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际交流 > 交流活动 > 正文

驶向蓝海 中美慈善3.0模式(上)趋势篇

2015-08-11

2015年6月14日至24日,由中国慈善联合会与老牛学院携手斐蓝赛咨询(波士顿)公司、TPI慈善顾问公司共同打造的“中美慈善交流3.0”访学活动顺利完成。此次项目为期11天,共有20位成员,走访了美国的波士顿与纽约两座城市,开展了19项主体学习活动,7项社区文化体验。

此次“中美慈善交流3.0”项目主要是测量评估为主线,募款为辅线,参访了基金会、非营利组织、研究机构、老牌、新锐并存;项目采用讲座、交流、参观、体验等多种形式,此行中最大的亮点在于开启了“中美慈善交流3.0模式”,定制的“China Connect”环节,有基金会圆桌讨论、NPO挑战分享、中国项目展示、中国慈善与全球慈善对接等形式。

驶向蓝海 中美慈善3.0模式(上)趋势篇

作者:Helen Li(李颖生),斐蓝赛(波士顿)咨询公司创始人

(摄影:付海涛)

前一阵,我接受美国中文电视台邀请,就中美慈善3.0访学活动,做了个专题采访。我预计,中美慈善之间,3.0模式的实践是未来趋势,各种形式会越来越多。记者李州提问的角度和层次都非常好,我直接按照她的提问,扩充成文。上篇谈趋势,下篇谈实践,借此抛砖引玉,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参与到3.0慈善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中来。

美国慈善发展趋势

美国慈善事业发展比较成熟。关于发展趋势,业内有诸多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但比较通俗地说,我觉得可以8个字来描述:更好、更深、更新、更广。

更好:慈善机构不仅是行善,行善还要有效果、有效率,而且能够用数据来证明;

更深:越来越多的慈善家、慈善组织,他们不光是关注各种社会问题的表象,而且越来越重视从更深的层面去解决问题;

更新 :在这两个内部力量的推动下,同时由于技术进步、社交媒体繁荣、社会各部门互动日益频繁等外部条件的具备,慈善行业也出现了很多创新实践,譬如可汗学院、社会影响力债券、公益创投、社会企业、影响力投资、益公司、数字慈善等等。诸如此类的创新,方兴未艾,未来都会有很大的发展。

更广:大家意识到,现在很多社会问题错综复杂,绝不是某个组织单独能解决的,譬如美国普遍关注的公立学校教育问题,就不只是某个学区的问题;而环境问题,更是超越了国家的边界。所以,慈善行业日益强调合作,利用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共同解决问题。这个广泛合作,既包括业内机构之间的合作,也包括慈善机构与企业和政府的合作,以及跨国合作。一些基金会在资助时,甚至会专门考察非营利机构的合作历史、合作能力。

中国慈善发展趋势

我们中国历来有行善传统,主要还是「扶贫济困」这类活动。我们真正开始有组织地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出发去做慈善,历史并不长。但2008年之后,中国慈善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最近数据表明,2014年慈善捐款再度突破千亿元人民币;国内已经有4000多家基金会,年增长率一直在20%以上。

要说发展趋势,最显著的肯定是强势发展的这个势头,各方面的因素在合力推动,譬如经济发展,慈善资本增加;人们的财富观念发生改变、慈善意识不断增强;公益慈善机构的专业能力不断提升,行业系统逐渐建立;政府大力提倡和支持慈善事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总之,慈善发展是大势所趋。《经济学人》杂志一向擅长观察趋势,它在2010年就已经预言,中国的发展和影响,前30年看经济部门,后30年看社会部门。

另一个趋势是中国慈善将越来越多地走向国际舞台。去年潘石屹、张欣夫妇对哈佛大学的大笔捐赠、最近马云夫妇在纽约州购买的自然保护地,还有牛根生和家人创立的老牛基金会已经在非洲、法国、美国、加拿大开展项目等等。这些行动,很大程度上刷新了国际慈善社区对中国慈善的认识。

要指出的是,我一直用Google Alerts监测英文媒体中的「中国慈善」。目前进入「全球慈善」监测空间的「中国慈善」,主要还是有国际视野和前瞻思想的慈善家个人。我更为关注的是,什么时候中国慈善组织能作为一个主体力量,参与和影响全球慈善。对此我还是很乐观的。

中美慈善交流的3种模式

中国慈善界很早就认识到,虽然我们起步晚,但完全不必全部自己从头摸索,可以向海外慈善学习取经,为己所用。在我看来,这个学习过程也呈现了不同的模式:

1.0模式是「请进来」,请美国专家到中国、翻译书籍、教程、手册、报刊文章等等。这种模式主要是传递间接经验;

2.0模式是 「走出去」,我们自己走出国门,亲自去看美国慈善是怎样的。这种模式下,我们可以获取直接认识和体验 。

3.0模式,是指中美慈善实现双向互动,而且互动的时间、频率、范围和深度都大大提高。在这种模式下,中国慈善既是学习者,也是参与者和贡献者。

3.0模式的呈现,有几个重要的背景:

一是最近几年美国社会部门创新很快,很多模式也在破立之中。这就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在我们要学习的领域,有没有专家?如何识别专家?如果专家还没有确立,如何区别真实和噪音?如何选择最相关的实践进行学习?如何保持信息更新?

二是获取资讯越来越便利,很多最新的概念,可以一夜之间传递到国内。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这些概念,如何在中国落地、生根、发芽、成长?当显性信息开始过载时,我们如何能够获得更有价值的隐形经验?

