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组织 > 正文

紧握新时代发展机遇·建设新发展慈善成都 ——节选自《2019年成都慈善年度报告》

2020-09-10

一、把握时代脉搏,筑牢慈善发展基石

1.党政领导,资金支持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中共成都市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建立完善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现代治理体系的决定》强调要统筹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同时强调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完善稳定脱贫和防止返贫机制。

成都市2019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指标稳定增长,社会治理效能有效提升、社会保障更加完善、区域协调发展积极推进、“三城三都”建设成效初显。

2019年,成都市政府继续在资金上支持慈善事业发展。成都市安排民政部、四川省及成都市本级福利彩票公益金资助全市社会福利事业和公益事业共19326.47万元(其中:中央621万元,省级2111万元,市本级16594.47万元),公益金重点用于为老年人、残疾人、孤儿等特殊困难群体服务的社会福利项目和受助对象直接受益的社会公益项目;成都市市级财政扶贫专项资金共5000万元,其中用于村级扶贫资金3480万元、到户扶贫资金825万元、巩固提升扶贫资金及“扶贫保”保费市级财政补贴资金共695万元;成都市社会组织发展专项基金资助3500万元重点支持社会组织服务项目扶持、公益生态营造、社会组织发展、公益人才培养。

2.捐款捐物,全民慈善

2019年,成都市慈善会系统全年募集款物共计20970.98万元,其中资金8352.46万元,物资折价人民币12618.52万元。成都市慈善总会全年募集款物17044.75万元,其中资金5123.06万元,物资折价人民币11921.69万元。成都市22个区(市)县慈善会全年募集款物3926.23万元,其中资金3229.40万元,物资折价人民币696.83万元。

2019年,成都市红十字会全年捐赠总收入为288.53万元,总支出为47.53万元(含跨年度项目使用资金),捐赠收入用于公益事业的比例高于70%。

3.组织人才,专业支持

截至2019年底,成都市社会组织总量为12331家,同比增长4.76%,其中社会团体3665家,社会服务机构(民办非企业单位)8666家;成都市持证社工达到15546人,其中助理社会工作师11069人、社会工作师2421人,有2056人考取了社工员;成都市已累计组建并注册志愿团队25211支,同比增长5.19%,志愿者总人数累计达到2290233人,志愿活动总数累计达到309908场次,并建立全国首个志愿服务激励制度,推行“社工+志愿者”联动机制,全市2.4万余支志愿服务队伍在城乡社区开展服务。

4.社会治理,创新发展

自2014年成都市第一支社区慈善基金成立,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化运作”思路,各慈善组织不断健全完善社区基金运管机制,成都市社区基金数量进一步增长,截至2019年底,成都市慈善总会设立社区基金518支,成都市锦江区社会组织发展基金会设立社区基金49支,四川省红十字基金会设立社区基金72支,成都市武侯社区发展基金会设立社区基金49支,成都市邛崃社区发展基金会设立社区基金19支,成都市成华社区发展基金会设立社区基金18支,天府新区慈善会设立社区基金33支,青白江区慈善会设立社区基金24支,郫都区慈善会设立社区基金14支,龙泉驿区慈善会设立社区基金2支。上述单位共计设立社区基金798支。

社区基金会是发挥社区领导力,促成跨界合作来解决社区问题的独立慈善公益组织,发展社区基金会是突破当前社区治理困境,促进社区发展与社区居民参与的机制创新。2018年成都市武侯社区发展基金会成立以来,截至2019年底,成都各区(市)县又先后成立了6家社区基金会。

成都市2018年认证了12家社会企业,2019年认证了27家社会企业,共计认证39家社会企业,涉及社区服务、医疗健康、教育、养老、残障、生态保护、文化等多个领域。

二、刻画城市名片,创新慈善发展思路

1.党政支持,社会参与,构建成都市慈善事业发展的立体网络

成都市打造“友善之城·尚善之都”的城市慈善名片,构建和谐宜居公园城市离不开党政部门的支持保障和全社会的协同推进。一是党政部门支持保障。制度建设上,为慈善事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组织保障,构建了市-区两级慈善会系统,并通过慈善本土化和品牌化加深立体网络黏性,资金保障上,社会组织发展专项基金、城乡社区可持续总体营造行动资助资金、福利彩票公益金等为慈善事业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和发展空间;二是社会力量协同推进。支持社会组织、专业社会工作、志愿服务参与社区治理、扶贫攻坚等社会事务,引导社会企业、企业CSR部门参与到慈善事业中来。社会各界力量大力响应中央精准扶贫的号召,以物质帮扶、心理支持、技术援助、专家推介、产业发展等方式方法,扎根基层、链接优势资源,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提供各类对口帮扶服务,助力了脱贫攻坚工作的扎实开展。

