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图片新闻 > 正文

王爱平副会长在中国慈善文化论坛上致辞

2016-11-18

尊敬的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在这美丽的金秋九月,和各位慈善界、学术界的朋友们相聚深圳这座慈善之城,共同探讨慈善文化这一具有厚重而深远的议题。我谨代表中国慈善联合会向各位参会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向长期致力于慈善文化研究、宣传和推广的各界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

中国的慈善文化源远流长,是“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的社会理想;是“仁者爱人”、“兼爱非攻”的家国情怀;是“守望相助,出入相友,疾病相持”的人际交往准则,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屹立不倒,始终跻身于世界大国之林,以慈善为精神内涵的文化传承功不可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现代慈善事业蓬勃兴起,成为中国社会建设的有生力量。随着《慈善法》的正式实施,中国慈善事业已经进入全面法治时代。发展慈善事业,既要有完备的法治保障,更需要有良好的文化氛围。因此,在全社会传播慈善文化,培育公民慈善意识,激励公民参与慈善,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课题。今天,我们欣喜的看到,以敦和慈善基金会为代表的一批有识之士已经开始关注、支持慈善文化的传承和建设。今天这个论坛,就是慈善主体多方协力,构建中国慈善文化理论体系的重要举措。我希望更多的慈善组织、行业组织、研究机构、爱心企业和媒体加入进来,共同建设我国慈善文化的思想体系,传播体系和支持体系。

一、树立中国慈善文化的理论自信。

每一个中国人都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承载着五千年的文明基因。中国历史上有大量的慈善思想和慈善实践。慈善组织、研究机构应深入合作,将这些中华传统慈善文化的精髓创造性转化,吸收借鉴发达国家慈善经验,与现代慈善理念实现整合,构建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慈善理论体系。要结合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实际,培养更多的慈善理论研究人才,开发更多的慈善文化研究项目,为中国慈善事业的繁荣发展树立理论自信,奠定思想基础。

提升慈善组织的文化传播意识。

二、传播慈善文化对于慈善组织来说是职责所在,更是宣传慈善项目和机构品牌的重要途径,在慈善事业发达的欧美国家,慈善组织往往是慈善文化传播的主要承担者。我们的慈善组织应把慈善文化传播作为重要业务,根据自身服务领域设计贴近大众,形式多样的慈善文化项目,充分利用公益广告、微博、微信等载体,联合明星、名人开展慈善宣传;基金会、慈善会等慈善组织要结合自身优势,资助社区组织开展慈善文化活动,将人们自发的善心通过文化倡导转化为实际行动,形成全体公民共同践行友善的生动局面

建立慈善文化教育的长效机制。

三、慈善文化需要理论根基,更需要长期引导和培育。高等学校、中小学校应依据慈善法,将慈善事业纳入课教学内容,将慈善文化融入德育教育和社会实践当中;爱心企业和慈善组织要加大投入,注重培养慈善文化研究人才,培养慈善文化的宣讲人才和传播人才。我们还将支持具有传统慈善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和慈善事业发达的地区建立慈善文化教育基地,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立体化、个性化、可持续的慈善文化教育机制,推动慈善文化进校园、进社区,是社会公众近距离接触慈善,了解慈善,认识慈善的社会价值。

四、激发中国年轻一代的慈善参与。

少年强则中国强,青年善则中国善,以80,90后为代表的中国的新一代年轻人正在崛起,他们更富有活力,更愿意参与公共事务,对慈善理解更为全面,是中国慈善事业未来的中坚力量。慈善与非营利领域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的青年实现理想,就业创业的新天地。慈善组织和各类媒体要增强慈善文化传播的针对性、互动性和趣味性,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互动性强、参与度高、传播速度快等优势,面向年轻人设计丰富多彩的线上线下的慈善文化宣传活动,引领中国的年轻人树立正确的公益价值观,使慈善成为年轻一代的人生信仰、生活方式和价值追求。

各位嘉宾、朋友们,我们已经看到,中华传统的慈善文化正在与国际慈善理念碰撞、交流,落地升华,茁壮成长,结果累累,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慈善文化是慈善事业发展的根本大计,需要政府、慈善组织、企业、社会公众携起手来,行动起来,用慈善的力量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改善人民的生存环境,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深厚根基与强劲动力。

最后预祝本次会议圆满成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