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15年专题 > 1512老牛 > 往期学员风采 > 正文

次仁罗布:探索西藏公益之路

2014-06-16

次仁罗布向潘得巴介绍植被标本

次仁罗布,西藏自治区潘得巴协会秘书长,“潘得巴”是由三个藏文字母所组成,其意为“为民谋福利的人”。从小有自学英语的兴趣,2009年顺利攻读了美国西弗吉尼亚州新一代研究生学院(Future Generations Graduate School)“社区发展与自然保护”专业硕士学位,于1996-2000年在西藏珠峰保护区聂拉木管理分局涉外项目协调员,期间主要负责涉外项目的联络和具体项目的实施。2000-2005年在美国高山研究所珠峰保护项目办担任项目官员,期间主要负责农村社区项目的策划、实施、监测和评估工作。2005-2008年在美国新一代基金会担任西藏潘得巴项目协调员,期间主要负责协调与政府间的关系,制订年度工作计划,参与项目的实施等工作,至今已有十五年的NGO工作经验。

由于次仁罗布从小生活在珠峰脚下海拔4300米的高原半农半牧区,处于对自己小时候生活环境的记忆,对家乡的特殊感情,以及后来所从事的事业。在政府机构和国际组织任职期间,他潜心专注环境保护和社会公益事业,并逐渐对这一事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渴望。于是,暗自下定了这一辈子为公益事业奋斗的坚定决心。并于2006年正式辞掉稳定的政府工作,潜心投入到环境保护和社会公益事业,经历三年多时间的不懈努力和探索。

当美国新一代基金会和西藏自治区林业厅发起的西潘得巴项目实施结束时,次仁罗布感到非常不安,心里在想这么好的为民项目,难道就这样画句号吗,尤其是怎样把我自己心爱的“潘得巴”项目继续做下去,本地人是否能够独立做下去,这个问题是我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他认为首先要有一个机制的保证,也就是说要有一个组织的保障。这时,次仁罗布突然想到,国外有很多基金会和NGO,难道咱们中国没有吗?难道中国不允许吗?尤其是在西藏,是不是不允许,或者没有这个概念和政策?

2008年底,次仁罗布逐步萌生了成立一个民间组织的念头, 成立一个一公益环保为目的民间组织,将“潘得巴”事业继承下去。于是,他花了大约三个多月的时间来在网上查阅有关资料,在西藏根本找不到有关公益机构的信息和资料。后来有幸查看了国家民政部社会组织的官方网站,才明白,原来自己也可以发起成立这样的组织,国家有这方面的政策。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在边缘地区很多人不了解这个政策,别说是老百姓,连很多受过教育的人士对此都很陌生,当时自己以为注册之后应该可以顺利地开展工作,没想到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遇到了不少的挫折和困惑,加之潘得巴项目的前身是由国际组织发起并实施的。同时,在我国政策规定,成立NGO必须要有一个主管单位,主管单位实际上就是担保部门。而很多政府机构领导层又认为,现在国家安排这方面项目资金越来越多,不用为资金而发愁,哪里还要还成立什么民间组织,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可次仁罗布清醒地知道社会组织是政府的得力助手,也是今后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之一,党中央已经决定通过破除万能的政府逐渐形成“小政府,大社会”的社会治理的新格局。但也有很多知情人士表示赞同并支持,是因为过去潘得巴项目在珠峰自然保护区做得很成功,而且它是一个得民心的环保项目,所以得到了当地政府和受益群众充分认可。感到非常失望,曾一时到了绝望的边缘。但由一种信念,一种渴望,始终在鼓励着次仁罗布坚定自己的决心,最终以自我的勇气战胜了眼前的困难。

在协会注册成立之初,先后利用六个多月时间,从珠峰所在的定日县到日喀则地区,从日喀则地区到拉萨,来回上下无计其数。拜访曾相识过的朋友、老乡、老领导们,寻求他们的支持,通过近一年时间的四处奔波,终于在善人们的大力支持下,次仁罗布和同伴们顺利找到了主管单位,即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那时,西藏虽然已有400多家社会组织,但却没有一家名副其实的民间组织。原因是西藏特殊的历史等原因,发起一家社会组织会有很多特殊的困难和问题,加之当地政府对社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统一和提高。所以,当地以为还是个涉外项目,很多政府部门对其项目,都持着非常谨慎,甚至怀疑的态度,还有一些跟我们的工作根本没有关系的部门,也纷纷要求次仁罗布他们上报所有项目活动日程和内容等,特别是涉外部门态度更加坚决,说决不允许接收外资,一旦被发现接收外资的情况,就立即取缔。当时,次仁罗布左思右想怎么也想不通,觉得所有外资并不一定都是黑钱,更不一定所有外国人都是我们国家的敌人。起初由很多爱心企业和人士愿意资助,并要求他们尽快实施好项目。

