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组织 > 正文

医疗志愿者四次参与国际灾难救援的实践与启示

2020-10-12

摘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民间救援体系踏出国门参加国际灾难救援,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参与搜救、卫生防疫、物资发放等项目,为国际外交架起了友谊的桥梁,践行了国际人道主义精神。本文分析了四次国际灾难救援中医疗救援的具体事宜,总结出在国际灾难救援中要了解受灾地区人文常识,做好救灾物资的管理,抵达灾区后的属地官方报备,在开展医疗巡诊、做好卫生防疫及保障团队医疗安全等实践经验,希望为未来参与国际灾难救援的社会组织提供一线经验性参考。

关键词:医疗志愿者;国际救援;灾难救援;地震救援;尼泊尔地震;厄瓜多尔地震;斯里兰卡洪灾;莫桑比克飓风;民间救援队

国际人道主义救援是以拯救生命,舒缓不幸状况,维护人类尊严为目标。在征得受灾国同意的情况下,作为援助方的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国际社会等,提供人道的、义务的、无条件的帮助,包括专业救灾队伍、救灾物资和救援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1]。并能提供短期有效的救援以及长期帮助恢复生活与生产的能力。援助方若已参与国际灾难救援,在抵达受灾国后,首先要到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办公室(United Nations Office for the Coordination Humanitarian Affairs,OCHA)下设的现场协调中心(On-SITE Operations Coordination Centre,OSOCC)以及受灾国紧急事务管理办公室(Loc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LEMA)报到,以确认灾情,根据灾区局势的演变和LEMA的要求,按照OSOCC的统一部署开展救援工作。并在以后的每天工作中均派人参加OSOCC召开的现场协调会,汇报情况、交流信息及受领任务[2]。笔者作为国际灾难救援医疗志愿者,先后参加了尼泊尔地震、厄瓜多尔地震、斯里兰卡洪灾及莫桑比克飓风四次国际灾难救援,在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卫生应急救援力量对比和交流后[3],也深刻的体会和认识到,国内的救援组织在进一步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需要持续改进的方面。就如何推进紧急医学救援标准化体系建设[4-5],今罗列总结,希望给予未来参与国际灾难救援的组织提供资料参考。

1:参与灾难概况

1.1:灾难概况 2015年4月25日14时11分,在尼泊尔(北纬28.2度,东经84.7度)发生8.1级地震,4·25尼泊尔地震 震源深度20千米。截至5月2日民政部公布的数据,已造成6659人死亡,14062人受伤。死亡人数中包括76名外籍人士,另有204名外籍人士失踪; 2016年4月17日7时58分,在厄瓜多尔(北纬0.35度,西经79.95度)发生7.5级地震,震源深度约10公里。截至4月24日,地震共造成654人死亡、68人失踪,1.6万余人受伤。一名华侨在地震中受伤;2017年5月25日,斯里兰卡中部及南部地区暴雨引发的洪水和山体滑坡,截止5月30日已造成180人死亡、104人失踪,超过100万人受灾。2019年3月16日,飓风“伊代”登陆莫桑比克的港口城市贝拉,风速高达177公里每小时。截至2019年3月24日,气旋伊代已造成津巴布韦259人死亡、莫桑比克417人死亡、马拉维60人死亡,受伤人数总计超过2千人,另有数百人失踪。莫桑比克卫生部4月1日在一份新的报告中说,在遭遇飓风侵袭的地区至少造成1052人感染霍乱。

1.2: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笔者参与四次国际灾难救援为信息基础,对参加灾难救援中的专业领域、医疗救援内容、卫生防疫、救援队保障等方面进行回顾性调查,并进行系统分析、整理和归纳。

