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16年专题 > 1609深圳论坛 > 思想对话 > 正文

康晓光

2016-09-21

我们一直在跟踪传统文化的复兴,已经做了三期十年,主要是探讨当代中国慈善文化格局的形态以及这个形态是怎么形成的。在改革开放之前我们是一种一元文化,也就是主要是毛泽东时代的利他主义文化处于一种绝对的支配地位。随着改革开放在八九十年代上格世纪西方自由主义时尚文化开始进入大众,而且逐渐占据了主导作用。与此同时,毛泽东时代那样利他主义文化在逐渐边缘化。进入九十年代末期特别是21世纪之后中国传统的慈善文化又开始复兴而腹部的崛起。

今天可以说是一种三元文化并存的格局,研究的方法,我们归纳总结了一下就是在当前的中国发挥作用主要是三种文化类型,这三种文化类型并不是偶然的,一种来自中国本土的传统文化,还有另外两种是来自外部,无论是当代西方的公益文化,还是毛时代的利他文化,一个是资本主义的传统,一个是社会主义的传统,这种文化在现在还在发挥作用。我们设计了一个描述框架对他们进行了描述,也设计了一些问卷进行了一些调查。

我们得到的五个重要统计结论:第一,现有慈善文化的构成要素来自三重慈善文化的原型,打一个比喻“三国演义”,无论是中国传统的慈善文化还是西方慈善文化还是毛泽东时代的慈善文化没有一个完整的被保留了下来,也没有一个被彻底的边缘化和清除,大家都以某种形式存在,所以叫它“三国演义”的形式。另外,三种慈善文化原型的影响力是不平衡的,影响最大的还是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其次是西方现代的公益文化,处于势力最小最边缘的是毛泽东时代的文化。另外,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取舍,就是说这三十年中国社会变迁的过程中对三个菜单里在取舍方面有什么规则呢?就是说在这三十年变迁当中中国对传统文化的这些构成要素中把什么保留了下来?把什么给排斥了?这个我们叫它的选择规则,我们发现有三个:首先,支持市场经济的陈述、支持市场经济的财富分配制度、支持基于市场经济的慈善行为的陈述,得分普遍高的。我们把得分高的看作公众认可的东西。另外是赞成计划经济的陈述、赞成阶级斗争的陈述、否定基于市场财富分配结果的慈善行为的陈述,得分低,即被排斥或边缘化。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在富人特别是企业主、资本家的收入都是不道德的时候是欺骗、占用、掠夺了劳动者剩余价值的结果,所以这样一种肮脏的收入转身一变成为慈善家,这种动机是伪善,而且是想通过小恩小惠维持有利于它的不平等制度长治久安,不仅虚伪,还很阴险。革命队伍内部同志们要春天般温暖,但对敌人就不行,这样一种价值观已经被边缘化了,我只是举这么一个例子。第四,在传统和现代发冲突的时候,传统是打不过现代的,特别是在实践具体的方式方法的时候。最后一个结论就是在深层的价值观、哲学和一些基本理念的方面,本土的文化还是有非常强大的优势。

我们把它进一步的剖析:第一,凡是强势集团,比如当政的,掌握政治权力和掌握经济财富的人,符合他们利益的价值观就被保留下来。第二,与现代严重冲突的价值观是留不下的。

基于统计结果,就人性论而言,当前我们得到的中国大陆的主流的认识是认为人既有为善的先天贤能,也有作恶的先天潜能。就个人和社会的后天作为而言,更加重视发扬为善的潜能,亦重视遏制作恶的潜能。接受社会本位思想,反对个人本位思想。认为社会和谐是最高价值,不接受个人自由为最高价值,无条件的集体主义不被接受,帮助他人、造福社会得到充分肯定,而且被视为自我完善的内在要求。对于初次分配,认同市场经济制度,否定计划经济制度。基于市场的财富分配不平等被接受,富人的捐赠行为得到肯定。不再要求采用暴烈的方式解决不平等问题,社会主义方案被放弃了,而资本主义下的温和方式被采纳了。对于政府的再分配大家还是非常接受,主张积极有为的大政府,希望政府在维护社会保障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利他实施次序上,我们测量的结果,中国让在仁爱与博爱之间选择了仁爱。现在还是非常认同个人自主行为,还有民间组织的自主行为,把它看作是主力军。在国家与社会关系上希望两者同心同德,相互互补,积极合作。精英主义被抛弃了,平等意识深入人心。强调尊重受助者的自主性与参与权。

这样的一种经验事实给我们的启发是取儒家慈善文化之体和西方现代慈善文化之用,可能是构建现代中国慈善文化的可行途径。我觉得到了今天中国的慈善文化雏形已经形成了,也就是中体西用的格局已经形成,未来不会有实质性的改变,改变的也是进一步的磨合。我觉得用“体用”这样的二元分析范式来观察自己当今时代文化变迁还是一个强有力的框架,进一步探讨,也可以在这样的基础上散开。

在体用范式下,返本开新,可以打通古体与今用之间的经脉,以古体有效地支撑今用。我个人认为体一定是本土的,用可以普世。在全球化时代,大文化扎根于母国之上,可以和现代文化结合起来,有可能在提和根的层面上是本地化的,在用和叶的层面有可能是全球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