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15年专题 > 1512老牛 > 最新资讯 > 正文

【美国访学季回顾】李朝辉:美国志愿精神的源流与启示

2016-12-01

李朝辉

副秘书长

华民慈善基金会

华民慈善基金会(Huamin Charity Foundation)是经国务院批准,在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注册,由民政部主管的全国性非公募慈善机构。原始出资人为卢德之先生、李光荣先生及特华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华民慈善基金会根据卢德之先生所阐释的资本精神理念来构想和进行制度设计,鼓励更多的人通过努力奋斗创造财富成为富人,更鼓励更多的富人通过慈善捐赠把财富返还社会,实现自身人性回归至善之道。

华民慈善基金会项目领域主要集中在资助老年机构建设及老年福利服务项目、支持教育事业、支持残疾人事业、资助公益慈善与社会发展理论研究、理事会批准通过的或其他捐赠人特别指定并符合本基金会宗旨的项目等五大领域。华民慈善基金会成立以来先后获得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先进集体、全国先进社会组织等多项荣誉,先后出版《论慈善事业》、《走向共享》、《让资本走向共享》、《资本精神》等多部专著。大学生就业扶助项目投入资金1.558亿元,通过现金资助、能力提升和就业服务三种形式,为35160名大学毕业生提供了现金资助,为80000人次以上的大学毕业生提供了就业能力提升的培训。华民慈善基金会在北京师范大学设立了资本精神研究中心,在美国罗格斯大学设立了华民研究中心,与中国公益研究院、美国东西方中心合作设立了并成功举办四届中美慈善高峰论坛,四届中美慈善战略工作坊。

2016年10月16日-30日,我与老牛学院第二期的20余位同学一起对美国20余家慈善机构进行访问学习,与美国慈善来了一次亲密接触。此次访学收获颇丰,撇开具体操作层面不谈,我对志愿精神与美国慈善有了更深层次的体悟。

讲到这里,不得不说,我们此次访学的主办方——中国慈善联合会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安排的访学内容,从专业学习到机构拜访到志愿者服务体验无所不包,地域上覆盖了马里兰、华盛顿、弗吉尼亚、宾夕法尼亚、新泽西、纽约等美国几大州,为我们提供了一顿丰盛的美国慈善大餐。

谈到志愿精神,我们更多的会从公益慈善的视角将其理解为志愿者精神,想当然地认为志愿精神就是一种自觉自愿的不求回报的奉献,就是社会建设领域的事情。但深入观察美国历史和社会就会发现,志愿精神之于美国远不止于此。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志愿精神是随着欧洲清教徒一起乘坐五月花号来到美洲大陆的,当时这些清教徒愤而离开欧洲就是要摆脱封建帝制和专制独裁,去组建一个没有等级和法律枷锁的“互帮互助的国度”,从而过上自由新生活的。

然而正如一句俗语所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生存成了这些美洲大陆新成员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1620年11月11日,经过66天的艰苦的海上航程被风浪带到了科德角外一个港口的 “五月花”号帆船原有的乘客只剩下102名。他们决定就地登陆。上岸前,同舟共济方能转危为安,绝处逢生的认知让这些上船前经弗吉尼亚殖民公司授权可以在该公司“管理”的辽阔土地上任选一地定居并管理自己的清教徒缔结了后来成为美国宪法两大基石之一的五月花号公约。其核心内容如下:“为了上帝的荣耀,为了增强基督教信仰,为了提高我们国王和国家的荣誉,我们漂洋过海,在弗吉尼亚北部开发第一个殖民地。我们在上帝面前共同立誓签约,自愿结为一民众自治团体。为了使上述目的能得到更好地实施、维护和发展,将来不时依此而制定颁布的被认为是这个殖民地全体人民都最适合、最方便的法律、法规、条令、宪章和公职,我们都保证遵守和服从。”