2:结果

四次参与国际灾难救援的具体工作内容见表1。

表1 四次国际灾难救援具体工作情况

3:救援情况

3.1 了解人文常识 灾难救援没有国界,救援队伍不仅仅在地方实施救援,也有可能到国外参加救援,这就要求队员要做到了解受灾国的风俗习惯,宗教问题等[6]。同时掌握一些基础的外语,以便更好的开展工作。例如厄瓜多尔使用的官方语言是西班牙语,斯里兰卡通用僧伽罗语和泰米尔语,而大部分国家已经把英语列为通用语言。国际灾难救援,身处异国他乡,可能存在政治动乱,且生活习俗不同,政党方面外交事物复杂,在医疗处置过程中存在语言沟通障碍,医疗人员同样处理一例病患,对询问病史和症状,评估诊疗,以及书写医学文书等方面,需要更多时间。

3.2管理救援物资 医药物资、救灾装备、以及队员的各种生活用品等都是国际医疗救援中的物资基础。在灾难发生前,应筹备好相应的救援物资,物质筹备完善情况,直接关系到医疗救援的效率[7],且在执行救援任务中,对救灾物资还应做到其它要求,如携带装备行李要精简,做到便携化及最小模块化[8]。医药物资、救援装备及器材、生活物资等,要根据受灾区的气候、道路等诸多环境特点,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所有物质均应做到专库存放,专业分类,专人管理,并定期对相关救灾物资进行检查、维护与评估,使其始终处于良好的备战状态。

3.3属地官方报备 以2015年尼泊尔地震为例,中国官方派出三支救援队伍参加救援[9]。中国国际救援队在OSOCC处注册报道,受领任务,并报告每天完成任务情况。由OSOCC组织,每日定时召开现场协调会,建立通畅的信息交流平台,实现了包括医疗需求信息在内的所有救灾信息共享。通过协调会可以了解灾区医疗需求情况、伤病患的分布情况、具体伤情的分类、局部可能爆发或已经存在的疫情,并基于灾区的交通通信情况、水源污染情况,为各外国救援组织开展医疗救援提供了科学、有序、有效的指导;中国政府医疗队任务来自国家卫计委,主要与尼泊尔政府卫生部进行报道,并受领任务。世界卫生组织派往尼泊尔负责协调外国救援队(Foreign Medical Team,FMT)的行动官员得知中国有多支医疗队在灾区开展工作,但中国政府医疗队未进行注册,所以未能进一步参加行动协调会议等方面的联系;中国红十字国际救援队抵达灾区后向国际红十字会报到,并于尼泊尔地方红十字会协调行动,提供门诊及巡诊医疗服务,医疗队员均提供本国的执业证,并作为拥有国际医生资格的会员在国际红十字会登记,为以后执行国际医疗救援提供了便利。

3.4开展医疗巡诊 由于灾区交通通信中断,生活环境恶劣,部分受灾民众伤情较重,没有能力到就近医疗机构或者其他移动医院(mobile hospital ,MH)就诊。灾难发生后,地方受灾民众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也迅速增加,加上医疗机构也可能也受到灾难的影响,往往地方医疗机构会不堪重负。灾后还会受到食物匮乏、饮水卫生、精神压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大部分受灾民众机体抵抗力下降,伤病发展加重,甚至出现创伤后应急障碍[11]。通过医疗巡诊,可以尽早为受伤的灾民进行诊疗,防止病情进展。对于病情复杂、严重或行动受限的灾民,医疗队给予及时救治及协助转诊,可提高疾病治愈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的概率。同时在医疗巡诊过程中,有针对性的进行卫生防疫类常识宣教,能有效地进行心理安慰及疏导。巡诊模式在灾区的应用,救治了受灾民众常见病与多发病,起到了减轻身体病痛和改善心理健康的作用,定期到安置点巡诊,对疾病起到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管理效果[10]。

