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联合会动态 > 新闻动态 > 正文

中外学者畅想慈善未来

2017-01-16

把脉大势,预见未来。新年伊始,中国慈善联合会与新华网等联袂发起“2017慈善趋势百人谈”,广邀各路慈善英雄豪杰、有识之士,对中国和全球慈善前景和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分析,展望建议。来看看知名专家学者们对2017慈善蓝图的描绘!

何文炯:浙江大学教授、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中国慈善联合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我国慈善事业正在由精英慈善走向大众慈善。因此,要按照《慈善法》的精神,满腔热忱地支持和推进慈善事业走向大众化:一是培育大众参与慈善的内在动力,重点是慈善文化;二是建立更加有效的激励机制,重点是税制;三是创新慈善活动载体和活动方式,重点是有效的慈善活动方案设计,充分利用互联网。

丁元竹: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教授

十八大以来,特别是2016年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规范领导干部行为的党规政纪,包括创办和参与社会组织等,促使一些领导干部和离退休领导干部退出社会组织,这对于厘清政府与社会的边界、完善社会组织治理结构是一个重大机遇。社会组织应当抓住这个机遇,不断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加快提升自己的能力建设,履行好自己的使命。

丁建定: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根据世界慈善事业发展的基本轨迹,中国的慈善事业将在现有基础上走向逐步成熟的发展阶段,慈善的目标将从扶弱济困走向关注人类发展共同面临的环境、教育、健康等事业,慈善的管理逐步走向法制化和系统化,慈善的从业人员逐步走向专业化和国际化,慈善的发展也将对中国经济和社会进程产生更加积极的影响。

马庆钰: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副主任

理论界应推动厘清"实慈善"与"虚慈善"的区别,"实慈善"一定是来自个人意愿加私人腰包的慈善,而非来自所谓的"国库慈善"或"国企慈善"。除了国际援助有点政府间的慈善味道外,国家共同体内的国库和国企只是履行国家义务而决不是慈善义举。由此观而言之,中国的"实慈善"文化仍然路漫漫兮,中国的官办"虚慈善"改革仍然道修远兮!

孙洁:对外经贸大学保险学院副院长、教授

希望慈善扎根在广大民众,为和谐社会构建、为民众排难解困、救困济贫,做更多的工作。

顾林生:四川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执行院长

2017年面临了很多艰巨的任务,例如:如何落实中共中央与国务院关于推进防灾减灾体制机制改革方案和提高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如何引导慈善界等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减轻灾害风险?如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纪念唐山地震40周年关于促进我国综合防灾减灾的三个转变的讲话。最后,衷心希望中国慈善界在防灾减灾,减轻风险灾害等领域提供平台和发挥更大的作用,促进更多的企业和个人可以参与社会防灾减灾。

陆士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原党委书记、教授

志愿服务是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 2017年,需要积极推进志愿服务条例等法规的颁布;加强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建设,有效实现供需对接,为实现2020年注册志愿者比例达13%打好基础。同时,要着手建构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理论与实践体系,从理论、文化、内容、项目和管理等几方面加快建设,将志愿服务建设成为推进慈善事业,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基点。

张建伟: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保障系主任、副教授

随着中国慈善捐赠总量和大额捐赠不断增加,慈善资产保值增值的诉求日益强烈,既要充分发挥《慈善法》激活慈善信托带来的政策利好,满足家族传承财富与精神的双重愿望,又要大力促进慈善与金融的协同创新,开创新型金融产品与服务,扩大税收优惠政策实施范围,培养兼通慈善与金融的复合型人才。

钟仁耀: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

中国的贫困往往指物质上的匮乏,但人们心灵精神上的问题日趋突出。因此,2017年中国的慈善仅仅物质上的赠与是远远不够的,对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妇女等弱势群体更应该给予心灵精神上的关爱,这是中国慈善事业未来长期坚持的一个主要方向。专业人士应该具有抚平心灵受伤者创伤的义务,大众更应该承担起帮助他们回归社会的责任,让每个弱势群体不仅过上物质上的小康生活,更应该使得他们成为精神文化上的富有者。

贾西津:清华大学NGO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

2016年,《慈善法》和《境外非政府组织境内活动管理法》相继出台,2017年是见证慈善领域这两部重要法律效果的第一年。随着相应立法,慈善行业的生态也在发生微妙调整,行业结构重塑的趋势将逐渐显现,体制的、草根的因素,慈善组织、非慈善组织,境内、境外的分野,传统慈善、新慈善……这些维度如何变化,2017年值得密切观察。

李健: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基金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回首过去一年,政社关系全面进入“放管服”结合的新时代,相关配套改革紧锣密鼓地展开。一是以直接登记为标志的放松管制逐步延伸到行业型、枢纽型机构;二是以信息公开为基础的综合性、平台性监管体系稳步推进;三是以政府购买服务为抓手的社会组织支持与培育路径逐渐清晰。

饶锦兴:深圳社会组织研究院院长

《慈善法》确立了以慈善组织为主体的慈善事业运行机制,配套法规和执法能力决定着这部法是否能够真正有效促进中国慈善事业健康发展。尤其是在非营利组织法人属性没有民法典界定和公益性界定缺乏科学标准的前提下,对非慈善组织参与公益事业的合法性认定就成为巨大难题。中国进入真正依法行善的时代还有待于整个法治环境的改善,而规范行政行为恰恰是当务之急。

周如南:广州公益慈善书院执行院长

2017年中国的公益慈善将呈现出以下几个趋势。第一,规范化。依法治国原则在慈善领域得到贯彻,慈善活动,慈善募捐,慈善组织管理日益规范。第二,社区化。社区成为慈善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也和基层治理结合在一起,社区基金会、社区资助和社区社会服务成为主流。第三,社会化。公益慈善日益回归民间,慈善募捐市场机制逐渐形成,各主体基于服务能力而非行政资本获得资源成为常态。第四,互联网化。互联网+慈善持续推动社会创新,各种新慈善形态不断涌现,慈善模式的迭代演化更为迅速。

安耐德:马里兰大学中国事务主任

2017年将是中国公益慈善界繁忙的一年,国内外慈善机构需要适应新的政策环境。至于发展趋势,2016年的监管机制改革将在2017年结出累累硕果,那就是:一个更加规范化的慈善行业。2017年也会迎来能够提高透明度及提供创新型捐助渠道的多样化电子数据平台。我们希望看到国际交流的不断强化。中国的公益慈善行业仍在发展中,如果要在世界上形成自己的独特地位,则需要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交流与合作。 马里兰大学将继续提供这样一个共同学习交流的平台,将帮助中国成为世界慈善产业的创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