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15年专题 > 1512老牛 > 最新资讯 > 正文

【美国访学季回顾】 罗杨为:赴美公益之旅——当公益情怀遇到专业精神

2016-12-20

罗杨为

副秘书长

湖南弘慧教育发展基金会

弘慧教育发展基金会(英文名:Wispring Education Development Foundation,以下简称"弘慧")起源于2001年,正式注册成立于2008年8月29日,是一家经湖南省民政厅批准成立的教育类非公募基金会。目前是湖南省唯一中基透明指数排名全国第一的非公募基金会、湖南省唯一5A级非公募基金会,并获民政部授予“全国先进社会组织”称号。弘慧以山区县域为基本单位,以乡村教育的内在需求为导向,利用公益平台优化乡村教育资源配置,助力乡村学子和乡村教师的有效成长,通过公益对象的循环反哺,打造长期传承的百年基金会。

2016年10月15日至30日,作为老牛学院二期学员的我有幸参加了由中国慈善联合会组织、老牛基金会资助的赴美的慈善之旅。短短的两周时间,在十几家在国际领先的、受人尊重的慈善机构中交流与学习,颇有收获。

我的公益情怀

三年前,当我带着我的MBA证书从美国归来,放弃商业而投身公益慈善之时,身边的不少人用怀疑的眼光看着我,审视我,他们困惑,他们不理解,他们想不通在投入了大量的时间成本、经济成本之后,一个在美国名校MBA毕业的人,居然没有计算过自己的投入产出比,不图任何经济回报,转身进了公益慈善行业。

他们问我为何,是否有所图?图名or图利?

我说,什么也不图,这是我的情怀。

他们又问我,公益慈善行业的门槛是不是特别低吧?谁都可以做吧?

我说,很多人都这么想,可我不觉得。

他们再问,公益慈善行业的人不应该拿工资吧?都很清贫吧?

我说,如果是年轻人,不拿工资如何能生存?只凭爱心奉献么?还是他再去“啃老”?做公益慈善的为何不能有体面的、与其能力相匹配的工资?一定是衣衫褴褛的样子才会让你们觉得这是公益慈善行业的工作人员么?

类似的问题有太多,似乎很多人还是局限于一个“公益=献爱心”、“公益=低门槛(甚至于零门槛的行业)”、“公益=清贫”“公益行业人员不应该拿报酬”这样一个怪圈里。

专业能力

在我聆听Robin Hood的副总裁Michael M. Weinstein 先生对于他们如何通过对项目的影响力进行评估,从而最终确定项目的阐述之前,我以为我具备了一定的专业能力。直到听了之后,才意识到了自己在项目设计及影响力评价中的肤浅,在我的项目设计及评估中,从未想过通过经济模型、通过单位货币进行评估与分析。

Robin Hood 是一家致力于为纽约地区贫困人口服务、致力于消除贫困的组织。该慈善组织由几位投资人联合发起,副总裁Michael M. Weinstein为麻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学博士。在项目选择之时,在同等资金投入的前提下,会在三个待选项目中进行影响力的评估,从而确定最后的支持项目。 在项目的影响力评估中,他们所关注的不仅仅是项目表面所看到的效果,更多的引入了经济学中的模型,关注单位货币(every dollar)所产生的影响力,以及据此可以带来的更多改变。Michael介绍了一个关于支持学前教育的项目,在项目的后续分析及数据跟踪中,我看到了儿童的学前教育可以影响到未来的教育程度提高、收入提高、青少年犯罪减少、儿童虐待减少、提高父母技能等诸多方面的之外,居然有一项指标数据是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优质的学前教育可以延长人的寿命。

想想我们所做的项目,很多时候我们提及影响力,就是简单的“花了多少钱”、“多少人受益”,至于受益之后,这些人还有哪些改变,以及单位货币贡献的慈善价值,我们似乎很少去考虑。 很多时候,我们的慈善有些野蛮式的生长,彼此互相介绍的时候经常挂在嘴边的是我们筹款筹了多少、慈善支出多少、多少人受益,仅此而已。偶尔,再提一句我们的行政费用占比多少。

