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生:以作风建设新成效 助力慈善行业治理现代化

2025-09-30

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决定党和国家事业成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科学回答了新形势下作风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是深入推进作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慈善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管行业必须管行风,正行风必须正作风。加强慈善行业作风建设,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的重要政治任务,对于进一步推动慈善行业治理现代化和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深刻认识加强慈善行业作风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慈善行业作风建设是坚持党对慈善事业全面领导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慈善是党领导下的崇高事业。新修改的慈善法明确规定,慈善工作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永恒主题。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组织党的建设,要求不断推动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有形覆盖和有效覆盖,始终确保社会组织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加强慈善行业作风建设,是加强慈善行业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只有不断加强慈善行业作风建设并取得新成效,才能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才能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慈善行业治理现代化中的政治引领、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才能始终确保党对慈善事业的坚强领导。作风问题的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加强慈善行业作风建设,有利于进一步密切慈善行业党组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以优良的作风和严明的纪律赢得人民信赖和拥护,不断提高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慈善事业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有关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凝聚强大力量。

(二)加强慈善行业作风建设是深化慈善行业突出问题治理的现实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握作风建设地区性、行业性、阶段性特点,抓住普遍发生、反复出现的问题深化整治,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慈善是具有广泛群众性的道德实践,是“关系民生、连着民心”的社会事业,直接关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近年来,我国慈善事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慈善组织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慈善活动日趋多样化、活跃化,但一些慈善组织法人治理失灵、项目运作不规范、善款使用不透明等行业不正之风仍然存在,还有一些不法分子打着公益慈善的名义实施违法犯罪,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影响了慈善行业公信力。这些问题,表现形式虽然不同,但从根子上看,都和作风问题紧密相关。抓住慈善行业作风建设,就抓住了慈善行业突出问题治理的关键和要害,有利于从党性立场的高度去思考把握慈善行业的阶段特点和本质规律,不断增强慈善行业突出问题治理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抓住慈善行业作风建设,就是坚持问题导向,找准切入点、着力点和突破点,强化靶向整治,不断增强行业突出问题治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持续涵养新风正气,切实增强慈善行业的公信力和生命力。

(三)加强慈善行业作风建设是锻造高素质慈善行业人才队伍的重要途径。人才兴则事业兴,人才强则国家强。人才是促进各项事业发展的核心要素。锻造一支政治过硬、作风优良、专业精湛的慈善行业人才队伍,是推动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党中央在全党部署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对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传承弘扬党的优良传统,以作风建设系统性提升,带动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提升、推动干部队伍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慈善行业从业人员一般由党政领导干部兼职、已退休的党政干部和社会聘用人员等构成,既面临着专业性、领军型人才不足,晋升体系、评价体系、激励体系不健全等问题,还面临着从业人员自身慈善初心不牢、能力素质不强、工作作风不实等问题。加强慈善行业作风建设,是推动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方面,能够进一步推动从业人员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不断增强思想意识、宗旨意识和担当意识,进而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提高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强化履职本领。加强慈善行业作风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善的重要内容,能够进一步增强从业人员的纪律意识和规矩意识,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

(四)加强慈善行业作风建设是推动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作风建设是为党的工作大局服务的,应该体现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对作风的要求,使改进作风的过程成为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过程,成为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过程。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对慈善事业寄予厚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支持发展公益慈善事业”等改革要求,为进一步推进慈善事业改革发展指明重点和方向。当前,慈善事业正处于重大的战略机遇期和改革的关键期,迫切需要通过加强作风建设,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和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以优良作风凝心聚力、干事创业,不断推动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好作风就会产生表率和示范效应。加强慈善行业作风建设的过程也是带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和展示慈善从业人员的良好形象的过程。

二、进一步加强慈善行业作风建设

风清则气正,气正则心齐,心齐则事成。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加强慈善行业作风建设,要聚焦目标导向、突出重点,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实效,注重系统施策、形成合力,切实以作风建设新成效推动慈善行业治理现代化再上新台阶。

一要增强思想政治自觉。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只有学深悟透,才能在作风建设上走深走实。要引导慈善从业人员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关于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重要论述,并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慈善事业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结合起来,同频共振、同步推进,两手抓、两促进,通过深思细悟学、对照检查学、以知促行学,以学铸魂、以学促干,持续巩固学习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成果,不断筑牢慈善行业作风建设的思想根基。要坚持把作风建设作为加强慈善行业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将作风建设融入行业治理全过程,切实以作风建设的提升带动党建工作效果的提升,始终确保党对慈善事业的坚强领导。

二要加强行业监督指导。聚焦慈善行业作风问题易发多发关键环节,加强慈善行业日常监管,充分利用年报、抽查审计、约谈提醒等工作措施,及时发现并解决慈善组织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推动纪委监委、民政部门等相关部门强化问责处理,对慈善活动中发现的违法违规、失信失范行为,坚决依法依规处理,维护慈善行业的清风正气。要深化以案为鉴、以案促改、以案促治,实现查处一案、警示一批、治理一域,坚决斩断伸向慈善领域的“黑手”“脏手”,形成强大震慑效应,强化职业道德约束,让所有慈善活动参与主体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要切实增强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强化风险预判,力争把可能带来的风险隐患发现和处置在萌芽状态,防止个别慈善组织风险、局部风险演变成系统性风险,以更高标准守住慈善事业安全底线。要自觉接受社会监督,鼓励社会公众主动对慈善活动中涉嫌违反法律法规、职业道德、公序良俗或行业自律准则的行为进行监督,积极推动行业作风转变,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三要健全完善制度机制。风气之变在于严,治理之变在于制。慈善行业要瞄准短板、找准症结,有针对性地完善慈善行业作风建设的制度规定,从体制机制上堵塞滋生不正之风的漏洞。要认真贯彻落实新修改的慈善法,推动慈善组织等建立健全党组织参与“三重一大”决策运行机制、内部控制机制、信息公开机制等各项机制,切实把作风建设融合到组织内部治理全过程各方面。要加快推动慈善行业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等多层次标准体系建设,以标准化、规范化推动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要将信息化监督融入作风建设,充分运用数字化手段,加强对慈善活动、慈善资金、慈善行为的监测预警,不断提高监督效率和准确性。

四要深化作风建设成效。要把作风建设成效体现到服务党和国家战略布局上,着力引导慈善力量服务“国之大者”,积极围绕乡村振兴、科教兴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等国家战略,提供专业服务,切实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不断强化慈善事业与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制度的有效衔接,深入开展扶老助残、扶幼济困、助学助教等活动,有序参与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助力解决困难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优良作风凝心聚力、干事创业。要通过加强作风建设,着力锻造一支政治过硬、敢于担当、锐意改革、清正廉洁的慈善行业人才队伍,为促进慈善行业治理现代化和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作风保障。

(作者:全国政协委员,民政部原副部长,中国慈善联合会会长)

(来源:中国政协杂志)


返回列表