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15年专题 > 1512老牛 > 最新资讯 > 正文

【美国访学季回顾】 刘树青: 慈善路上,文化先行

2017-01-13

刘树青

总干事

中华浩德国际基金会(美国)北京代表处

浩德国际儿童服务中心是一家始于1956年的国际组织,一直致力于满足儿童的需要。机构愿景:让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充满爱与安全的家。机构使命:浩德国际秉持最高道德标准为孩子们服务,为弃婴、孤儿和处在与家人分离风险的孩子寻找永久家庭以及提供类家庭服务;提供各类服务以确保孩子们能够在成长过程中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呼吁全球各界人士为世界上最弱势的儿童谋福利。

我于2016年10月16日至30日参加了由中国慈善联合会和老牛基金会举办的老牛学院美国访学活动。两周的游学培训结束了,一门门精彩的课程让我们痴迷,一家家慈善领域的巨无霸让我们敬仰,美国慈善百年史让我们思索。中国,浩瀚五千年,孔孟之道,儒墨道法,现在,是时间重新捡拾起我们散落的慈善文化,做好慈善大道上的先行者。

在秋意璀璨的马里兰大学校园里,韩德教授的“美国慈善精神”论,如一缕清泉,清冽,醒神,让大家出发前的种种奔腾的思绪,找到了探索的入口和精神的指引。美国的慈善精神源于他们的文化根基,那么这种文化是什么呢?是十八世纪的时候初到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正是那样一种“生于斯长于斯葬于斯”的情怀。大家在获取这片土地上的资源的同时,想的更多的不是如何更多的攫取,饱于私囊,而是如何更好的保护这片土地,让它的资源不要枯竭,如何在这片生疏的土地上团结互助,共同发展,是的,发展,而不是停止不前。

这使我不由的想起我们机构创始人浩德老先生,1956年成立浩德儿童服务中心的初衷也是“如果上帝给我机会,那么已经在这个社会上获取了这么多资源的我,要为这个社会做些什么,我要去帮助弱小,去回报这个社会”。是的,尽管百万家产是他辛苦劳作攒下来的,但是浩德老先生,和很多跟他一样的财富拥有者们都深深的认为财富来自于社会,终有一天还是应该还原给社会,去帮助弱者,去保护弱者,让他们也能同样的拥有资源,同样的更好的生活和发挥生命的潜能。人人都有创造的权利,作为长者,捐献自己的财富,是回报社会的同时为下一辈做出楷模,也是不去剥夺下一代自己创造生活的权利。这是一群开拓者们特有的精神,也是美国的慈善事业能如此发展的文化根源。

源于这样的根基,继而完善制度,健全的体制都是应运而生的事情。有一批慷慨地捐赠人群,有准确的受助群体定位,又有大量的热心参与群体,这些文化的因素保证了美国的慈善行业的健康运行。

记得在救世军参访的时候,最后一项活动是参观他们的物资捐赠管理和慈善商店。在物资仓库里,无数的管理者和员工是曾在救世军被救助的Men。他们之间没有歧视,他们自己没有自卑,如果努力,每一天都是新的,如果坚持,什么时候起步并不重要,每个人都人生都可以不同。这里的融洽,不放弃,你尊重我的劳动,我尊重你的付出,我个人认为这也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

参观期间,上校特意掀开一个小库房的门,指这一排排的儿童衣物和玩具及小饰品给我们看,说这里是她太太利用业余时间一件件挑选出来的礼物,准备圣诞节的时候送给在这里工作的员工的孩子们做圣诞礼物,他们的家人们一定很高兴。我听了很受触动,当时是十月,离圣诞还有两个半月的时间,而管理上校的太太早就开始亲自从成千上万的捐赠品中开始浩大的挑选工程了,每一件都用心,每一件都温暖,每一件都珍贵。这是对人的尊重,对资源的尊重,对自我的尊重,这种相互尊重是发自内心的,是他们的文化。而接受的人,也是怀着满满的感动。上校介绍这些的时候,眼睛里满是慈爱和光芒!这让我触动,试问我们送礼,哪一件不得是新品,还要附上华丽的包装? 也许这也是用心选择,可能有的还价值不菲,但是我看不到它深层次的意义,我看不到孩子们收到礼物后能得到多少超越于礼物本身的意义?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是最好的行动方式。我认为,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价值观,没有悲天悯人之心,很难做好慈善,很难跟身边人一起营造一个健康的慈善文化氛围。

当后来去参观到慈善商店的时候,我见到所有的货品都已经清洁、分门别类的放好,我见到顾客们很用心的去挑选自己需要的商品,收银员会真心的去夸赞顾客选出的物品,这一切很和谐,也很触动人心。我不禁想起曾经在美国的居民区见到很多人,经常把不用的衣物整整齐齐的叠好,装到纸袋子里,写上“如果谁需要,请带走”。我的一个同事当年求学的时候借住在耐克总裁的家里,有一次恰逢老先生的儿媳妇过生日,老先生的儿子送给太太的礼物是到一家二手商店花了两美金买的一件T恤,同事说记得当时他说的是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二手商店很好的避免了资源浪费,这跟钱多少没有关系,跟心意没有关系。后来这位先生花了很多钱买山林,还原植被。

当时身在救世军的商店里,我的思潮回到了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曾经标榜自己的五千年文明,我们曾经自诩自己的仁义礼智信,我们也曾地大物博,我们也曾邻里互助,夜不闭户,可是如今呢?试问,如果人与人没有起码的信任,尊重,如果人们对任何事物都没有敬畏之心,没有底线,如果对你赖以生存的资源毫不珍惜,如果对物资价值盲目的追崇,如何能营造一个健康的慈善环境? 所以我要说,慈善路上,文化先行。我们这些公益人,慈善路上,身先士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