人生而有原罪,惟有尽己所能多做好事才能得到救赎希望的清教教义的浸染让他们愿意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承担更多地责任。可以说这份缔结于17世纪初的五月花号公约因为有了基督教作为背书,而很快地成为了美国的早期发展中人们行动的最高准则,对美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这份公约已经包含了志愿精神的核心要义:自愿、自治以及遵守和服从契约。在政府缺位的情况下,解决生存、安全和发展的问题成为人们生活的头等大事。为了共渡危难,在五月花号公约保障下,这些清教徒在原有的习俗和基督教信仰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新的社区,并创造了一种适应情况需要新的行为方式。为了满足各个方面的需要,每个新社区的成员必须承担各种工作,进行互助式的服务。在没有政府的情况下,社会各方面的事务都依赖成员间的自愿的互动服务实现。在这种互助式服务基础上,大家组建了当时的农场主协会、教会、消防队、城镇会议等,一个崭新的自治社会雏形逐渐形成。

令人欣喜的是,这种互助式服务和社区网络不仅使这批清教徒在美国落地生根,还形成了多种新的社会交往渠道和极其宝贵的志愿精神。随着定居人数不断增长,一个志愿者体系和服务网络逐渐形成,并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从最初的殖民地图书馆、消防服务以及教育、犯罪管理、应急行动、报纸、邮件投递和照顾贫苦人民等各个领域,都可以看到志愿精神的意义。

这种优秀的传统和精神在美国的发展中被传承和发扬了起来。大家充分认识到每个人的贡献对于整个团体的成功的价值。18世纪末开始的西进运动让美国人的这份认知更加深刻。这场对于前路一无所知甚至没有行动计划的盲目性冒险让这批拓荒者充分体味到了饥寒交迫的含义,在与险恶的自然环境搏斗、抵御印第安人袭击和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的过程中,许多家庭结伴而行,每个人都在执行“行动中的社区”分配的各种任务,看到了个人的力量和作用。这种自发性、主动性的志愿精神得以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存续并发展下来。

当然,这种志愿精神的生根发芽需要各种营养的滋养,与完善的法律保障、有效的政府支持、规范的管理体系、长期的社会教育和广泛的民众参与是分不开的。

法律保障方面,200多年来美国已经建立了日渐完备的志愿服务法律体系。从1973年志愿服务法开始到《国内志愿服务修正法》、《国家和社区服务法案》、《全美服务信任法案》以及《志愿者保护法》在大力支持志愿者活动的同时,对志愿者的各方面权益进行了保障。《国家与社区服务法案》就明确规定,对于服务满1400小时的青年志愿者,美国政府将每年奖励其4725美元的奖学金。政府每年有大量专项基金支持志愿服务工作,对志愿服务进行登记、评估和奖励。志愿者不仅不必担心合法权益受到侵犯,还会得到应有的社会尊重,甚至在升学、就业、升职加薪方面都会有所帮助。

政府支持方面,美国历任政府和总统都特别重视对志愿服务的支持。约翰•肯尼迪总统在1961年的就职演说中就发出号召:“不要问你的国家能为你做什么;问你自己能为国家做什么。”这些志愿工作,肯尼迪说,“能够真正地照亮世界。”后续的里根、布什、克林顿、奥巴马等总统和政府工作人员不仅身体力行深入社区参加志愿服务,还成立了诸如行动队、服务队等各种形式的专门从事志愿服务的机构。由克林顿政府在1993年成立的美国全国及社区服务公司就是为了改善生活、强化社区,通过志愿服务促使美国人不分年龄背景为社区提供志愿服务的联邦政府独立机构。美国各级政府还通过购买服务和公私合营等形式设立基金,支持资助资源服务,为社会志愿服务提供了40%以上的资金支持。

