是人的再造,是人的再解放。我理解是人的再解放。重新把人,作为自己生命,对生活的主体,人的这种个体的这种主体力量的发挥。或整个社区的主导力量的发挥。这是一个我理解是一个思想解放。这个我们贵州的李丽带来三个村寨的故事,一个苗族,一个侗族,一个瑶族。刚开始去的时候,我们这个社区人问我们,我们都是生活在偏远地方,我们好像是很边缘化的。问的时候,我们什么都没有。你看我们没有这个,我们没有那个。等他们工作一段时间以后,所有人都发现,其实我们有很多东西。而我们有这个,我们有那个,我们有刺绣,我们有很多,我们还有很多故事,我们有很多文化。其实我们很多东西。所以人的解放思想解放以后,我们再来看自己的时候,就不一样了。可能我们从什么都没有,我们可以完成不同的结论出来了。这是实际上我们拥有很多。我们怎么把我们的要做的就是怎么把我们所拥有的东西,再去跟我们再造,去做成新的文化,做成新的产品,或者进入新的市场,进入更大的世界,让我们小小的村庄能够跟一个大的社会去链接。这是我想我们七个人所共同表达的,社区再造是人的再造,这是第一个观点。

   

  第二个就是从方法上来讲,怎么样去挖掘我们社区的力量。挖掘每一个人的潜能。其实方法有很多。我们两岸四地都有不同的方法。可以有文化,有资源的一个最重要的可能是资源的再评估。还有就是文化的再发现。还有组织的创新,还有每个人的积极的参与。这个都是有很多的方法可以去重构我们的社区的。我们有很多专家,也有很多体系。我就不细说。

   

  第三个,很有意思的,我们台湾的王本壮先生提出来的,他告诉我们社区再造,我们进入了3.0时代,我们一个时代,我们是可能是我们政府发动,政府发动,政府支持,社区发展。是以政府发动为主体推动的社区的发展;第二阶段可能是我们政府和企业和社区的和居民的多方的协作,共同的合作和协作来推动我们的社区的发展。第三个阶段就是我们可能是真正以社区为主导的,社区发展。我觉得特别把我们社区营造发展的进程,描述出来了。特别对我们内地的社区发展来讲,可能这样一个1.0,2.0,3.0也是我们经历的历史的进程,不同的发展阶段,我觉得也是非常有启发的。

   

  第四个我想讲的是,我在主持这个论坛的时候,我想我得到的最大的一个收获就是说,我觉得慈善的力量真的是有无限可能的。我说我其实觉得不是要说我们第三部门,我们也有同事讲到,好像我们第三部门我们好像看是我们站的数的特别好看,但是我们感觉不到。我还是相信慈善的力量。因为我从我们演讲人带来的故事当中,看到了感受到了这个慈善的力量,这个慈善的力量真的是民间社会来自不同的地方,可能在任何一个角落,都有这种力量存在。都蕴藏在每一个人的内心。实际上我们在这里,只是我们慈善的事业,可能我们也经历,可能也有一个几点0版的时代。可能刚开始我们起步的时候,我们是想到我们要去帮助人,我们说所有余而不足,拿我们自己剩余的精力,剩余的物质的力量,我们去帮助人,我们的知识去帮助人。可能第二阶段我们做的过程当中发现,可能我们是不是说我去简单给予,而是跟他人共同面对这个问题。可能到第三阶段可能发现其实,是到底谁需要帮助这个问题,可能就出来了。到底是我需要去帮助别人,别人需要帮助。还是我需要帮助,其实我觉得在有一次的一个论坛有一个哲学老师说,你们到底谁是需要帮助,谁是穷人谁是富人。不是有钱的人就是富人,不是没钱的人就是穷人。可能我们标准关于贫穷与富有,关于能力,关于生活的幸福这些词可能我们评判的标准,我看到真的在多元化,我们不一定有一种方式去只有这种方式就是好的。而另一种方式就是不好的。

   

  我们所有的发展的概念,不是都是我不知道,高楼大厦就是好的。我们看到那些村舍,我是觉得很理想。就像我们贵州的李丽带给我们的故事,刚开始描述的就是一个室外桃源。我就在想,为什么要发展呢?或者是我们发展什么呢?到底是,这些问题都是带给我们慈善工作者的思考。我们其实可能,我们的方式有时候是不是太简单了。有时候太先入为主了。有时候我们这些或者大家共同认为的这样的生活方式是不是就是好的。其实我们要的幸福在哪里呢?我们是不是拥有更多,我们就幸福?是不是我们没有就不幸福。其实这个可能我觉得慈善领域,我们真的是需要太多思考。

   

  总之来讲我是觉得,我们社区再造的人的解放,人的发展,落在这里,就像可能我是去学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想学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每个人的天性都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这个是一个理想的社会。我是觉得我们可能,慈善的原则可能也是这样的。

   

  可能是尊重我们的每一个人,尊重我们社区的需求。我们尊重当地的需求,我们尊重本地的解决方法,尊重本地资源的利用,可能这些都是我们七位演讲人,我觉得带给我们的。所以我想,慈善的力量挖掘每一个人,内心的力量,这种不是向外求而是向内求,向本地求,不是只有物质,更多我们有精神,我们有文化。我们有更多的全面的人的发展的这样的追求。这样幸福可能就在身边。这也是我们爱思青年带给我们的,我们现在衡量青年的标准。读书的时候就是成绩,上班以后就是钞票,企业的就是给钱,机关就是给权,真的这个生活太单调了。

 

