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15年专题 > 1603两会 > 行业 > 正文

郭长江:进一步加强公益慈善领域的人才队伍建设

2016-03-09

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将审议备受瞩目的慈善法草案,这必然会引发我国慈善事业新一轮的大发展,公益慈善组织也会有更大的成长空间。 但目前公益行业人才的薪酬待遇、晋升空间、培训及能力提升体系等方面问题重重,人才流失严重,阻碍了公益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这种现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郭长江建议,进一步加强公益慈善领域的人才队伍建设。

公益行业人才为何难进来、难留下

2015年发布的《中国公益从业者保障状况专题调研报告》显示,中国公益从业者的保障水平不高,抗风险能力低。56.5%的全职公益创业者月收入(包括工资、奖金、补贴等收入的税前总和)低于全国平均工资;还有,公益从业者的个人与家庭资产积累不足,38%的公益从业者2014年个人收支情况“入不敷出”。郭长江委员指出,薪酬待遇不高,保障制度设计不合理,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

我国公益组织的专职工作人员比例不高,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公益组织或者相关专业知识背景,存在从业人员专业不对口或知识陈旧的现象,人才专业化程度与公益组织发展需要脱节。另外,公益行业存在分工不够精细、功能类型雷同的问题,慈善组织粗放式成长。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公益专业人才的匮乏,这也是造成整个公益行业面临发展瓶颈的重要原因。

现实中,公益组织的专业技术人员评定职称时,受到单位性质、户籍、档案、身份的限制,评审渠道不畅通,加上公益组织在实力上、评审资源上较为匮乏,导致社会组织高端人才缺乏,人才队伍发展潜力不足。在郭长江委员看来,这恰恰反映了相关的就业引导和观念普及缺乏,公益职业还没正式进入优秀人才的求职范围。

值得注意的是,经调查研究发现,最让从业者不满意的是,公益组织没有提供明确的职业发展规划,这种不确定性使他们体验到了更多的不安全感,从业者看不到职业上升空间,也就很难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储备人才。

郭长江委员认为,壮大公益慈善组织的规模,进而提升公益行业的整体实力,并引导公众加深对公益的认知度,正是解决公益人才困局的核心所在。

如何推进公益行业人才队伍建设?

郭长江委员建议,完善公益行业收入保障制度,维护从业者职业尊严。在法律层面加强对公益从业者的薪资待遇保障。在公益事业捐赠法等法律法规中完善对于机构管理费用、专职人员服务费用的明确规定,推动完善专职公益从业者的人事、福利、薪酬和社会保险政策,增强公益慈善事业从业的吸引力。调整政府采购及相关财税政策,真正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公益组织发展,改变公益服务“重项目和硬件成本、轻人力成本”的现状,承认公益组织人员投入含志愿者的成本,给予制度安排和保障。

郭长江委员指出,要健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强化公益人才队伍建设。逐步建立健全以公益从业人员职称评定、信用记录、社会保险等为主要内容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合理确定公益行业工作人员工资待遇水平,研究制定公益人才职称评定、职业资格认证等相关政策和标准,推动人才从其他行业向公益行业流动。通过有针对性的人力资源政策,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参与公益事业,实现公益领域的正规化就业,吸引和鼓励优秀人才的加入。

就如何提升从业者的综合素质,郭长江委员建议,委托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开设相关理论课程和专业学位,加快培养公益组织发展急需的理论研究、高级管理、项目实施、专业服务和宣传推广等各类专业人才。加强公益从业人员职业教育培训,加强规范化培训教材的编写工作,设置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不断丰富慈善工作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针对行业社会认知度不够、社会不够重视的现实,郭长江委员表示,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升公益领域就业的贡献率。他指出,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牵头,会同民政部门,研究制定相关公益组织就业引导政策,增加公益领域的就业总体容量,提升公益行业管理水平和服务效能,营造有利于公益组织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显著提升公益领域对我国就业的贡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