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17年专题 > 文化论坛 > 跨界分享 > 正文

邓飞:建立社会的慈善文化基础

2017-08-14

知名公益人,微博打拐、免费午餐等公益项目发起人邓飞

 

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这六年我的跨界公益故事。之前我是一个调查记者,并且从来没有想到会离开媒体。2010年的年初,我在贵州的山里面看到了饥饿的孩子们,当时刚好微博兴起,我在微博开始去写孩子的困境,还有怎么样去改变。结果出现了了很多人愿意捐钱,出现了很多愿意来参与进来帮助他们。于是我无意间就到公益圈里面来了。既然有这么多人参与进来,我们必须要做这个事情,之后联合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开始了公益之路。刚开始做公益的时候,我可以说是三无人员,没有资金、没有公权力、没有公益常识。当时有一个感觉,叫秀才带兵,不知道从何下手。 但是我想既然决定要做公益,就把它做好。

首先分析一下我当时的优势是什么,一个媒体人来做公益他的优势是什么?首先,毫无疑问我能写,那个时候我还不能说。我能写文章,取标题,给我们的项目取了一个标题“免费午餐”,大家一听就明白了,后来“让候鸟飞”、“ 大病医保”、“ 医农计划”、“ 会飞的盒子”,所有公益项目的名称都是我取的。第二,我们能讲故事。要把这个故事讲出去,动员影响更多的人。第三个优势,就是强大的价值观和文明。人们去体验一件事情的意义,比如“免费午餐”项目,不仅仅给孩子一顿饭,而是给他一种有尊严的生活,让他能够成长起来,为国家做一个人力投资,这就体现了价值观和文明。“大病医保”项目是希望每个孩子都有尊严有质量的病有所医,公益界在做公益的时候一定要自己能够把自己感动,我们能够发现这个事情的价值,才有可能去打动影响其他的社会人群。所以价值观和文明是我们血液里面的东西,这也是一个优势。有了这三个优势,其实我们也有短板,有非常大的短板,人都是有局限的,我们要面对自己的短板,但是不需要去弥补我们的短板,而是把长板做到极致,去联合其它领域的长板,我们要跨界,要合作起来。怎么样跨界合作?谁能够给孩子们做饭?学校,而不是我们。所以说把学校联合起来,让学校变成免费午餐的执行方。把政府联合起来,让他们成为出资方,就会把政府的整个体系调动起来。把孩子变成我们的监督者,我们会给孩子打电话有没有吃到饭,孩子就变成我们的监督员、传感器。网友在微博上面给我们不停出主意,最后把网友的经验意见凝聚起来,变成了四条准则:师生同食、就地取材、透明公开、村校合作就可以解决饭菜安全的问题和资金安全问题,形成一个合作的模型。后来我们在乡村学校里面发起一系列的儿童项目,全部都是采取这种合作的方式。

2013年,我去读了一个商学院,在商学院里面我们去反省公益的局限,公益去帮助孩子并没有解决孩子根本的问题,孩子根本的问题是他们家里的收入问题、经济问题、县域发展的问题。所以在商学院里面我们再一次跨界合作,我们把工商业联合起来,我们联合了中欧商学院的教授和校友们,我们组建一个新的平台做了一个“e农春天”项目。游客请进来,土货卖出去,让孩子的父母组建合作社,去生产农产品,然后把他们卖给信任我们的捐款人,实现一个闭环。告诉捐款人一个道理,购买就是做公益,消费也能帮孩子。我们的捐款人变成了分销员,变成出售员,把商业的方式结合公益的情怀,就实行了第二次的跨界合作、跨界融合。

之后,我们发现了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在县城里面找不到年轻人,在乡村去做商业、做公益也没有年轻人。所以我们想到了教育培训,教育培训才是对本地真正变革的根本之道,所以我们到了第三个层次就是做教育培训。在乡村、在县城里面培训什么?第一,培训当地的公益组织,能够具备执行能力,能够把“免费午餐”,“大病医保”等公益项目在本地区落地,帮助我们去执行,成为我们的手足。第二,要培训当地适农的年轻企业家或者创客,让他们具备生产和销售的能力,让他们成为我们的供应商,成为本地经济发展的主力。他们有钱以后再给本地捐款,变成一个慈善家。教官怎么来?再一次跨界合作,在座有很多伙伴都是我们的公益讲师,冯永锋、贺永强、大北、壹零,都是在公益界做的很好的少壮派,把他们联合起来,把他们拉到乡村去做培训。并不需要多么高深的理论,在一个县城里面需要的是实战派,领先他们几年,先教他们怎么活下来,怎么做执行,然后慢慢的一步步的进化。在乡村怎么培训创客?怎么培训他们做农产品?我们发现中欧MBA三四十年以后有大量的学员、企业家他们已经退休或者提前退休了,这个群体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知识。他们希望能够有新的一种生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所以我们组建一个讲师志愿队,把中欧商学院的教授,中欧商学院的这些退休或者提前退休的企业家、高管组织起来,把他们带到中西部开始做培训,我们做了一个新的组织,“农业创业营”,简称农创营,再一次实现跨界的合作。

这三个板块都是我们把政府联合起来,商业联合起来,一起去解决问题。很多社会问题是一个复杂的多因一果,所以需要一个系统的方法去推动解决。公益界只是一个领域,如何说不能立体联合,就只是一个平面,注定解决不了问题,走不远。

今年发生两件很重要的事情。第一,“免费午餐”开到非洲去,我们不想在国内筹款,不想和大家打架,因为有人会骂我们说国内的孩子都没解决好,你跑到非洲去。我们就想到不能在国内要钱,我们到美国注册基金会,找美国人去要钱,到欧洲去找欧洲人要钱,但是这个钱我们不会拿到中国来,我们不想变成境外势力,于是我们去非洲。我们就把海外的留学生,把海外的华人家庭把它融合起来,实现一个共同创造,华人新的形象,中国新的势力,服务人类,帮助世界。

第二,我们在看中了一块地,计划做公益界的根据地。之前我们在杭州做公益小镇,都是虚拟的线上的融合和合作,但是我们需要公益的产业园,公益的根据地,要不然每一个公益组织都是游兵散勇、孤魂野鬼。所以要联合起来实现真正的产业协同,公益跨界融合,实现产业化,这是我们要做的事情。

最后讲16个字,这是我们这6年来跨界合作一个心法。

第一句话是转换关系,我们把政府变成我们的伙伴,把孩子变成我们的监督员,把学校变成我们的执行方,我们把利益相关方变成对我们有帮助有价值的合作方,转换关系。

第二句话是优化结构,关系转变以后整个组织结构发生巨大的改变,它没有边界,一切以解决问题为导向。

第三句话是共同创造,融合起来以后就共同去实现一个目标,实现创造。

最后一句话是融合改变。

这就是我跟大家讲的故事,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