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17年专题 > 文化论坛 > 案例及拓展 > 正文

程伟

2017-08-30

儒家伦理与慈善精神

南通中华慈善博物馆陈列部主任程伟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还有各位慈善领域的同仁,我研究的课题是儒家伦理与慈善精神。

刚刚听了三位老师案例的分享,我非常钦佩大家在慈善具体工作当中所做出的贡献。冯永锋老师的众筹可能筹的不是钱,而是人心。在传统社会的时候没有网络,不好搞众筹,但是传统慈善文化当中,它更加倡导慈善是一种生活方式。我们在一些慈善的一些收藏品上面会发现,有很多的善和积是联系在一起,有的牌匾写的积善承德,有的是积善于性,有的牌匾干脆就是积善,善和积联系在一起,就是说这个善行是需要累积的,一点一点去做。在传统社会当中,日常的小事都是善行,所以不仅有劝善书,还会有功过格,把自己日常的善行积累下来,当我们把这个善作为自己一个日常生活方式的时候,可能众筹这样的文化也就更容易发展起来。

贺永强老师说的爷爷奶奶一堂课,我理解有点像一部有声的家训。现在社会节奏比较快,可能文化跟代际之间的传承不是特别的有效。在传统社会当中,长辈把自己的人生经验、人生经历告诉自己的后辈往往是通过书写家训的一个方式,像我们熟悉的了凡四训原先也是了凡把自己的人生经历告诉自己的儿子,写了一个立命篇,后来清代人把它的另外几部分编在一起,成为一部劝善书。无论是爷爷奶奶一堂课,还是古代的家训,文化代际传承有它的一些特点,或者说是它的优势。第一个,文化代际传承不是圣人之言,往往都是身边人身边事,以事说理,比较容易让晚辈来接受,比较容易转化成人的实践。第二个,这些爷爷奶奶或者是家训的专业学者,他们往往是在人生的晚年回过头来看自己人生的经验,所以对很多问题认识非常深刻。例如很多家训当中对于财富的代际传承看的非常的透,往往会有一句话就是说“以财以子孙不如以德以子孙”,就是说把钱留给子孙不如教会他做人,不如以德以子孙,往往都有这样的一句话。第三个,文化代际传承不仅是提升个人的修为,还具有有教化地方风俗这样的一个功能,这个是古代家训和爷爷奶奶一堂课都具有这样的特点和优势。

汤敏老师说到新乡贤。随着城市化的加快,村落在消失,乡贤也在消失,这是值得思考的。刚刚汤敏老师也提到在地化,南通的张謇原先发展南通地方的时候也提出过村落主义。他发展地方的时候是通过发展农村、发展农业的方式,农工商协调发展这样一个方式来实现地方的自治, 这个可能也是现在需要向近代借鉴的一个地方。

这是刚刚对几位精彩案例的感想。

我所在的慈善博物馆在江苏南通,而很多人也会有一个疑问,就是说中华慈善博物馆为什么是在南通。其中有一个原因与张謇近代清末状元密不可分,张謇中了状元之后没有走学而优则仕这条道路,而是在南通地方上办厂、经商,并且来经营地方自治。他曾经讲一句话叫“窃謇以国家之强,本于自治,自治之本,在实业教育,而弥缝其不及者,惟赖慈善”。他把实业、教育和慈善这三个作为经营地方自治三个维度,所以他在南通办了一大批近代慈善机构,许多在当时是全国第一的,所以南通也被称为近代慈善事业的发祥地。第二个南通是文博之乡。1905年,南通博物馆是国人置办的第一所博物馆,比北京的故宫博物院还要早20年,现在南通大大小小有30多座博物馆,也有一些国家级的博物馆,所以也是个文博之乡。

我的课题叫儒家伦理与慈善精神。我主要是从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和自然五个方面来说儒家的伦理文化当中有哪些慈善的精神。重点是从个人和家庭这样两个层面来讲。从个人来讲,儒家推从君子之道,看很多为慈善人物所写的传记,往往会有一句话,说这个人是笃实君子也,他这个人是一个君子,这个君子的人格可以讲在儒家文化当中离普通人最近的一个理想人格。这样的这个人格当中有这样五个方面:重德、倡爱、尚义、与人为善、安贫乐道,这五个方面当中都有慈善的利他的精神在里面。

首先君子是重德,《论语》中也是说到“君子怀德”,德是君子立身的基础,德它不是天生的具备,王阳明曾经有一个比喻,把种树和种德,种树必培其根,种德必养其心,它是要自己后天自身的一个培养。 这个培养一方面要靠自己的自律,另一方面是向外的学习,还有一个要把这个德转化为一个实践,叫讷于言而敏于行,把自己崇高的品质要转化为实践,而不是只说。

还有倡导爱,爱是仁爱,是儒家的仁爱思想,这个在经典的典籍中是不乏记载的。这是清代的一个制版(图),上面写的是仁者无不爱,凡爱人爱物皆爱也。故其所感甚深,所及甚广,在上则人咸戴焉,在下则人咸亲焉,已逸而必念人之劳,已安而必思人之苦。万物一体,痌瘝切身,斯为德之盛,仁之至。我们可以看到,古人的仁爱思想里面,有着推己及人这样一个理念在里面。关于仁爱,有些人以为离普通人比较远,可能是难以实现, 孟子做过一个比喻,携泰山以跃北海,就是要把这个泰山夹在胳膊底下,我要去跳过北海,如果说不能,呈不能也,是真的做不到,如果说为长者择肢,为他揉揉胳膊这种事如果是做不到,非不能是诚不为也,所以说的我欲仁,斯人至矣,就是说心中有一个善念然后才是转化为善心。

下面简单快速说一下,还有君重义,关于这个义和利很多学者有过表述,我对他理解是四个方面,先义后利,义重于利,以义取利和舍利取义。

还有与人为善,就是忠恕之道。忠是讲尽己之为忠,我尽可能去帮助他人,这个是叫做忠。推己之为恕,我要换位思考,这个是恕,这个横向的,还包括对自己不同人生阶段一个思考,故君子少思其长则务学,老思其死则务教,有思其穷则务施,在富有的时候应该考虑到贫穷的时候,致力于广施恩惠的意思。

还有安贫乐道,君子不一定占有多少财富,但是可以贫穷而至广。它是忧道而不忧贫,更在意的是财富如何的分配。第二个从家庭的层面,一个是慈,还有一个是孝,慈主要是突出长辈对晚辈的爱,慈善这个词大量出现是晚清时候的事情,而最早的慈善在中国出现是佛经当中,在3世纪的上半页,那个时候和现在的慈善意思不一样,但是从字面上来看意思都是相通的,都是说的内心的爱。原来是将亲情之爱,后来变为对他人之爱,逐渐扩张。孝是晚辈对于长辈的爱。所以说慈孝的伦理从横向来看他是倾心爱人,从纵向来看的话一方面是慰藉先祖,另一方面是教化子孙。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