时间是非常宝贵的。就这样项目实施的宝贵时间用在没完没了的协调工作当中,但从中次仁罗布也积累了很多经验和教训。后来,他们调整了协调策略,如果某个机构叫他们上报一份资料,那么他们就提供五六份不同的资料请他们进行查阅,最好提前主动去找这些部门并上报资料,这是一个很好的宣传机会,就这样在前期开展项目的同时,使大量的时间都花在了宣传、推介解释等工作上,但通过次仁罗布和他的团队不懈努力,前期工作成效很明显,最终于2009年6月26日,经民政部门正式批准就这样诞生了潘得巴协会。得到了大家的公认,印证了“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句名言。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次仁罗布和同伴们对于接收外资方面,如果自己对于项目的资金来源及目的,已很严谨的态度去了解清楚,认定是合法的并且不带任何附加条件的资金、我们就通过向有关部门进行解释汇报,是完全能够达到预期目的的。尽管如此,还需要自己去主动和政府部门沟通协调,才能够争取到满意的结果的。社会组织是政府的得力助手,次仁罗布也始终坚定地相信政府终究会认可民间组织的作用的。从潘得巴协会而言,成立之初的第一、二笔资金就是外资,当时主动去找外事部门,向他们呈报了接外资的请示件,并向他们口头形式介绍了所有项目的前后经过,外事部门根据次仁罗布汇报的情况,结合当地的发展需要,更是根据政策条件,同意以其申请并下达了批复,其他部门随之一一打开了绿灯。

当第一笔捐助资金落地时,次仁罗布的心情非常激动,与此同时,更加坚定了他和他的团队对事业的信念。通过这第一笔资金的落实和项目的实施,明白了这么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中国目前是个强势政府的国家,我们社会组织行程的历史很短,办任何事,只要是为社会有利,一定要与政府保持紧密的关系。在平时的工作当中应该与政府保持沟通,要做到早请示多汇报。这样对我们社会组织绝对有好处,如果我们做到这一点政府也同样给我们开辟绿色的通道。有些社会组织往往不停地查找政府的问题,却自己又没有合适的方法和思路去适应和融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它内部的困难和问题。所以,我们有的时候要学会换位思考,理解政府的苦衷。要干大事应该要有很强的政治头脑和坚定的立场信念,尤其是在西藏,西藏是分裂做斗争的前线,我们社会组织作为政府的得力助手一定要做到这一点,要有坚定的立场,这样我相信我们社会组织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将会越来越宽广。

潘得巴协会的诞生,已有4年的历史,应该说是一个非常幼小的组织。创办潘得巴协会对次仁罗布来讲,可以说是一条人生的创业之路,实际上它已经成为我的全部梦想。众所周知,创业的道路上肯一定要经过风风雨雨,这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之所以潘得巴协会目前各方面非常的顺利,是因为我们一贯坚持三方合作模式,即:政府领导、群众参与、社会支持。

现在,次仁罗布任西藏自治区潘得巴协会法人代表、执行会长。在次仁罗布的直接带领下,协会始终以历史的责任感和对环境的忧患意识,站在主人翁角度,潜心关注并努力实践珠峰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的持续保护和发展。这些年来,通过全体会员的全身心投入,引领当地民众在保护和发展的现实矛盾中,寻得了一些新的生存和发展的路子,在各级党政领导、企业家和公益同仁的大力支持下,在珠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就是说自己故乡内推动了自下而上的环保理念。据我们了解,目前,潘得巴协会是唯一一家投身西藏自然保护区事业的,名副其实的当地民间组织。潘得巴协会于2013年9月份由原来地区级,又升格为省级社会团体,这意味着潘得巴协会今后的环境保护事业,面向整个西藏自治区,其服务面更加广阔,任务更加繁重。同时,机遇更加难得,其知名度更加阔大。

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地处被喻为地球“第三极”的喜马拉雅山脉,生态环境脆弱,加上日益严峻的全球性环境问题诸如气候变化,使得该地区广袤的冰雪圈、冰川以及对其赖以生存的人们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威胁。作为“第三极”的核心,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以及保护高山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生态屏障之一,珠峰保护区受到的威胁特别明显。同时每年来珠峰地区旅游的大量国内外游客也给保护区的环境带来了很大程度的压力。加上保护区内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低下,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很大,社区抵御自然灾害,应对社会变革产生的风险的能力远远不足,使得推动保护区内的环境保护和社区发展变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潘得巴协会的项目设计,基于当地老百姓的需求,鼓励当地人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来解决当地的问题,通过老百姓的积极广泛参与来实施项目,并且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断汲取教训,总结经验,提高项目的质量。而项目实施过程对各利益相关者来说也是一个非常好的一个学习平台。