建议携带巡诊装备[11]:①配备急救背囊。常规诊断设备包括: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计,手电筒,压舌板等。②配备适量的外科用药,处置伤口的药品及敷料等。③配备药品,评估每次巡诊对象特点,以配置感冒药、抗病毒药、胃肠道用药、皮肤及软组织损伤用药、皮肤科用药、呼吸系统用药等,且以口服药与外用药为主。④一次性医疗用品的使用情况,主要是口罩、手套、帽子、免洗手消毒液等。医疗队员在灾区巡诊期间,经常需要携带医药物资徒步负重行走,攀爬山间小道,穿梭在临近安置点,对自身的体能也是极大考验。另外,巡诊救治任务主要针对皮肤、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及肢体外伤、创面消毒包扎等处理为主。因此,在选择配备巡诊队员时,尽可能选择体能较好的急诊科或全科类男性医护队员为主,在能保证队员安全及自身的体能同时提高救治效果。

3.5做好卫生防疫 大型灾难以后,原有的居民区成了废墟,受灾民众统一居住在 “帐篷城”,各安置点周边设立的临时厕所人满为患,许多居民仍习惯就近在户外解决内急,安置点周边到处都是人畜粪便,生活垃圾乱堆乱放。加之当地可能存在的气温变化及不稳定的雨季,卫生条件极其恶劣,灾难期间政府供水供电系统被摧毁,饮水及水源受到人畜尸体、各种垃圾、化学物品等污染,导致呼吸道、消化道和虫媒传播疾病呈高发趋势[11]。

国际医疗救援,需要面对复杂的现实情况,安置点的卫生防疫类工作也是巨大的挑战。被救援区域医疗卫生条件差,气候环境条件恶劣,传染病类疫情暴发流行的概率也相应增加,且传染病的暴发具有很强的突发性和不确定性。其主要与饮食卫生的安全程度、人口的密度、基础医疗服务及卫生部门灾后恢复状况等密切相关。针对安置点具体情况,每日进行消杀及灭蚊虫,每日至少早晚各一次,针对特殊污染区域如垃圾点、公共厕所及牲畜聚集地,每日可增加至早中晚各一次,防疫队员注意消杀时做好个人防护,穿戴好防护服,注意周围环境,注意风向,避开人群,避免逆风喷洒。

救援组织的消杀区域应设在营地大门外,当医疗队员与搜救队员从医疗帐篷和其他区域执行任务返回营地时,衣帽、鞋子等暴露处,应进行含氯消毒剂喷洒、消毒和浸泡,所携带的设备也应做到相应的洗消处理,防止病原菌的传播及交叉感染,保证队员及生活区域的卫生。医疗帐篷也应常规进行消杀。一线参与救援的医疗人员应注意因地制宜,做好疫情情报的收集工作,制定防病计划,疫苗接种及尽一切可能保障饮食安全等工作[12-13] 。

3.6保障团队安全 在救援行动中,医务人员要承担队内的医疗保障、伤员救治、传染病的预防、常见病的诊疗及巡诊任务。救援别人必须保障好自己,是救援的基本原则[14]。在紧张的氛围和高强度、高风险的环境下,队员们易过度劳累,导致免疫机能和抵抗力的下降,易被病菌侵袭。另外,医疗人员还要对整个救援队进行相关卫生防疫知识的宣传教育,在环境恶劣的灾区,疑似及已知的疫区,加强个人防护,例如挂浸泡过药物的蚊帐等方式,防止蚊虫叮咬。消杀防疫的队员需穿防护服、戴眼罩、防护口罩、手套,涂防护剂。一线搜救队员需佩戴头盔、眼罩、口罩、手套,防止外伤等发生。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勤洗手,多喝含有维生素的冲剂,以增强机体抵抗力。例如在莫桑比克飓风救援期间,给每位队员配发含有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的善存,目的在于增强抵抗力,保障救援工作顺利进行。每日评估队员生命体征,若有发热、腹泻等疑似传染病症状者,要尽快评估,及时上报。科学有效的卫生防御,为确保队员在灾害情况下有条不紊地开展常规救援工作,有效保障各位队员的医疗安全,为整个救援任务的完成提供安全保障[15-16] 。

