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17年专题 > 文化论坛 > 往届回顾 > 正文

传统文化和现代慈善的互通共融——在中国慈善文化论坛(2016)上的致辞

2017-08-23

各位嘉宾、各位同仁:

上午好!欢迎和感谢诸位能够出席本次中国慈善文化论坛,今天可谓高朋满座,群贤毕至,作为联合主办方,敦和基金会感到十分荣幸,也很高兴借此机会能与大家相聚在深圳慈展会。

这次论坛的核心关键词是“慈善文化”,这四个字,静态地可以理解为“慈善领域的文化”,动态地也可以理解为文化与慈善的交集。2015年,敦和基金会确定了发展战略,以“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人类和谐”为使命,主要业务方向为弘扬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我们也在观察当前的公益慈善领域,思考怎样用传统文化来更好地促进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我们有以下观察:

第一、西方理论与本土文化的割裂。在中国,现代化的慈善组织批量诞生不过几十年时间,发展时间较短,理论建构较不成熟,且在工作中大量借鉴了西方慈善理论,缺乏中国本土文化的根基和理论支持,慈善行业乃至社会各界对慈善文化缺乏共识。公益慈善的相关学科建设比较迟滞,能够引领研究深入发展的学者群体也相对固定,亟需新生代和后备军的加入。

第二、公益与文化的割裂。当前,公益行业整体生态链尚不完整,行业伦理规则还未形成,缺乏厚实的文化根基及明确的发展路径。具体表现在,很多公益从业者的自我定位不够清晰,价值感和自信心不够坚定,实际运作偏离宗旨的现象很多。因而,公益慈善行业亟需塑造灵魂,打通经脉,发育筋骨。

第三、现代与传统的割裂。中国有着悠久的慈善传统,义田、义庄、育婴堂、修桥铺路、舍茶施粥等中国特色慈善与传统文化水乳交融,极具研究价值。直至当代,传统民间公益也一直在默默地坚持,守护着这个时代最温情的角落。只是在西方公益、官办慈善等的冲击下,其面目难以完整地呈现,导致社会出现了诸多误解。我们需要寻找传统公益的真正源流和主脉,以便更好地促进传统文化和现代公益之间的传承。

基于上述观察,为了更好地支持公益慈善行业的发展,2016年年初,敦和基金会在原有的国学传承、公益支持两个资助领域之外,新开拓了公益慈善文化领域的资助项目。这一新的资助领域的主要理念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促进公益慈善领域的本土话语体系、理论研究乃至应用工具开发。通过论坛、研究、课程等项目形式,支持公益文化领域的专家学者、智库和学术新秀,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和实证深入研究,倡导公益伦理、规则和文化,注重公益从业人员的身心修养,提升公益价值自信和专业能力,为公益行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2016年,我们与各家合作伙伴精诚合作,相继推出了“中国传统公益探索与发现”项目、资助青年慈善学人的“竹林计划”、在“世界智慧日”文化节上的“智慧与公益”论坛、“中国传统文化与公益理念的发展趋势研究”等精品项目,今天在本次论坛上,这些项目的阶段性成果也将向整个行业和全社会进行展示。

敦和基金会在2015年的战略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国学引领公益、公益贯彻国学”的资助理念;2016年9月1日起《慈善法》正式施行,其中的第一条就开宗明义地提出了“发展慈善事业,弘扬慈善文化”,这让我们更加坚定了当初的信念,对未来充满信心。用东方智慧为公益人士立心,用东方智慧为公益行业立命,希冀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让传统文化为现代慈善插上隐形的翅膀。

谢谢大家!预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敦和基金会 孙春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