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15年专题 > 广州峰会 > 新闻资讯 > 正文

中国慈善论坛广州峰会聚焦“社区慈善+”

2015-06-11

  

  “社区慈善的未来模式是什么?怎样做好‘社区慈善+’?”9日,中山大学小礼堂,由中国慈善联合会、广州市公益慈善联合会共同主办的中国慈善论坛广州峰会带来了一场思想盛宴。来自公益慈善领域的学者、慈善组织负责人以及政府部门人士,共同围绕社区慈善开展讨论,探索其发展的“未来模式”。

 

  广州市公益慈善联合会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峰会将为探索社区慈善在创新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促进国内外经验交流和模式分享,推动我国慈善事业向基层化、专业化、纵深化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围绕“社区慈善+”

  探讨慈善未来模式

  

  近年来,随着我国创新社会治理工作的推进和大量基层慈善组织的涌现,社区慈善服务已经成为群众迫切需要、政府积极支持、行业密切关注的慈善事业发展新趋势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新思路。目前,广州、深圳、天津、成都等地已开始对社区慈善的模式进行探索。

 

  本次中国慈善论坛广州峰会以“社区慈善+”为主题,从“全球视角下的社区慈善模式”和“中国社区慈善发展的模式探索”出发,分为“社区慈善+政府”、“社区慈善+社会组织”、“社区慈善+企业”三个模块,探讨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参与社区慈善的理念、方式和经验。

 

  据了解,中国慈善联合会十分关注和支持社区慈善模式的研究、倡导和推广,并于今年在天津市举办了以“中国社区基金会的未来发展之路”为主题的“中国社区基金会与社会创新治理研讨会”,在台湾地区召开的“海峡两岸暨港澳慈善论坛”上举办了“社区再造构筑慈善文化”分论坛,分别从社区基金会和社区营造两个方面探讨了中国大陆及港澳台等地区的社区慈善模式。本次广州峰会是前两次会议的延续,也是对社区慈善发展模式进一步深入探讨。

 

  促进社工社区

  社会组织“三社联动”

  

  英国社会创新家迈克尔·诺顿在此次峰会上介绍了英国发展社区慈善与社会创新的经验。他说,社区慈善应该如何去做?一般而言,社区慈善有两个途径可以选择,首先是传统的方法,由基金会、企业、政府以及个人直接捐钱;另一种途径是社会投资,有人把钱投到相应的慈善项目上,如果投资有成效并且能收回资金,他们就继续把收回的资金投入下一个项目,形成“循环利用”。

  

  据诺顿介绍,在英国,社区基金会遍地开花。社区基金会得到政府的支持,实行独立运作。社区基金会内部设立监事会,监事会中的人员是来自当地社区的重要人物。人们希望在自己生活的社区里面能够通过自己的工作让它变得更好,这样社区也会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回报。包括居民、企业等在内的相关方,他们共同的想法都是让生活更加美好,打造一个更好的社区。社区居民可以把时间和精力贡献出来,为社区带来更多的价值。

  

  “我们为什么聚焦于强调社区公益?”中山大学中国公益慈善研究院智库中心主任胡小军在发言中说,“社区治理是整个社会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的内在要求。当前的社会建设是以民生为导向的,涉及的层面非常多,如果说要找到两个最重要抓手的话,第一个就是社会组织的建设,第二个则是基层基础设施的建设。我们强调社区公益,是期望公益和慈善真正落地,帮助有需要的人群。社区公益强调社区的‘自组织’、有效参与及志愿行动。发展社区公益正是将公益慈善做实的重要手段和方向。”

 

  胡小军认为,基于广东的实际,在社区公益推动的过程中,要构建3个体系。第一是捐赠的体系,包括发动本地资源,建立社区公益基金、社区基金会,在社区开展“微创投”活动,使小额资金注入社区社会组织,激发它们的能量。第二是服务的体系,不仅包括社工给居民提供服务,而且还要发动居民参与志愿驿站服务,参与居民自助或者互助的过程中,建立志愿者团队。第三是组织的体系,发挥各类枢纽型组织、一线社工服务机构的作用,促进社工、社区、社会组织的“三社联动”。

 

  广州市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报告发布,截至2014年底——

  广州共登记注册社会组织7067个

 

  在中国慈善论坛广州峰会上,由广州市慈善服务中心编写的《广州市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报告(2015)》公开发布。从2013年开始,广州每年出版一本慈善蓝皮书,此次发布的已是第三本。广州市社会组织联合会会长蔡禾在峰会上介绍了慈善蓝皮书的主要内容。