管理体系方面,完备的组织和严格的规章制度使得志愿者管理有章可循。志愿者服务组织和使用志愿者的非营利组织都高度重视志愿者管理工作,有专门的部门或人员负责志愿者工作。我们进行志愿者服务体验的纽约食品银行就是一家依靠志愿者服务维系的机构。这家以结束饥饿为使命的组织从多种渠道筹集善款,再通过包括避难所、宗教机构、社会福利机构、非政府组织等1000多家会员机构向低收入人群提供一日三餐以及免费的果蔬、肉类、面包等食物。会员需要根据需要向食品银行提交清单,食品银行会尽可能满足会员要求进行调配。目前纽约食品银行每天发放大概7.5万磅的食品。然而每天的货运、仓储、加工、打包、分发都需要大量的人工。据负责安排我们做志愿服务的工作人员介绍,他们每年要为纽约低收入者提供6250万分免费餐有固定的企业志愿者和个人志愿者,每月或每周定期来这里进行志愿服务。食品银行对各项活动的安排具体而细致,他们把工作按难易程度分类,以便每个人能选择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在美国,志愿者管理有一个非常规范的体系,从项目设计—需求评估—岗位描述到志愿者招募—甄选—培训—督导—评估,以及对志愿者非常重要的认可与激励等,都有可资借鉴的规范。

社会教育方面,志愿精神培育和志愿服务实践已经纳入了全美教育体系。实践证明,美国中小学一直以来坚持鼓励学生在社区参加志愿服务的做法,对于公民素质和责任意识的形成具有良好的效果。志愿服务经历不仅会计入学分,更会影响未来的升学和就业。这种志愿服务习惯还会进而增强青少年的对于社区和国家的情感,从为社区付出、为国家贡献中,培养新的生活方式。

美国的志愿精神已经在志愿服务实践中也得到了升华,成为美国精神的一部分。美国志愿精神的发展对于我国的慈善实践和社会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依笔者拙见,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启示。

启示之一,民族精神培育和思想道德建设,要找准切入点。美国志愿精神的培育,是先有基督教信仰,再有生存环境压力经过不断地为社区付出、为国家服务过程中形成的。可以说出于基督教信仰,为了得到获得救赎的希望而尽己所能的做好事是出于自利的目的,是有私心在其中的,而迫于生存、安全和发展的需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实践却在潜移默化中,使志愿服务成为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久而久之逐渐固化下来,形成一种自觉的行为方式,并慢慢发展成为融入到人的血液和思维中的固有的东西。这个从有私到自觉地过程值得我们深思。民族精神的培育、爱国主义情感的形成、思想道德的认同,也是这样一个过程。不要问国家能为你做什么,而要问你能为国家做什么。经过不断地躬身自问,不断地为社区服务、为国家付出,爱国主义情感就会悄然产生,思想道德的认同也会自然形成。

启示之二,社会共享的实现,有赖于志愿精神培育和服务实践发展。在互联网络高度发达,全球化程度高度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化的今天,共享和协作成为社会生活的主题。越是这种情况,就越需要志愿精神。人民群众拥有着无与伦比的智慧、无与伦比的能力和无与伦比的精力,只有大家把这份智慧、能力和精力贡献出来,社会才会和谐,个人才能得到全面发展。我们都知道美国人美国公民习惯于高标准的警察、消防与紧急服务,但如果没有社区成员的志愿参与,这一切都会大大折扣,在乡村地区,甚至可能不复存在。据统计,美国。消防人员中志愿人员多达80%。这一令人惊讶的比例背后体现着一个成熟社会面对社会问题的应有态度,不是抱怨、不是等待,而是去解决问题。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也是如此,也不可避免地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政府不是万能的,真正的社会治理的实现是依靠责任意识、志愿精神才能实现的。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是志愿精神还是一种社会资本,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

启示之三,志愿服务应成为社会先进分子的自觉选择和行为习惯。我们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毫无疑问地属于社会先进分子。作为一个中国共产党员,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好好思考一下,我能为党做什么,能为国家和社会做什么呢?谨以此与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