2.开拓进取,创新思维,探索成都市慈善事业发展的前沿领域

开拓创新是慈善事业不断深化发展的一大动力,成都市积极开拓具有成都烙印的慈善领域,创新发展思维和路径。一是充分整合辖区资源,培育社区社会资本,促进群众参加社区慈善事务,有效回应社区需求,推动社区基金建立,探索成立社区发展基金会,如武侯区社区发展基金会。社区发展基金会是支持社区公益事业的输血者,也是培育社区社会资本的动员者,还是促进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鼓励居民维护社区共享权益的领导者,更是协调利益相关方潜在冲突、有效回应并满足社区需求的协调者;二是从全市层面推动社会企业发展,明确社会企业不因登记而因评审认定产生,出台了《关于培育社会企业促进社区发展治理的意见》(成办函〔2018〕61号),制定三年社会企业发展规划,确立首批试点区(市)县为高新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温江区等5个区,探索社会企业培育发展机制,积极营造支持社会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将社会企业纳入成都新经济发展基金支持范围。

3.多元实施,品牌发展,刻画成都市慈善事业发展的城市符号

募集慈善资金是开展慈善工作的基本前提和物质基础,也是慈善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成都市创新募资理念和资金募集机制,健全完善募集形式,衔接社会公益力量,构建党建引领、社会协同、全民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坚持社会捐赠、企业捐赠与个人捐赠相结合的募资策略,通过阳光系列品牌、慈善文化月、“为爱行走”、慈善一日捐、沙龙论坛、社区营造、慈善晚宴等品牌活动,激发各类捐赠群体参与积极性,不断扩大慈善资金总量,提高本土慈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形成独特的成都市慈善事业发展的城市符号。

4.友善之城,尚善之都,打造成都慈善事业亲民化的城市名片

随着“友善之城”印记的不断深化,友善作为一种慈善精神融进了每一个成都人的血脉。从普通市民到爱心企业、慈善组织、慈善工作者都在共同打造“友善之城·尚善之都”的城市名片。一是成都市民参与慈善活动方式更加多样化,既有常规的捐钱捐物、扶贫济困,通过慈善一日捐、阳光系列、慈善文化月等慈善品牌活动的开展,进一步优化了慈善理念的践行方式;二是“大慈善”的理念在志愿服务和各类社会公益活动得到体现,慈善服务方式更加亲民化。在成都慈善氛围的营造中,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老旧院落改造、社区微更新等项目的落地,都让慈善变得触手可及。这些项目按照循序渐进的城市更新理念,着眼社区和城市发展的基本情况,以群众需求和参与为导向,推动城市存量空间的活化与利用,唤醒社区文化记忆,在成都社会治理场景中刻画了成都慈善和文化的符号。

5.带头引领,协同发展,编写成德眉资慈善同城发展的新篇章

一是牵头战略部署,成都慈善为成德眉资慈善同城化翻开了新的篇章。2019年9月,在“积善成众·众善成城”2019年成都慈善文化月启动仪式上,成都市慈善总会与德阳、眉山、资阳共同签署慈善同城化发展战略合作协议,正式拉开成德眉资慈善同城化发展的序幕。成都、德阳、眉山、资阳将进一步加强慈善联结,通过建立慈善专项基金、打造特色慈善品牌项目、建立相互交流机制、共同推动慈善文化传播,推动成德眉资慈善同城化进一步发展。二是加强交流协作,成都牵头推动成眉德资慈善项目同城化发展。成都市2019年社会组织发展专项基金项目首次提出“社会服务项目资助的申报对象为在成都市各级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成都、德阳、眉山、资阳)内圈四市同城化和(成都、德阳、绵阳、乐山、眉山、资阳、遂宁、雅安)成都平原经济区8市整体一体化发展的项目,由在当地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与成都市社会组织联合申报。”成都慈善助力成德眉资慈善同城化,需要加强协调联动、构建工作合力,抓紧抓实慈善项目、慈善活动的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