另外,医疗队员仍需提高医疗职业暴露安全意识和自身安全防护意识[17-18];针对传染类疾病,加强学习卫生防疫的常识及诊疗;医疗资源分配不够合理,部分物资浪费等问题都需要解决;后勤人员还要评估部分大型救灾物资需要飞机托运,重量和体积受限问题;在灾难发生前,对救援人员的心理培训,如何更好的应对创伤后应激障碍,应激干预的措施等都应得到关注[19-29];另外,全科护理人员也逐渐成为国际灾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救援力量[30-39]。

4讨论

国际灾难救援是指某一国家或地区在遭受到重大的灾难后,民众急需的诸多问题,仅依靠地方救援力量,难以在短期内解决,如受灾区域严重且较多的人员伤亡情况急需医疗救助,以及生活、生产、财产损失情况均需支持。在征得受灾国同意的前提下,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及国际社会基于人道主义,向受灾国提供专业救灾队伍、救灾物资和救援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国际搜救咨询小组(International Search and Rescue Advisory Group,INSARAG)对援助的组织提出以下基本要求[40]:自我提供行动的经费支持;组队完成后可即刻出队:空中交通需在十个小时内完成,地面交通须在八个小时内完成;自给自足的基本要求包括:至少七个工作日的食物、饮水、医疗保障、住宿及重新自我补给的能力,优先自我照护;能保证至少十天以上的灾区部署时间;队员须完成受灾国指定的疫苗接种且已具有免疫力;必须是经常执行灾难救援任务的队伍及队员;队员提供的护照需无不良记录;各队员必须有一定的文化认知。等。

在全球化深化发展的今天,人类越来越体会到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性,国际联系与合作日益密切,面对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重大灾害,援助国主动或受邀给予受灾国帮助和支持,帮助受灾国应对和抗击灾难。与灾难国家携手共同应对灾难已成为国际共识,通过这种国际援助,不仅减轻了灾难的损失和伤害,增加了国家之间的友谊,又深化了国家关系,增加了彼此间的信任和认同。

参考文献

[1] 卢文刚,周爽. 中国境外突发地震灾害国际救援研究——基于"4.25"尼泊尔地震救援的分析[J]. 中国应急救援,2015,(5):34-38,55.

[2]李向晖,侯世科,彭碧波等. 赴国外紧急医疗救援工作流程的初步探讨[J]. 中国急救医学,2007, 27(7):611-614.

[3]张磊,郭海涛,王心,等.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卫生应急救援力量建设概况[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6,11(5):437-440.

[4]杜明华,潘菲,孙荣距,等. 运用综合标准化方法推进紧急医学救援标准化体系建设[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7,12(2):101-103.

[5] 吴紫薇,黄坚,张合清,等.国家级医疗救援队的组成与组室展开[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3,8(12):1121-1123.

[6] 孙贵新,陈鹤扬,刘中民. 灾难医学培训[J]. 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2017, 3(5):266-267。

[7]张磊,郭海涛,王心,等.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卫生应急救援力量建设概况[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6,11(5):437-440.

[8]刘立,刘东会.国际医疗救援行动风险分析[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5,22(4):357-358.

[9]彭碧波,郑静晨。中国在尼泊尔地震救援中的医疗行动及思考[J].中国应急救援,2015,(4):08-12.

[10]任晓荣,王军,曹敏,等.野战方舱医院医疗巡诊模块在抗震救灾中的应用体会[J].医疗卫生装备,2012,33(5):80-81.

[11]郑姣,刘万芳,高艳红.尼泊尔地震救援行动基地卫生防疫的做法[J]. 护理研究,2015,29(8):3068-3069。

[12]侯世科. 中国灾难医学救援队建设的现状与思考[J].上海医学,2012,35(7):565-568.

[13]郑姣,杨炯,刘万芳.尼泊尔地震救援中团队协作的实践与探讨[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5,10(6):577-578.

[14]王鲜平,郑静晨,高进.国际灾害医疗救援人员健康保障支持探讨[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5,12(5):427-428.