当地人最了解当地情况,他们拥有足够的智慧来发展—这是潘得巴协会始终坚持的原则和项目成功的信心来源。次仁罗布他们的项目始终采取由政府、社区及专家三方合作的模式,从培养社区带头人入手,带动这些接受了培训的“潘得巴”回到村庄中影响其他的村民。从而形成了一种自下而上,由当地村庄主导的环境保护与改善生活的发展框架。我们通过开展生态保护、民生工程和可替代生计技能培训等活动,在改善保护区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质量,带领大家走一条靠山养山、靠山爱山、靠山富山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同时,也促进了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目前在珠峰保护内已经培养了400多名潘得巴,社区领头人,他们在各自的村子里默默地扮演者领头羊的角色,与朝夕相处的左邻右舍,每天进行着思想斗争和实践教育,作为珠峰地区生态环境的主人,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他们的思想和行动。

另外,从朋曲河沿岸的湿地保护而言,是珠峰保护区内非常重要的湿地之一,也是这一地区最广阔的天然草地。这些湿地保存着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是保护区珍贵的天然资源,而且有着复杂的自然条件和气候条件,还造就了丰富多样的植物物种和草地类型,是保护区草地类型的缩影,也是保护区居民牲畜的粮仓。保护好这一重要的绿色基因库和可贵的景观资源,利用好这片湿地为保护区民众谋福利,作为受益者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深远的意义。但是,当地民众无法回避实际生活中的现实矛盾。朋曲河沿岸有很多当地居民搭建的草皮结构的羊圈,这些羊圈是通过挖掘湿地的软泥,然后把挖出的泥块累搭成墙而做成的羊圈。这些泥块没有任何加固措施,彼此之间的粘合度也不高。遇到暴雨天气的时候,这些泥块羊圈就很容易坍塌,这样又需要重新挖掘湿地泥土来修缮羊圈。高原的草地一旦被破坏就很难恢复,更何况这些破坏的草地都是被连根刨起。因而,建造这样的泥块羊圈对湿地的破坏是持续的并且是不可挽回的。这样的羊圈对当地老百姓来说也是个很吃力的活动,因为每年当地老百姓都要对草皮结构的羊圈进行维修和加固措施,对他们来说也是重复的劳务投入。

基于这样的情况,次仁罗布和同伴们在老牛基金会和中央财政等机构的大力支持下计划改造朋曲河沿岸湿地上的所有草皮结构羊圈,将这些传统羊圈改成土砖或石头结构的羊圈,从而更好地保护珠峰保护区的湿地生态系统。为此,2010年开始在自己的故乡已经改造了250处传统羊圈,有效地保护了当地的湿地和草地生态系统。

在改造的过程中,协会按照当地村民的要求和需求进行确定改造方案以及赔偿金的落实等措施。协会一向不主张以发放现金的方式来赔偿当地的劳务投入,协会认为这种方式不仅会严重增加当地老百姓对政府或者其他赞助方的依赖性,还影响了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为此,采用的方式是发放村民需要的物资,或者帮助解决该村燃眉之急的问题,来补偿他们对项目所付出的劳务投入,使当地老百姓能够牢记惠在何处,惠从何来。

该项目解决的问题与所产生的社会效益而言,首先,该项目将有效地保护了当地的湿地资源并实质性地改善了当地简陋的传统羊圈,同时告别了年付一年的重复劳动,又为接羔育养创造了良好的育养环境,同时还提高了当地牧业收入。其次,每年冬季暴风雪时,很多牲畜因保暖促使不当而导致大量的死亡。其主要原因是,因传统羊圈的简陋而挡不住冬季的寒冷天气。再次,该项目解决的是当地农牧民的切身利益,为保民生,促进发展,实现边境地区居民的安居乐业起到了实质性的作用,为实现西藏篇章的中国梦而奠定了良好的爱国思想基础。截止目前,潘得巴协会为项目区累计投入400余万元人民币, 从而在实践的探索、发展和保护中赢得了当地民众的积极支持和积极参与,赢得了当地政府的认可和支持,赢得了有识之士的持续关心和援助。

在过去的日子里,次仁罗布和他的团队亲身经历了民间组织的各种酸甜苦辣,使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以自己充沛的精力、强烈的事业心、极强的活动能力,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潘得巴协会知名度有了极大的提高。先后荣获了2012年银杏伙伴成长计划奖、2014-Kinship Conservation Fellows、入选为慈善千人计划-老牛学院首批学员、首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大赛实施类“银奖”、第二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大赛实施类“铜奖”、第二届“中国社会创新奖”优胜奖、西藏自治区5A级社会组织、2014年联合国赤道奖获奖项目、2011年福特汽车环保奖一等奖、2011年全区先进社会组织奖、2011年“中国西部生态保护创新公众参与项目”特别项目奖等十几项奖。潘得巴协会的项目已成为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一个民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