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16年专题 > 1609深圳论坛 > 文化案例 > 正文

亚力坤·奥斯曼

2016-09-21

各位朋友们,上午好!“墙上便饭”这个视频是网民自己拍的,前前后后拍了四部,后来发现这部片子比较真实反映了“墙上便饭”,前面几部也有创意,但是这个片子揭示了什么是“墙上便饭”,“墙上便饭”帮助谁。后来这个演员就是餐厅服务员做饭的师傅,我后来看到他们就去餐厅跟他拍了照片合影一下。我叫亚力坤·奥斯曼,来自新疆乌鲁木齐,我是50岁退休,我做了十年公益,八年是拿着工资做,两年是拿着退休金做,也是一种兑现承诺,开始去做。“墙上便饭”是非常有意思的事,它是一个有心插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项目,从开始到现在没有动员、没有号召、没有组织,志愿者和公益机构发自内心的形式去做这个项目。后来全国各地愿意做公益的朋友们,开始做这个项目。现在大概有240家餐厅加盟了“墙上便饭”,40%在新疆,30%在内地,大概有一万多人参与了这个活动,有上百公益机构组织发起,我们按15块算应该是约6万份有价值的饭票贴在墙上了,这个活动是以餐厅为载体贴在墙上的。

为什么这个活动人们这么喜欢?红红火火,又在新疆?不让搞都不行?第一,邻里关系或者叫邻里情谊,在很多少数民族地区有一种关系叫邻里关系,小的时候我母亲会让我把一份饭送到邻居家,邻居就很高兴亲我的额头,我那时候七八岁,印象很深。然后邻居又会送一份饭到我们家,我妈说你要上课,你先吃吧。所以“墙上便饭”上来的时候很多人以这种心态去参与,因为它价格便宜,便于操作。

第二是文化氛围的习俗,大家知道习惯是源于宗教,宗教和文化是互相交融的,新疆也是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汇聚的地方,所以我们也希望你的收入部分捐款。所以当活动一启动的时候,很多人说我的收入部分没有捐过款,那我就捐一点,十块、二十块、三十块不等,这就形成了一种文化习惯。

还有就是你的财产和你增值部分捐款了没有?这就是我们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习惯的一部分,所以当活动一启动的时候,大部分人问你捐款了吗?或者你增值部分捐款了吗?尤其妇女的首饰是要增值的,包括你的衣服很多,你要长年不穿就是浪费,所以必须要捐款。

有了这三个元素之后,在新疆这个活动延伸到了兰州,到了兰州,兰州属于拉面文化为产业打造品牌,到了北京、上海、天津、深圳、广州都是老百姓和餐厅的老板自发去做这件事。后来我在一个场合又问过一些“墙上便饭”的铁杆支持者和粉丝,我说你们为什么这么喜欢这个项目?他们说我们暂停在上学其间、在大学期间,我们在某一时间段是陷入困境的,我们曾经饿过,所以我们愿意参与。我也相信在座的各位,你们曾经在某一阶段是陷入困境的。

这个LOGO是我们新疆一位非常有名的设计师,他出场费是五万块以上,我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找到他说做一个LOGO,他用三天时间做好了。有人问他为什么愿意做这个LOGO?他是东北人,到新疆20年打拼,然后有所作为,他说他刚到新疆打拼的时候饿过肚子,所以他心甘情愿的做这个标识。现在这个标识比他本人还出名了。

这个照片是我拍的,我因为公益学会了玩手机,因为公益学会了网站编辑,玩公益期间我收获了很多东西。这张照片就是在一个餐厅搞活动,价值一万块的饭票。

我们当时对“墙上便饭”的定义是这样定义的,就是说这个活动跟墙上咖啡是有关系的,咖啡是一个饮料,吃不饱饭,我们把它变成吃饭的东西,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他们发挥自己的民族特点,比如在新疆有维吾尔族餐厅、汉族餐厅等,基本上所有民族的餐厅都参与了活动,后面还有很多自己的文化。

“墙上便饭”的业绩不错,但是它有很多瑕疵,也有很多问题,说有人占小便宜怎么办?我说别把人往坏处想,这些人应该是陷入困境的人。我们当时定义是为一时陷入困境的人解决燃眉之急,而不是天天管你吃。我有一天坐出租车,我跟司机说,我钱包里没有钱了,我能不能用微信支付给你?我当时就陷入困境了,我说如果手机没电了,钱包里的钱不够,到了目的的之后我跟司机之前会非常尴尬的,所以“墙上便饭”是解决一时陷入困境,解决燃眉之急的人,你可以是身家万贯的,也可以是贫穷的,如果某一天陷入了困境,你可以到“墙上便饭”去吃,当你有钱了,你可以贴上一份或者两份、三份都行。

如果百姓喜欢,百姓心甘情愿去捐款,这样的红就有生命力。如果缺乏生命力,再去投钱,它也长不了。所以“墙上便饭”应该是三方面:公益机构搞的活动有业绩,第二是餐厅有业绩,第三个是受益者本身在有尊严的情况下得到帮助。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墙上便饭”对于有条件的人而言,它是一万面或者一个便餐,但是需要帮助的人来讲它确实是一份热气腾腾而又充满爱与呵护的雪中送炭。在慈善的领域内,不仅有慷慨解囊的献爱壮举,也应该有涓涓溪水一样的点滴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