[15]李向晖,杨造成,侯世科,等.印尼海啸的紧急医疗救援[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5,14(7):555-556.

[16]李向晖,郑静晨,侯世科,等. 5次国外地震灾难紧急医疗救援工作的特点分析[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8, 15(6):518-519.

[17]邓先锋,向伟,向莉,等. 行动学习法在禁忌医学救援队伍实战演练中的应用[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9,14(2):115-118.

[18]常黎明,陈金祥,吴明顺,等. 突发公共事件批量伤员现场急救演练的组织与管理[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5,10(5):467-471.

[19]郭静,郑静晨,陈金宏,等. 开展灾后心理评估及建立干预应激模式的探讨[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3,8(12):1073-1076.

[20]李晨,游继武,宁群. 近20年我国遂行军事特勤任务人员心理应激研究述评[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7,(3):467-471.

[21] Soldatos CR,Paparrigopoulos TJ,Pappa DA,et al. Early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in relation to acute stress reaction:an ICD-10 study among help seekers follwing an earthquake[J].Psychiatry Res,2006,143(2):245-253.

[22]杨宠,解瑞谦,毛群安. 灾害卫生应急救援人员的健康需求与风险沟通策略[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4,9(3):218-220.

[23]苏彬,胡役兰,于宝国,等. 医护人员灾害医学救援技能短期培训模式的建立[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2,7(1):18-20.

[24] Idit O,Lucian TL,Yitshak K,et al. Early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following the 2014 Nepal snowstorm[J]. Disaster and Mil Med,2014,23(2):10.

[25]郝婉婷,张利岩,高艳红,等. 灾害救援前后护理人员情感体验的质性研究[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7,12(1):16-18.

[26] 杨颖,徐齐兵,赛晓勇. 创伤后应激障碍流行现状的国内外研究进展[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7,12(1):76-80.

[27] 李丹琳,张秀芬,王艳波,等. 甘肃省护理人员灾难救援应对特征的质性研究[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6,11(5):502-504.

[28]George SE,Lee M,Natalie LS,et al. The development of a model of psychological first aid for non-mental health trained public health personnel:The johns hopkins RAPID-PFA[J]. J Public Health Mana-gement Practice,2014,20(5):24-29.

[29]杨露,张艳,张娜,等. 灾难救援人员心理应激反应及干预的研究进展[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9,14(4):366-368.

[30]刘中民,王立祥,沈洪,等. 中国灾难应急医疗救援队伍建设专家共识[J]. 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2018,4(3):129-130.

[31]刘薇,张娜,史键山,等. 中国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建设的现状及展望[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7,12(9):873.

[32]刘红梅,张进军,姜保国. 特重大突发事件医学救援策略专家共识[J].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8,6(1):1.

[33]陈志刚,潘鑫,吴敏. 灾难医学、救援医学与急诊医学的思辨[J].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5,3(8):456-457.

[34]刘蕾. 我国护理人员参与国际灾难救援医疗救援的现状与建议[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8,34(17):1281-1285.

[35]钟清玲,蒋晓莲. 灾害护理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9-10.

[3]管晓萍,张利岩,王颖,等. 从参与国际灾害救援看全科护理需求[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7,2(3):188-190.

[36]赵炜,黎檀香,李学伟. 灾难医学救援方法论研究的新启示[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5,24(9):938.

[37]邓波,姜婷,王魏魏,等. 高校开展灾难救援的效果[J].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7,5(7):356.

[38]陈永强. 灾害管理中护士角色及灾害备灾的课程设置[J]. 中华护理杂志,2016,51(12):1518-1520.

[39]李秀华. 灾害护理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7-20.

[40]郑姣,刘万芳,高艳红,等。医疗巡诊模式在尼泊尔地震救援中的应用探讨[J].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5, 3(9):493-495.

本项目先后得到中国扶贫基金会、爱德基金会及北京平澜公益基金会的国际灾难救援项目基金支持,特在此一并感谢。

(来源: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