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17年专题 > 文化论坛 > 主旨发言 > 正文

高丙中

2017-08-14

 

现代国家与公民善道: 全民慈善的三个维度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高丙中

我接到邀请通知时特别高兴,这个会议的主题很有分量。“善道”是吸引我来参与这次论坛很重要的一点。慈善在现在的发展阶段,被视为在主流社会、国家的主体制度之外的一个补充性领域。国家的基本制度、基本国家目标和慈善公益的关系,很多时候看起来是外在的东西。“善道”,把慈善公益领域放在一个很“高”的位置。在中文里,“道”这个词是很高大上的,涉及基本、核心、主体,绝对不是细枝末节的层次,比如大道、正道。我今天的思考,就是要把善道放在这样一个位置来考虑。

之前看敦和基金会的介绍,陈理事长写了一段话:一定要办成百年的基金会。我觉得他在里面还表示:一定要想到一百年之后,我们是怎么样,我们会怎么样。在中国,结合我们自己国家表述的这些观念、概念,就是:小康之后怎么办。

我们在北大社会学系工作,跟费孝通先生有很直接的渊源。他很多年来一直在说:作为知识分子,我们要思考的是小康之后要怎么办。我们原来提“温饱”、提“小康”。“温饱”,一定要把肚子吃饱,把个人顾好;小康是要家庭顾好。温饱首先是个人的事情,得活着;小康顾好个人之外,顾好家庭,是过日子。但是小康之后,应该是善道大兴。

善道核心的东西是:大家相顾,顾好大家。这就说到我的副标题包含的公民慈善。公民慈善就是全民慈善,因为我们跟国家的关系,国家给我们公民的平等身份。我们以公民身份与国家约定关系,我们与国家之间要有平衡的权利与义务,公民相互之间就是相互善待。国家善待我们每一个人,国家也支持我们每一个人之间的相互善待。这个是公民身份与慈善公益结合的一个基本内涵。

用“善道”,用“小康之后”的追求来思考慈善公益,我们一定要把慈善公益当做国之大事。它不是补充性的一个边缘性的领域,它是国家的正事。国家要以此为目标,其他都是手段。现代化,GDP都是手段。它的目标是国家善待每个人,让我们每个人有条件、有机会相互善待。不可能有一个比这种社会更好的社会。慈善公益是国之大事,就是要把它变成国家的目标,变成国家在发展过程当中来衡量它的发展水平是不是走在正道上的指标。

我是第一次参加这个论坛,我看论坛的材料,好像前一届也在用“善道”这个词。我想把它放在慈善公益中讲,它表达的就是作为现代国家的制度核心的慈善公益。

慈善、公益,正好是主办方名称的内容。中国慈善联合会用的charity,慈善。我看敦和年报,觉得它更多是“philanthropy(公益)”的定位, 这个概念包含慈善,但是还要包含公益。

国之大事,只是想引一个中国传统的说法。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国家大事就两件:一个祭祀,讲礼仪性的东西;再一个就是打仗。祀是对内,戎对外。套用这个说法,今之国之大事,在慈善与外贸。这个时代,战争是非常愚蠢的,无论如何都是老百姓倒霉。战争必将要死人,死谁家的人呢?都不愿意的。在现代,尤其二战之后,趋势是战争在减少,尤其大国之间的战争在极度的避免。人类文明进步到今天,大规模的武装冲突应该不再发生。大家跨国发生关系要基于自由交易,我们就用外贸这种词来表达。

我基本的意思是想说,慈善不是小恩小惠,不是“好人好事”这个层次的东西。“好人好事”这个层次,当然有。但是在现代国家的意义上,慈善是一个更根本的东西,它远不只是表现为小恩小惠与好人好事。很多时候讲慈善公益,我们更加偏向公司慈善,精英慈善,少数人的慈善,我们这个社会更多时候是这样子。“给”跟“受”是分开的,给出的人跟接受的人是两波人。这个不是现代国家常规的体制,更不是说未来常规的可能性。慈善公益更多的时候不是对方缺,需要这个慈善公益,很多时候是我想“给”出的,首先是我给的需要。再多的人,作为需要慈善公益来服务的人,他有再多的需要,如果你没有“给”这个需要,是不构成现代平等意义的给与受的关系的。“给”这方没有内在的需要,这个平衡结构是不会发生的。所以我觉得很多时候讨论慈善公益,要考虑怎么样走上全民慈善。全民慈善是相互之间,互相给出与接受的,我们都是一身二任,既是给的人,也是受的人。而不是让特定的人只能是给或受的一方。

在这里我想特别强调一下,因为我们太多时候讲经济,讲发展,讲经济指标这些东西,这不该是一个现代国家的全部主流话语。一个国家首先是一个道德体。它固然也是一个经济体,但是经济体经营东西是为了道德体,是为了道德上成就自己来做工具的。有些时候我们太强调这个工具,而把目标淡化了。最起码在公益这个圈子里面,我们要把主次颠倒过来,通过传播,使它成为社会的常识,成为常规的状况。

我顺便发表一点评论,社会最大的问题不是温饱问题。饥饿,大规模饿死人,不是社会的自然状态,恰恰是现代社会“折腾”才出现的状况。如果生活确确实实很悲惨,小康是一个很好的理想。但是它确确实实是一个历史阶段,“小康”这个概念还是轻视了人的社会性。人在家庭之外是需要公共的社会生活的。我们这个社会,慈善公益的观念与支持慈善公益的制度还没有匹配起来。

全民参与的慈善公益是现代国家的一个善道。现代国家是以普遍主义的相互善待或者全民公益为基础的,慈善公益不是特殊人群的事情。

我现在回到要说主要的三点。考察公民善道有三个维度:向善之心,行善之力,乐善之俗。

向善之心人皆有之。现代政治哲学有一个推论的基础,假设人类社会源自一个自然状况,其模型是一个野蛮的丛林,但是恰恰忽略了,人之所以为人,对他人是愿意送礼,乐意送礼的,在任何社会,大家都有送礼的冲动,礼尚往来。任何社会都有这个基本的东西。我们假设人的自然状态把它只是当丛林,实际上这个是片面的,同时我们的生活也是一个礼物世界,这是一个很关键的东西。这样看来,乐于给与,向善之心,人皆有之。问题在于我们的制度,能不能让向善之心的善能够表达出来。

行善之力则各不相同。我们的社会常常拿钱来衡量慈善公益。我们讲善道,钱不是一个优先的问题。物质是力量,但是人性跟人心才是更大的力量。

最后的是乐善之俗。全民公益成为现实,关键在每个人都能够养成行善的习惯。我们要把慈善公益变成我们普通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外在的一种好人好事。乐善成俗,公益就是我们的生活所内在地具有的大戏。捐助,志愿服务,是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我去做慈善公益是我自己需要。

感谢大家的倾听,敬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