 

  广州为全国慈善事业改革探索地方经验

 

  该报告全书共20多万字,共6个章节,全方位、多角度展现了广州市2014年的慈善事业发展历程。其中,第一章是总报告《社会治理视野中的广州公益慈善事业发展(2014)》,在社会治理视野下,回顾总结了2014年广州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整体特点和未来趋势。其余章节为关于广州市募捐发展、社会组织公益创投、福利彩票事业发展、企业公益发展、义工发展和社会组织慈善捐赠税收政策等6个主题的专题报告、关于广州市海珠区、南沙区及越秀区经验的区域报告以及案例分析等。

 

  蓝皮书认为,广州是一个具有深厚岭南文化积淀和民间组织活跃传统的南国重镇,深厚的慈善传统与现代慈善理念的不断融合和浸染,造就了广州慈善的丰饶土壤。广州紧跟国家深化改革的大背景,结合实际,稳步推进慈善管理体制改革、慈善运作机制创新,慈善事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2014年广州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引领下,在慈善组织的注册登记、慈善募捐、购买服务、慈善监管、公益支持等方面深入改革探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取得了显著成效,分别体现在:民间化,促进慈善组织蓬勃发展;市场化,实现慈善资源有效对接;协同化,创新政府培育扶持机制;社会化,健全慈善行业监管体系;专业化,提升慈善组织发展能力;透明化,打造阳光公信慈善城市。

 

  蔡禾认为,广州2014年的公益慈善事业发展传承发扬岭南传统慈善文化,兼收并蓄现代慈善理念,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新的起点和动力,积极作为,敢于担当,为全国慈善事业改革探索了地方经验。

 

  出台社会组织管理办法在全国影响重大

 

  蓝皮书指出,2014年,广州被民政部列为全国社会组织建设创新示范区之一。以此为契机,广州坚持“有序放开、有力扶持、有效监管”的工作思路,进一步深化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改革,建立健全社会组织培育扶持制度体系,进一步营造社会组织良好发展环境,支持引导社会组织发挥作用,强化社会组织综合监管,创新社会组织党建,社会组织发展继续呈现稳步增长、健康有序态势。特别是在2014年10月30日,广州市政府颁布了《广州社会组织管理办法》。这是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率先以政府规章形式制定出台的第一部社会组织管理办法,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蓝皮书指出,广州市社会组织特别是公益慈善组织迎来了又一个发展“黄金期”。2014年底,广州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7067个,相比2013年增长10%左右。社会组织专职工作人员数量持续攀升,每个组织平均拥有专职工作人员达5.6名,大专以上学历占80%,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趋势明显。截至2014年3月,全市社会组织中有专职人员33029人,会员698134个,全市社会组织总资产计约9604001万元。共有108个市本级社会组织具备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和购买服务资质,220个民办社会工作机构、70多个民办福利机构承接政府购买服务,为群众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专业化服务。社会组织在承接社会事务、协同社会管理、强化社会自治、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坚持民间化社会化透明化方向

 

  近年来,广州市坚持民间化方向,促进慈善组织蓬勃发展,在全国率先全面放开慈善组织登记,颁布实施《广州市募捐条例》,开放慈善组织公募权;坚持市场化方向,实现慈善资源有效对接,倡导“政府搭台、慈善组织运作、社会参与”的理念,举办2013年、2014年两届广州市慈善项目推介会,对接慈善项目770个、募集慈善资金7.47亿元;坚持协同化方向,创新政府培育扶持机制,开展社会组织公益创投,实施幸福社区公益项目资助计划,设立扶持社会组织发展专项资金,激发民间慈善活力。

 

  同时,广州还坚持社会化方向,健全慈善行业监管体系,推动成立全国首个地区性独立第三方慈善组织社会专业监督机构广州市慈善组织社会监督委员会,组建广州市公益慈善联合会;坚持专业化方向,提升慈善组织发展能力,打造慈善组织培育孵化平台,建立全国首家公益慈善书院广州公益慈善书院,成立国内首个由政府指导、高校合作、社会参与的广州社会组织研究院;坚持透明化方向,打造阳光公信慈善城市,建设中国慈善信息平台广州分平台,开发广州慈善微信公众平台,尤其是2014年6月,广州市建立了全国第一个以政府名义发布的慈善募捐透明度评价指标体系,对慈善组织募捐活动透明度进行评估,并向社会公布评价结果,进一步提升慈善透明度,增强慈善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