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组织 > 正文

首届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深圳举办

2016-06-21

6月15、16日,首届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于深圳举办。国内39家公益机构的第一负责人齐聚深圳,以“新环境下,社会组织的新机遇与新挑战”为主题进行了深度讨论。

据悉,此次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由腾讯基金会、南都基金会、陈一丹基金会联合倡导发起,旨在为公益行业搭建深入交流、观点碰撞、智慧聚合、技术前瞻的平台,推动业界深度思考、紧密创联,共同求解新环境下的行业新生态。

腾讯主要创始人陈一丹对谈南都集团总裁周庆治,还有腾讯CXO(首席探索官)网大为、南都基金会理事长徐永光的精彩发言,为峰会带来跨界智慧和行业深度思考。

站在变革的十字路口,中国公益行业该如何合纵连横,面对挑战求新求变?公益机构要怎样拥抱技术潮流,培养产品思维,以透明流程重塑公众信任?峰会现场,国内多位公益大佬开展思辨,同时发布了中国首份互联网公益宣言,为中国公益的前行寻找新动力、新方向。

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发布会上, 39家与会公益机构共同发布行业宣言。这是中国公益行业首份互联网宣言。即是行业的集体发声,也是行业携手推动新环境下行业自律、协作、创新的态度。

该宣言共分4个部分,120字。重申以 “取信于众,倡导公开可溯”、“勇于变革,拥抱技术力量”两块基石,携手联动,协作促进生态共荣,让公益基业长青。

宣言全文如下:

以赤子之心,赋能予人,传递温暖力量。携援助之手,连接公众,聚微爱成浩瀚。以透明流程,取信于众,倡导公开可溯。推内外监管,严于自律,共塑行业公信。以创新思维,打磨匠心,探索多元公益。走前沿之路,勇于变革,拥抱技术力量。以开放胸怀,携手联动,促进生态共荣。怀至诚善念,循规守法,守望基业长青。

同时,腾讯还联合国内20余家主流媒体,共同发起“中国互联网公益媒体联盟”。在新媒体跨界融合的浪潮中,媒体从过往的内容生产者、转型为更具产品思维的变革者,始终在努力践行着社会责任。腾讯公益宣布,将向这些可敬的媒体开放包括公益项目发起通道、传播资源共享、创作支持在内的六大能力,共同让正能量传播得更远。

会程首日,38家公益机构分成四个小组,采用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议事规则,通过每人6分钟主题发言;60分钟的主题讨论,10分钟确认发言人与6分钟项目观点呈现的四个环节。分别就协同合作、透明连接等议题展开深度讨论。最终通过系统随机抽取,中国扶贫基金会秘书长刘文奎,北京新阳光慈善基金会理事长、秘书长刘正琛,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孙春龙,春晖博爱儿童救助公益基金会首席执行长薛一心代表各组进行小组集体智慧的发声。

拥抱技术力量

中国公益行业思考转型之变

近两年,中国社会对公益的关注,飞速攀升到了空前的高度。

一场火遍全球的接力式冰桶挑战,不仅刷爆了各大社交网络的热门话题,也让公众在会心一笑的同时,颠覆了对疾病救助公益项目固有的苦情印象。QQ与微信上的“益行家”捐步、公益红包,则通过社交关系链的人性互动,在数亿网友间掀起一阵公益热潮,将日常的每一次迈步、每一次点击都转化成了温暖的力量。

在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的浪潮冲击下,整个中国公益行业,也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巨变当中。

“互联网给公益机构插上腾飞的‘翅膀’。”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秘书长王林在会上分享了一组数据,2015年儿慈会总筹款近2亿,80%是个人筹款,其中62%来自互联网。而3年前,这个数据仅为8%。王林坦言:“互联网‘ 倒逼 ’我们这家公募机构进行了结构性改革,促使全儿慈会全员以‘服务’、‘创新’、‘开放’、‘效率’为信条。”

从白血病患者到北京新阳光慈善基金会发起人的刘正琛,谈起三年的变化也颇为感慨:“因为企业捐款减少,2014年较2013年的总筹款1600万减少到1200万,2014年在腾讯公益一整年的网络筹资,仅14万。2015年,新阳光转战移动互联网,大大出乎意料,通过腾讯公益筹资近1300万。更意外的是,2016年不仅互联网筹款稳中有涨,越来越多的企业又主动找到了新阳光。”刘正琛觉得,互联网,让公益机构摆脱了对企业大额捐赠的依赖,从回馈于大企业,到服务于公众。而且,互联网+公益,‘ + ’的不仅是筹款,还有对捐赠人的服务意识、社工理念,让网络价值渗透到公益机构精神中。”