  所以,我们七位演讲人带给我们的七年社区也好,农村社区也好,城市社区也好这些多元化的这种创造性的工作,我觉得对推动我们这个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让我们每个人,来重新思考生活的意义。生活的价值,太有启发了,谢谢你们,谢谢大家。

  

  主持人:我们谢谢彭建梅,请留步好不好。我们谢谢彭建梅为我们今天整个大会的结束,致谢辞。

 

  彭建梅:真的太不容易了,我有点激动。因为我们是2012年我们就开始筹划海峡两岸暨港澳的论坛,其中经历了很多,我们有两岸四地的老朋友,也有很多新朋友。我们经过了很长时间的酝酿,策划,也经历了一些坎坷。在我们经历坎坷的时候,发现很多雪中送炭的朋友。我觉得整个的过程是比较惊喜,也是一个非常意外惊喜的一个过程。所以在这里,我也想特别感谢,首先我想特别感谢,感谢我们的主办方,特别是我们台湾佛教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我们基金会中华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协会,感谢我们主办方为这个论坛前期的筹备过程中,做了很多很繁琐的很细致的筹备的工作,使得我们今天这个会议,能够胜利的进行。

   

  我也要谢谢协办单位,我们台湾公益团体自律联盟,腾讯管理基金会,台湾社造联盟和中国慈善联合基金,还要感谢我们的支持单位,新华网,公益时报,香港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丰盛社企学会,和成都爱思青年公益发展中心他们为我们论坛的顺利进行,做了很多的工作。从各自不同机构的资源的角度,支持我们这个论坛。

   

  当然我还要特别感谢,我们的演讲人,感谢我们的演讲人,他们是我们来自学术领域的张颐武教授,陈丽云教授,唐晓光教授,娄胜华教授,张四明教授,张强教授和王本壮主任,吴水丽院士,谢谢他们为我们这个论坛,提供了很多学术的理论的见解。还有我们来自实务界的同仁们,名字太多,我也记不住了。不好意思。

   

  来自实务届的我们慈善工作实务届的朋友,他们是赵忠杰,王芳,廖阿贯,张慧芳,赵有诚,陈宗良,李弘,张炳钩,傅琳,赵明荣,黄正忠,纪治兴, 林三元,卢克文,李丽,卢思岳,阎军楠,洪伟东,周玉亮,谢谢他们带来的精彩的慈善事业的案例和分享。还有我们,最后还要特别感谢我们有五位重要的贵宾。五位重要的贵宾,他们是中国慈善联合会理事兼副秘书长孟志强,澳门基金会行政委员会委员区荣智委员,台湾公益团体自律联盟理事长冯燕,台湾佛教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副总执行长林碧玉,爱家文化事业基金会董事长余宗泽,中华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协会会长孔垂长会长,谢谢他们能够抽时间,百忙当中抽时间来参加我们的论坛,并致辞。我们当然还有我们重要的五位主持人,他们是爱家文化事业基金会的执行顾问周小雯女士,大家给她掌声好吗。还有我们四川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灾后重建管理学院执行院长,顾林生教授。还有我们的台湾社会创新专家钱为家。还有我的中国慈善联合会的副秘书长刘佑平,还有我这个记性不太好,需要书面提醒的,谢谢大家!

   

  我还要真的要特别感谢来自两岸四地的,慈善界的同行,你们的参与。真的是没有你们的参与,我们这个论坛就不会这么热闹,而且我们很多特别来自内地一线的,他们远道而来。带着学习的渴望和激情,来到台湾,跟我们同行来进行交流。

   

  我想大家给掌声给你们自己好吗?感谢的话就说到这里,我想我们要说一下,我们这个论坛,我们有一个未来的一个期待。至少我本人也是非常期待的,我们在昨天来的晚上,我们主办方我们开了一个闭门会议,我们特别的希望我们觉得这个海峡两岸暨港澳的慈善论坛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我们今天有一个开始,我们是希望能够继续下去,希望我们今天一天的会议,不仅仅是一个结束,而是一个开始。是一个新的开始。是开启海峡两岸及港澳四地来的慈善的一个交流的常态的一个平台。我想我们在这里,我们日常的联络机制就可以建立起来了。因为我们在这里今天我们也算是结了一个善缘,我们要续这个缘。同时我们也期望我们这个论坛能够固定下来,我们能够继续的在两岸四地轮流做庄,来举办。我们今年在台湾,我们反正就两岸四地轮流来进行。大家热情都非常高,都争抢。我们明年是在香港,还是在澳门,还是在大陆。所以我们这个热情都很高的情况下,我们想,我们几个主办方我们想要还是要不能简单的下一个结论,我们还要继续的磋商,能够共同商量,看看在哪里主办是最合适的。我们想我们在会后,我们相信在不久的时间我们就可以来宣布,我们下一次的2016年的两岸四地的论坛,我们在哪里举办,我们到时候我们也欢迎我们今天参加这个论坛的既是来支持参与加入这个论坛,这是第二个我要说的一个。

   

  第三个,我是希望我们两岸四地的这个平台上,我们今天参会的或者是没参会的给我们过多提意见,我们这个论坛怎么样举办会更好啊?我们还有哪些内容加进来?我们还有哪些资源可以在平台上分享。我们是共享,共创,共担。三共,我们希望在这样一个理念下,我们在座的,我们传播出去的,我们不在座的我们慈善界的两岸四地的朋友,都能为我们论坛的发展献见献策。

   

  最后衷心的感谢大家,我的语言不能表达我由衷的感谢,给大家鞠一个躬,谢谢大家!谢谢!

 


  现场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