行政费用

每次好像一提到慈善行业,不少人的第一反应是“你们不应该拿工资”或者“你们的工资只能很低”,一旦慈善行业人员的工资与当地社会平均工资持平或略高,便会受到质疑。曾经有人说10%行政费用都应该取消,每一笔捐赠都应切切实实的用在受益人身上。我很理解他们的想法,可真是如此,慈善行业的人都要喝西北风么?家境殷实的尚好,如果还需养家糊口的人怎么办呢?在美国的规定,基金会的行政费用不超过筹款额的35%即可,他们认为这也是一个专业的工作,需要支付对等的薪水。于是,出现了我们在某基金会看见18%的行政管理费用,我们暗自惊叹怎么会这么高的比例;而他们却在骄傲和自豪的说,我们仅仅 18%,远低于35%的标准。

之前有听说过美国的不少大基金会的总裁收入颇丰,但当我看到United Way 的总裁近80万美金的年薪(薪酬、奖金及福利)之时还是大吃了一惊。于是,我忍不住提问,得到的回答是“按照他们的资历及能力,如果在商业公司工作可以拿到这个标准几倍甚至于十几倍以上的薪酬,可他们没有选择商业公司而选择了非营利机构,这也是慈善;他们拿着远低于其能力及市场价值的薪酬,付出同样的精力与智力,我们还有什么可挑剔的呢?”

的确,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儿,不能只谈及情怀,我们应该按照商业社会的规则来进行规范,唯有如此,这个行业才可实现可循环的良性发展。

优惠政策

美国规定,捐赠款可以获得一部分的个人所得税的抵扣和减免,这个政策在国内也有。然后,区别在于,国内的捐赠不再区分捐赠款捐赠的基金会性质,所能获得税费减免均相同;美国的捐赠,捐至私人基金会的捐赠款最高仅可获得30%的税款减免,捐至公共基金会的捐赠款却可获得最高50%的税款减免。美国政府甚至在年度慈善支出上也有不同的政策,对于私人基金会要求每年不低于5%的慈善支出,对于公共基金会完全没有任何约定。我虽然不清楚这政策出台的背景如何,但是暗自猜测,也许是因为私人基金会的资金持有量较大、筹款能力也较强,而公共基金会相对较弱?也许吧, 至少这个政策可以鼓励大家更多的向公共基金会捐款,稍微带着点“劫富济贫”的意思吧。

职业筹款人

愿意或者不愿意,喜欢或者不喜欢,美国人民都不得不承认职业筹款人的存在。在中国虽然没有公开的存在,但据我所知还是有那么一小部分的“公益掮客”的。职业筹款人的存在对于一些筹款能力弱、资金规模小的机构来说的确是有其存在的价值。但是当我听到在美国仅有不足5%的筹款机构收取不到10%的筹款佣金,1/3的筹款机构会收取近乎50%的筹款额作为佣金,甚至还有5%左右的机构做了筹款活动之后是亏损,却没有得到筹款之时,我的内心还是有些愤怒和不满。可这又能怎样呢?这是规则,当公益慈善机构与筹款机构签订筹款合约的时候,就已经确定了一些比例及条款,既然双方确定并签署,那大家就遵守吧。

关于责任

在几堂关于基金会投资的课程中,我的学友们最常的问题就是“谁来负责”“如何追责”?无论是提到的Mission Related Investment(任务型投资)还是Program Related Investment(项目型投资),无一例外。美国更多的讲求的是契约精神,无论这个投资是失败还成功,他们更多的在乎是在这个过程,你是否完全的遵守了规则,按照约定的条款来进行投资的管理及约束。至于最后的结果如何,这不是追责的理由;可能被追责的理由只有一个——违规操作。

想起了前些年,某基金会投资股市,恰逢股市低迷,结果亏损了几千万,最后只能原始出资企业将亏空不上。这也正是我们与美国的差别,很多时候我们忽略了大家对规则的遵守,更多的看中了结果。

两周的时间,紧张忙碌,收获满满,记得在与大都会博物馆基金会项目总监交流时他说了一句话“how they want to be involved, what they want get from the MET”。的确,当我们想着服务于受益人或者捐赠人的时候,这句话我们应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