对于“互联网+公益”,这个“+”号加的是什么?公益机构们纷纷提出自己的理解,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孙春龙,从媒体人到“老兵”项目的发起人,让他洞察到互联网技术对公益更深远的改变——对优质内容的需求更加强大、对公益产品的创新设计要求更高、对劝募方式的多元更有挑战、对公益增值服务的需求更广泛、对捐赠用户的体验关注度更高,以及要求更健康高效的价值观传播。

共塑公众信任

公益机构合力推动透明流程

曾轰动一时的“郭美美事件”时隔数年,仍让不少怀揣善心的用户心有余悸,也令整个行业被贴上负面标签。很多与会业者也希望正视行业痛点,围绕“信任”与“透明”提出了更多的思考。

“信任是组织的根基,尤其是在公益领域,信任坍塌则难以修复。”腾讯基金会秘书长翟红新认为,移动互联网带来了筹款的便利,但同时也让项目处于来自于公众的7x24全天候的监督。对项目的公开、透明的需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各公益机构应保持敬畏之心。“所幸的是,目前通过互联网公益平台和移动社交网络,已经能做到快速反馈项目进展、善款流向随时查询,爱心用户既是捐款者,又是项目见证者,又是监督者,通过移动互联网,正在共塑起一个透明、高效的公益信任生态。”

很多与会业者也达成共识,对“信任”与“透明”提出了很多思考。

中国扶贫基金会秘书长刘文奎,在会上分享了“大樱桃”的故事。今年的5月份,扶贫基金会为帮扶雅安果农发展,通过移动互联网为他们预售的1000多份车厘子,因遭受一场大冰雹而造成绝收。本来担心一旦公布实情,公众会不接受,煞费苦心经营的微信公众号粉丝会急速减少。但是他们最终决定对用户说实话,公布了果农受灾消息及退款账号,真诚与用户沟通。没想到不少用户纷纷表示“不用退款,将钱捐给受灾农民,你们也是真心要帮助他们”,而且公布当晚粉丝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还增加了300个!

这个案例引来了与会公益伙伴阵阵的掌声。刘文奎说,透明本来就是公益机构的本分,只是因为现阶段在透明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好,所以公众对此如此关注,希望公益同仁们共同努力,未来透明不再是一个问题,大家不需要再谈透明,而更多的谈公益项目的效率如何。

腾讯主要创始人、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发起人陈一丹则坦言,运用互联网产品工具持续打通“透明”、“信任”,把“连接”变成“联结”,形成更为稳固和持久的关系,应该是行业现阶段共同的目标。

向未来共生长

公益机构抱团迎接未来挑战

站在变革的十字路口,峰会上不少公益机构代表反复提及的关键词是:协同与合作。

“滴水难成海、独木不成林”,在新的环境和挑战之下,公益行业比之前任何时刻都更需要抱团取暖、深度切磋。也唯有如此,才能早日促成新环境下行业新业态的形成。

与会的全国性公募、地方性公募、民间公益机构代表们纷纷表示,新慈善法更加鼓励组织间的协同合作、联合劝募。代表此次闭门会第四分会场发言的春晖博爱负责人薛一心说:“我们小组的讨论者感到新慈善法为公募与非公募间的协同合作带来了新的发展可能。公募组织和非公募组织之间如何展开有效合作,是我们亟待去关注和拿出方案的。”

“就我们机构自身的经历来看,深深受益于公募与非公募间的这种高效合作。我们擅长做项目,不擅长公众的沟通,我们需要领路人。”薛一心举例称,去年11月,儿慈会助其开展公益众筹的尝试,通过腾讯公益平台,短短五天内筹到了168万,这是他们没想到的。“其实,公募有公募的优势,那就是机构资源和公众沟通的经验,非公募有非公募的价值,那就是有专业的执行力和创新的活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各司其职、细化分工,让每个觉得在公益的生态中都更专业,更加可持续的发展。”

说到行业协同这个话题,很多公益人都有所思考。壹基金秘书长李劲、免费午餐发起人邓飞、新阳光发起人刘正琛等都提出,公益行业也要有行业维度的整合机构,促进行业成长与行业自律。

在陈一丹看来,这正是“互联网公益峰会”举办的初衷和目的所在——为整个行业搭建深入交流、观点碰撞、智慧聚合、技术前瞻的平台,让行业内更多的从业个体参与进来,携手共促公益行业的更多创新和高效创联,并希望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可以一年年的办下去。

“比起过去,现在我们更有了协同合作、共创未来的基础,不同规模和形式的公益机构由此可以高效聚合、创连公益新生态。”陈一丹认为,这将是中国公益值得期待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