三是国内公益慈善事业快速发展,国内出现了一批非常优秀的机构和实践,他们的经验,对于国际慈善社区也会有很大的启发和助益。而他们的智识,放在国际慈善社区的容器里,会产生更大的回响,反过来促进他们自身的发展。

四是更多新一代年轻人进入公益职场,与美国同行直接交流的障碍日益降低。

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对这些机会的把握,已经超越了1.0、2.0模式的承载力,需要有一种新的模式来适应。而3.0模式由中国慈善自己的目标和问题驱动,变单向为双向,变交流为互动,变跟随为参与,变一过性为持续性。这些变化为中美慈善打开了一片新的空间。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现代慈善历史短,发展快,因此中国公益慈善部门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反映在组织间、地区间、问题领域间、理念和行动间。甚至一个优秀的组织内部,使命、内部能力和外部环境,也可能还没有完全理顺。因此,这三种模式并不是「非此即彼」。恰恰相反,这三种模式,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会共存。

为什么要倡导3.0模式

我极力倡导3.0模式的实践和探索,最简单的原因可以是:这是一个充满希望、兴奋(自然也有艰辛)的新空间,当然得有先行者。每个时代都是这样,即使你不先行,也总有人会如此。你为什么不呢?

在这里,我想分享几个视角,比这个更「简单」的原因多几分思考。它们是基于我个人过去几年身处中美慈善之间的切身观察:

首先,3.0模式有助于实现潜在资源的杠杆式利用:目前中美慈善的交流学习,主要发生在对全球慈善有共同兴趣的机构之间。换句话说,如果把公益慈善机构的综合效能以金字塔做比,目前是塔尖和塔尖的互动。 而在美国,有一大批本土机构,虽然它们的服务对象、发展空间都不在国际,但它们聚焦的问题、采纳的科学依据、采用的途径、管理的经验,可能对国内的机构产生真正的启发,帮助国内机构实现「跨越式成长」。这些都是可能「点石成金」的资源,处于美国慈善金字塔的中上部,如果国内的塔尖资源,能够撬动这部分资源,其影响力将会无比巨大。

其次,3.0模式能为有效学习的道和术创造空间:2008年以前,我在企业就职。汶川地震中参与志愿者行动的经历,彻底改变了我的职业路径,于是在2009年秋天到波士顿大学商学院,开始MBA项目非营利机构专业方向的学习。这个过程,充满了陡峭的学习曲线,也有不少弯路。毕业之后,我从事慈善咨询和研究工作。这些个人经历,让我在过去几年中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如何快速地进入和把握一个领域,并学以致用。而这个过程,最深刻的感悟是,学习公益慈善,和任何学习一样,必须遵循和善用学习的道与术。而我们学习美国慈善,提升个人和组织绩效,也需要把握一些关键因素,譬如学习者为主体、「做中学」的模式、快速反馈机制、长期支持体系、社群学习等等。同时,商业领域的一些具体实践方式和工具,对于公益慈善机构的学习和提升,也会大有助益,如对标管理、明茨伯格的影子学习等。这些方法和实践在1.0、2.0模式下,施展的空间非常有限。

同时,3.0模式可以帮助我们解锁未来:麦肯锡发布过一个报告,由于中国经济发展所创造的机会,中国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的平均年龄,远远低于国外同等职位的同行。就我观察,中国社会部门也正在创造这个机会。一批兼具社会情怀和语言技能的80、90后,正在或必将成为中国在全球慈善中的中坚力量。放眼美国,和他们对接的同行,很多人年龄更大、资历更深,机构运作通常也成熟很多。无论对于国内机构还是人才本身,这既是机会,也是挑战。但遗憾的是,国内不少机构在国际交流中,误把语言技能当作职业技能。我曾亲见英语流利的年轻人因为缺乏对美国的「职场认知」(Professional Awareness)和「文化智力」(Cultural Intelligence),令所在机构错失良机。更让我扼腕的是,这些年轻人和他们的机构对此并不自知,甚至还有「自鸣得意」者。人才是中国公益慈善机构和整个公益慈善事业发展开启未来的一把钥匙。当下的社会部门,还不足以像当年外企培养职业经理人一样,为我们的青年人才提供系统的职业提升。在我看来,创造更多、更深的互动和合作机会,让机构和人才「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或许是当前最经济、最有效的方式。人才如此,机构也是一样。试看今天收获国际红利的企业,大到联想华为,小到沿海出口型企业,哪个没有经历出海之初的艰难磨合?既然如此,为什么不从现在就开始呢?

最后,3.0模式是担当历史使命的召唤:我做过一个研究,分析美国基金会近10年的国际捐赠的资金数额、流向的国家和问题领域以及参与方式,结论是国际慈善资本的重心已经转移,而我们已经脱节。中国慈善未来的走向、与全球慈善的融合、对全球慈善的影响,不能指望国际慈善来推动。相反,我们需要自我驱动,主动接入国际社区,为中国慈善创造更大的空间。

趋势篇结语

中美慈善之间,是一片未经定义的蓝海。这片蓝海,充满了无尽可能。 你的出海,可以有不同的出发点,甚至可以有不同的目的。一路上,会有风浪,会有挑战。可是,你要相信,只要出发,终将抵达。

你需要做的,是整理好行装,打包一些梦想、一些信仰、一些坚韧、一些好奇,现在就出发。返航之时,你会发现,你带回了一个更大的天地、一个更美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